单穴疗法治麦粒肿
单穴疗法治麦粒肿
麦粒肿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主要表现为眼睑组织感染葡萄球菌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中医将其称为"针眼",认为是风热客于胞睑或脾胃积热毒上攻于目所致。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单穴疗法,帮助读者在家中自行治疗麦粒肿。
麦粒肿
麦粒肿又称睑腺炎,是眼睑组织感染葡萄球菌而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在睑缘外者称为“外麦粒肿”,在睑缘内者则称“内麦粒肿”。外麦粒肿初起表现为眼睑水肿、充血、明显压痛,近睑缘处可触及硬结,3~5天后软化,形成黄色脓点,继而穿破皮肤,排出脓液。内麦粒肿表现为睑结膜面呈隆起、充血,中心处可见一黄色脓点,可穿破睑结膜流出脓液。中医学称本病为“针眼”,多因风热客于胞睑,或过食辛辣之物,以致脾胃积热毒,上攻于目、变为疖肿。
诊断要点
- 眼睑表现为水肿、充血、明显压痛,近睑缘处可触及硬结。
- 内麦粒肿睑结膜面有隆起、充血,中心处有黄色脓点。
治疗方法
后溪(SI3)
定位: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后的远端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取法:握拳,于第五指关节后缘,当手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取穴。
操作:灸疗法。用艾绒捏成麦粒大小艾炷,左病右取,右病左取,在穴位上行直接灸,待艾炷烧为灰烬,再加1炷,连灸3壮为止。
穴性心悟:后溪穴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亦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小肠经通于上下眼睑,艾灸后溪可温经散寒、活血祛风、除湿止痛,故对麦粒肿疗效较好。三阴交(SP6)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取法:正坐或仰卧,于胫骨内侧面后缘,内踝直上3寸(四横指)处取穴。
操作:针刺疗法。取患侧三阴交穴,进针1.5~2寸,强刺激,不留针。毛刺眼疖周围一圈,反复操作:2~3次。每天1次,连刺3~4天。
穴性心悟: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穴,五轮八廓学说中,眼睑属内轮,亦属脾经,故刺三阴交可健脾化湿、清除湿热,故对肉轮之疾有卓效。耳尖(耳穴)
定位:耳廓上面的顶端处。
取法:正坐,将耳廓向前对折,顶端处是穴。
操作:点刺疗法。在患侧耳尖上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并挤出10~15滴血液,然后用干棉球压迫止血。一般治疗一次即可,重者可治2~3次。
穴性心悟:耳尖穴位于阳明经循行线上,刺之可疏泻经脉郁滞,放血对眼睑炎症疗效较好。眼穴(耳穴)
定位:位于耳垂5区正中。
取法:坐位,于耳垂5区正中处取穴。
操作:穴位注射疗法。取患侧眼穴,常规消毒后,用4.5号针头皮下注射维生素B120.3~0.5毫升。每日1次,一般治疗3次即愈。
穴性心悟:选眼穴为对应部位取穴,穴位注射发挥药物持续刺激作用,从而达到消炎之功效。肝俞(BL18)
定位: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法:俯伏,于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
操作:刺血疗法。患者取俯伏位,局部常规消毒后,用26号1寸毫针,斜向下刺入肝俞,进针4~6分,得气后,行强刺激手法,捻转数次后,不留针,缓缓出针。出针后匆压迫针孔,
用手挤压穴位周围,使其出血数滴即可,然后用干棉球压迫止血。
穴性心悟:肝俞为膀胱经穴,可疏肝理气、解毒泻热,故刺之可泻肝经毒热,对麦粒肿特别是反复发作者疗效良好。足三里(ST36)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取法:正坐屈膝,于外膝眼直下3寸,距离胫骨前缘-横指处取穴。
操作:穴位注射疗法。取黄芪注射液2毫升,双侧足三里同时注射,每日1次。操作:时快速垂直刺入,以提插动作寻找针感,局部有酸麻胀感时注入药液。5天为1疗程。
穴性心悟:足三里穴位注射可刺激机体,提高免疫功能,促进巨噬细胞吞噬作用,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本法对反复发作者疗效良好。
注意事项
- 如有糖尿病等原发病,反复发生麦粒肿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 勿食过多辛辣食物。
文献选粹
- 衣氏采用耳尖放血治疗麦粒肿102例,结果1次治愈91人,2次治愈5人。(衣振云,耳尖穴放血治愈麦粒肿102例,吉林中医药,1984;(5):24)
- 刘氏耳垂眼穴穴注治疗麦粒肿150例,结果痊愈130例,好转20例。(刘萍,耳垂眼穴注射治疗麦粒肿150例,湖北中医杂志,1987;(1):37)
- 吴氏采用肝俞穴刺血治疗复发性麦粒肿12例,均3次内治愈。(吴速新,等.肝俞穴刺血治疗复发性麦粒肿12例,中国针灸,198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