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调外养②:气血是什么?你补对了吗?补气血的正确方式!
内调外养②:气血是什么?你补对了吗?补气血的正确方式!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你是否经常感到疲惫不堪,或者面色苍白?这可能是气血不足在悄悄作祟。什么是气血?如何科学准确地补充气血,从而改善身体健康?让我们一起解锁补气血的正确打开方式。
“气血”虽然是中医理论的概念,但在现代医学的血液和营养等概念中,也有着异曲同工的解读。
中医观点
中医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中:
- 气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与呼吸、循环等相关;
- 血是滋养的重要物质,携带氧气和营养,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输送到全身各处,其生成和循环与多个脏器——尤其是脾胃相关。
气血的生成、运行、转化等过程,与人体的健康状态有着密切的影响;气血不足或流通不畅,都会引起相对应的身体不适,如精气神状态、内分泌或面部气色等。
现代医学
现代医学中,可以将“气”类比为身体的能量代谢和氧气利用,是支持身体活动的重要动力。
现代医学中的血液具有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运输废物、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理功能,血液循环是身体内部物质交换的关键途径,血液生成不足、运输能力下降,可能会引发贫血等健康问题。
中医侧重于宏观的能量和物质流动,而现代医学则侧重于具体的生理机制和物质成分,它们虽然在表述上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气”和“血”在维持健康和生理功能中的重要性。
气血不足的主要表现
气血不足,易导致脏腑功能减退,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孕妇或产后女性以及长期体质较弱者,需要留意自己的身体是否有以下表现:
- 四肢乏力,耐力减退、容易气短,手脚冰凉等;
- 经常疲惫,情绪低落,睡眠质量不佳,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
- 面色苍白或暗淡,皮肤缺乏红润光泽,可能出现脱屑;
- 食欲不振、胃口差,消化不良,容易出现腹胀、便秘或腹泻等症状;
- 月经不调,周期不规律,生殖功能减弱等;
- 容易感染感冒或其他疾病,病后恢复缓慢。
为什么会气血不足
中医观点认为,气血不足或运行不畅,主要为以下原因:
- 脾胃虚弱:脾胃是气血生成的源泉,脾胃功能不足导致气血不足;
- 气虚:过度劳累、长期压力或慢性病损耗;
- 血虚:贫血、分娩后出血过多等所致;
- 情绪:长期的压力、焦虑和抑郁影响气血运行。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气血”主要涉及营养供给、能量代谢和血液循环等多个方面:
贫血和营养缺乏:
贫血会导致身体组织氧气供应不足,出现面色苍白、疲劳、头晕等症状,这与气血不足的表现类似。而铁、维生素B12、叶酸等关键营养素的缺乏,是贫血的重要因素。血液循环障碍:
如动脉硬化、静脉曲张或血栓,会导致局部组织血液供应不足,出现手脚冰凉、面色苍白、头晕等症状。慢性疾病影响:
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可能影响身体对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造成免疫力低下,容易全身性的疲劳、虚弱和能量不足。心理因素:
长期的精神压力和情绪波动,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平衡,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疲劳和乏力。生理变化:
在女性中,月经、妊娠和分娩等生理过程会导致大量血液流失;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造血功能等会自然下降。
如何调理气血
饮食调理
富含铁
红肉(如牛肉)、鱼、家禽(如乌鸡)、豆类(如扁豆)、深绿叶蔬菜(如菠菜)等。富含维生素C
新鲜果蔬,如针叶樱桃、柑橘类水果、草莓、西红柿等。其他补血营养素
可通过绿叶蔬菜(如菠菜、芥蓝)补充叶酸,通过肉、蛋、奶类食物补充维生素B12。
中药调理
补血
当归、阿胶、红枣等补血药材,可增强血液的质量和数量。补气
人参、黄芪等药材,可以帮助改善体力和免疫力。综合调理
如当归补血汤,可用于补血调经、调理脾胃、改善血虚;八珍汤可用于补气血两虚。
*注:中药调理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生活方式调理
饮食营养均衡
注重饮食多样性,避免单一进食补气血食物,以免营养失衡,造成其他健康问题;避免寒凉食物、节制油腻和辛辣食物,以免影响气血生成和运行。适当运动
能帮助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可以选择轻松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瑜伽、散步等,避免过度劳累让而损耗气血。健康生活方式
调整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气血的恢复;学会减压放松、调节不健康情绪,以免长期的精神压力影响气血的生成和运行。
补气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坚持正确的调理方法,可以见到长远的改善。
气血看似玄妙,其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从饮食、运动、起居等日常生活入手,正确调补身体、滋养气血,将中医智慧与科学健康管理相结合,保持气血充沛,提升身体健康质量,感受更美好生活!
本文原文来自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