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晰思考》:一个在所有关系中通杀的秘诀
《清晰思考》:一个在所有关系中通杀的秘诀
前几天跟闺蜜吃饭,本该是轻松愉快的聚会,却不知不觉变成了一场吐槽大会。她满脸愁容地对我说,感觉自己的人际关系陷入了困境。
"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她叹了口气说道,"在公司,我明明尽心尽力完成每项任务,却总觉得得不到上司的认可,同事们似乎也对我有些抵触。
回到家,父母又开始唠叨我的工作选择。他们总说,当初要是好好留在那个事业单位,哪会像现在这样,工资不稳定还有被裁的风险。
连带着教育孩子也成了难题,孩子总抱怨我不理解他的感受。
更别提和多年的好友聚会了,我甚至开始感到尴尬,仿佛话题越来越少。
我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改善这些关系呢?"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罕见。很多人总是在问,怎么样改善自己与别人的关系?
这里的别人不仅有父母、伴侣、孩子等自己人,还有朋友、同事、合作伙伴等周围人。对,是改善。意思就是前面处的不怎么样,希望得到调整。
实际上,能意识到并提出这个问题的朋友,就已经在思维上跑赢了很多人,因为他们至少已经觉察到一个重要事实: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生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在职场上改善与同事、上级的互动,又能在私人生活中促进与家人、朋友的和谐相处呢?换句话说,有没有一个能让所有关系都变得更加融洽、更加令人满意的秘诀?
确实存在这样一个方法,它几乎能够帮助改善所有的人际关系。
这个方法就是:提高自我觉察能力。
自我觉察,知易行难
听起来很简单,对吧?可别小看这四个字。
自我觉察,就是要真正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想法、情绪和行为。做到这一点,你就能在各种关系中游刃有余,无论是面对家人、朋友,还是同事、上司。
为什么自我觉察这么厉害呢?因为当你真正了解自己时,你就有了一个强大的内核。
你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能做什么。这种自知、自洽、自信的状态,会让你在各种关系中都能保持从容。
有人可能会说:'这不就是有自知之明吗?很简单啊!'
错了,有正确的自知之明,其实是件挺难的事。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类的自我认知往往是不准确的。95%的人认为自己很了解自己,但实际上只有10%-15%的人对自己的评价和实际表现比较匹配。
在很多领域里,能力越差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换句话说,越是不懂的人,越觉得自己懂。
社会心理学上还有个'优于平均效应'。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在各方面都比平均水平强。但是想想看,怎么可能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呢?理论上来说,只有不到50%的人能「高于平均水平」。
但我们总会觉得,自己就是特殊的那一个。只有自己是对的,其他人是错的。
这就是我们对自我认知的错觉。
自我觉察,幸福安稳的秘决
为什么一定要去追求更透彻地认识世界和自己呢?我难道不可以不去考虑这些问题,只是安安稳稳过着自己的生活吗?
其实,不够自知的话,往往是很难真的过得幸福的。
为什么自我觉察这么重要呢?
因为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故事编辑器。它会把我们经历的事情、接收的信息、内心的想法和反应,以及我们的应对方式,全都整合在一起,编织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心理学家把这个由大脑构建的自我称为'叙事自我'。
问题就出在这儿。如果我们对自己认识不清,这个'叙事自我'很可能会变得自相矛盾,前后不一致。就像一个剧情混乱的电影,观众看了只会一头雾水。
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无法逾越的'认知障碍'。明明是自己编的故事,却理解不了,也解决不了。这不仅会让我们感到困惑,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内耗。
来看几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
- '我这么优秀,为什么大家不喜欢我?'
且慢,你真的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优秀吗?你的'优秀'对别人来说真的有价值吗?别人喜欢你,真的只取决于你是否优秀吗?
- '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们好,你们为什么不领情?'
慢着,你确定你的'好'真的是对方需要的吗?会不会是你一厢情愿?你的方式是不是也有问题?
- '我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结果这么糟糕?'
等等,你的付出真的对事情有帮助吗?这些付出真的有意义吗?结果真的是你能完全控制的吗?
看到了吗?如果缺乏自我觉察,我们很容易陷入这些困惑中。我们可能会高估自己,误解他人,或者对事情的发展有不切实际的期待。
自知可能不会直接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幸福,但它能帮你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边界和认知边界。
这样,你就能更好地避免风险,不会陷入自己无法处理的困境,也不会总是钻牛角尖,陷入内耗、后悔和沮丧中。
而不自知可能会给你一时的满足感。你可能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或者认为所有问题都是别人的错。
但这种虚假的满足感迟早会被现实戳破。到那时,你可能会发现自己被困在重重'认知障碍'中,找不到出路。
所以,追求自知并不是为了否定自己,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更从容地面对生活的挑战。这才是真正通往幸福和安稳的秘诀。
如何自我觉察
说了这么多自我觉察的重要性,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究竟该如何做到自我觉察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几个实用的方法:
1. 觉察自己的情绪
每天花点时间问问自己:'我今天感觉如何?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不要急着评判这些情绪是对是错,先试着理解它们。
比如,当你对同事感到烦躁时,别急着责备自己或对方。停下来想想:这种烦躁感从何而来?是因为对方的行为触动了你的某个敏感点吗?还是因为你自己处于压力之下?
情绪本身没有对错,关键是要了解它们的来源和影响。
为了更好的察觉自己的情绪,你可以每天晚上睡前,花5分钟做个'情绪日记'。
具体怎么做呢?
·第一步:列出今天经历的2-3个主要事件。
·第二步:为每个事件标注你的情绪反应,比如'开心'、'焦虑'、'生气'等。
·第三步:给每种情绪的强度打分,1-10分。
·第四步:思考并记录是什么触发了这些情绪。
比如:
事件:同事小李没经过我同意就修改了我的方案。
情绪:生气(7分),失落(5分)。
触发点:感觉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否定,也觉得小李不尊重我。
坚持一周然后回顾记录,你就能相对客观地总结出自己的情绪模式!
2. 觉察自己的能力
老实说,这个真不容易。我们很容易高估或低估自己的能力。而且,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很容易,真正的挑战在于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但正是这种诚实的自我评估,才能让我们在人际关系中保持真诚和谦逊。
那么,如何更客观地评估自己的能力呢?
这里有个方法,叫做'能力日志法':
第一步:准备一个笔记本或电子文档,分为'成功'和'挑战'两栏。
第二步:连续两周,每天花10分钟记录:
· 在'成功'栏里,写下今天你觉得自己做得特别好的1-2件事。
· 在'挑战'栏里,记录今天遇到的1-2个困难或挫折。
第三步:每记录一件事,都问问自己:
· 这件事反映了我的哪些能力?
· 我是否有能力改善遇到的挑战?如果有,需要提升哪些技能?
第四步:两周后,回顾你的日志,你会发现一些模式:
· 经常出现在'成功'栏的,可能就是你的优势能力。
· 反复出现在'挑战'栏的,可能是你需要提升的地方。
第五步:基于这些发现,列出你的前三大优势和三个需要改进的领域。
这个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基于具体的日常经历,而不是凭空想象。它能帮你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能力,避免过度自信或自卑。
需要提醒的是,这个过程可能会让你感到不适,因为它可能挑战你既有的自我认知。但正是这种不适,才是成长的开始。
坚持做完这个练习,你会对自己的能力有更清晰的认识。这不仅能帮助你在工作中扬长避短,也能让你在人际交往中更加自信和谦和。毕竟,了解自己的局限,也是一种能力。
3. 觉察自己的行为惯性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就像是一种条件反射。这些模式有好有坏,但最棘手的是,我们常常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就像鱼不知道自己在水里游一样,我们往往察觉不到自己的行为习惯。
但是,觉察并改变这些行为惯性,对改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毕竟,你的一个小习惯,可能正是影响你人际关系的关键因素。
那么,如何觉察自己的行为惯性呢?
有个方法,叫做'行为触发器分析法':
第一步,准备工作: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准备纸和笔,或者打开一个文档。
第二步,列举情境:回想最近一周内,在人际交往中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者产生冲突的3-5个情况。
第三步,描述反应:对于每个情况,详细描述你的反应。包括你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甚至你的肢体语言。
第四步,寻找模式:仔细观察这些反应,试着找出其中的共同点。比如,你是否总是在被批评时立即反驳?或者在遇到困难时就回避?
第五步,追根溯源:对于发现的每个行为模式,问自己以下问题:
- 这个反应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 它在过去是否对我有帮助?
- 现在它是否仍然有效?
- 这个反应给我的人际关系带来了什么影响?
第六步,设计新方案:如果发现某个行为模式正在伤害你的关系,尝试设计一个新的应对方式。
第七步,实践和记录:在接下来的一周里,每当你遇到类似情况,就尝试使用新的应对方式。记录下你的感受和结果。
拿我自己举个例子:
我发现自己每次和父母说话时,总是忍不住顶嘴,语气也很不好。但奇怪的是,对外人我却总是彬彬有礼,有时候碰到硬茬还会唯唯诺诺。通过'行为触发器分析法',我意识到这个矛盾的行为模式可能源于以下原因:
对亲近之人太过随意:因为关系亲密,所以不太在意父母的感受,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内心的投射:对父母的态度其实反映了我对自己的某些不满。
安全感:在家里感到足够安全,所以敢于表达负面情绪;而在外面则害怕被否定,所以表现得过于谨慎。
我意识到,这种对待亲近之人的态度,不仅伤害了与父母的关系,也反映出我自身的一些问题。
于是,我决定尝试新的方法:
1.提醒自己:对待家里人要像对待尊重的朋友一样,用礼貌的语气交流。
设置'情绪缓冲区':当感到想要顶嘴时,先深呼吸,给自己5秒钟思考时间。
练习积极倾听:真正听懂父母的话,而不是急于反驳。
在外人面前,尝试更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必过分谨小慎微。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发现不仅和家里人的对话变得更加和谐了,我在外面与人交往时也变得更加自在。
改变行为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持续的觉察和练习。但只要你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自己在人际交往中越来越得心应手。
4. 觉察自己的社会关系
仔细想想你的人际网络。你的家庭、工作环境、朋友圈如何影响着你?它们塑造了你的哪些特质?
我们很容易高估某些关系的重要性,或低估某些关系对我们的影响。
识别那些让我们感到舒适的关系很容易,真正的挑战在于坦然面对那些让我们感到压力或不适的关系。但正是这种诚实的自我评估,才能让我们更好地管理和改善我们的人际网络。
那么,如何更客观地评估自己的社会关系呢?
有个方法,叫做'关系地图法':
第一步:准备一张大纸或电子文档,在中间画一个代表自己的圆圈。
第二步:连续两周,每天花10分钟记录:
· 画出今天与你有互动的人,用线条连接到你的圆圈。
· 根据关系的亲密度,调整这些人离你的距离。
第三步:每记录一个人,都问问自己:
· 这段关系给我带来了什么?(支持、压力、灵感等)
· 我在这段关系中扮演什么角色?
第四步:两周后,回顾你的关系地图,你会发现一些模式:
· 经常出现在你周围的人,可能是对你影响最大的人。
· 距离你较远的人,可能是你需要重新评估的关系。
第五步:基于这些发现,列出三个最重要的关系和三个需要改善的关系。
用这个方法能帮你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避免过度依赖某些关系或忽视重要的人际连接。
坚持做完这个练习,你会对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有更清晰的认识。这不仅能帮助你在社交中更有策略,也能让你在各种人际场合中更加从容和自在。毕竟,了解并管理好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交能力。
写在最后
提高自我觉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不要期望一夜之间就能完全了解自己。保持好奇心,慢慢探索,你会发现一个越来越真实、越来越有趣的自己。
这个过程可能会有挑战,甚至有时会让你感到不适,但正是这种觉察和成长,才能让你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找到平衡,建立更加深厚、真诚的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