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能吃中药?中医如何养胃?中医教你3大胃痛防治重点
胃痛能吃中药?中医如何养胃?中医教你3大胃痛防治重点
胃痛是现代人常见的健康问题,尤其在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的都市生活中更为普遍。本文从中医角度深入解析胃痛的成因、发展过程及防治方法,结合西医的治疗方案,为读者提供全面的健康指导。
香港生活节奏急速,饮食不规律,精神压力大,不少人都深受胃痛问题困扰。而胃痛往往只是一个表征,成因各不相同,可能是上消化道出现问题的一个警号。慢性浅表性胃炎就是胃痛的一个常见成因,如果长时间忽视不理,甚至会演变成癌症或胃穿孔等严重疾病。
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 →肠上皮化生 →异型增生或不典型增生 →胃癌
慢性浅表性胃炎 →糜烂性胃炎 →胃溃疡 →胃出血、胃穿孔
胃痛处理不善,可能会演变成慢性萎缩性胃炎,部分萎缩可以改善及逆转,但若演变成为肠上皮化生,则通常难以逆转。而出现异型增生后,轻度异型增生仍可逆转,但重度者易转变成为癌。尤其对于一些有胃癌家族史、食物营养单一,常食熏制或腌制食品病人,需要警惕肠上皮化、萎缩及异型增生向胃癌发展的可能。
若演变糜烂性胃炎,则需要留意,处理不善,出现严重溃疡及消化道出血就可能需要胃镜或手术治疗。所以大家决不能轻视胃痛问题,应该提早预防治未病。
现代西医疗法通常对症治疗,如患者感染幽门螺旋菌(HP),一般采用三联疗法,以高剂量质子泵抑制剂(PPI)配合两种抗生素治疗。如果因为胃酸引起,则通常以抑制胃酸的药物及止痛药,例如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代替非类固醇类消炎药进行治疗。
从中医角度理解,胃属阳明,为多气多血之腑,胃痛初期在气分,迁延日久,则深入血分。清代名医叶天士于《临证指南医案》有云:“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气分胃痛以胀痛为主,痛无定处,时痛时止,嗳气或矢气后痛减,程度较轻,经治疗后情况通常就会改善。但当胃痛不愈,由经入络,招致血瘀,胃络痹阻不通,病情就会深入血分。血分胃痛通常痛有定处,甚或有针刺感觉,痛感持续难解,进食后痛感更强,程度较重,伤及胃络甚至伴有便血、呕血等情况,患者即使接受治疗都未必能够轻易根治。
影响胃气升降,胃络气血运行有三大因素,分别为:
- 外感寒邪,内客于胃
- 饮食伤胃
- 忧思恼怒,肝郁犯胃
以上因素可能会引起寒凝、食积、气滞、热郁及血瘀等情况,影响导胃失和降,气机郁阻,不通则痛。要预防调治胃痛可从三大因素着手:
一、 外感寒邪,内客于胃
“寒则凝滞,热则流通”,腹部不注意保暖,特别是穿着露肚装,一旦受冷风吹拂,寒风主收引,腹部经脉便会因而收缩而阻碍气血循行,此外饮食生冷,夏天贪凉喜冷均是感受寒邪途径。
为避免以上情况,要时常注意腹部保暖,注意气候变化。衣物方面,要适时添加衣物保暖挡风,夏天因室内冷气与室温差较大,应避免穿着露肚衣物。饮食方面,应避免喝冷饮,减少进食鱼生、雪糕等生冷食物,又或者餐后可以具有辛温和胃功效的苏叶、生姜煲水饮用以中和寒性。
二、 饮食伤胃
香港美食繁多,每逢时节,大家为应酬尽欢不免会饱餐一顿。但《黄帝内经·素问·痹论》提及:“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大喝大吃会超出脾胃负担,损伤脾胃容易形成食积,停滞中焦,即大家常常听到的消化不良。胃失和降就会造成胃痛。
要做到饮食有节,保护脾胃可遵循三点原则。第一,控制食量,每餐只吃七分饱。第二,进食时要仔细咀嚼,避免囫囵吞枣。第三,用餐后可适当散步,帮助肠胃蠕动消化。
若果饱餐后出现胃痛,伴有嗳腐吞酸及食积情况,可以依据进食类别选用相关食疗。如肉类较多,可饮用山楂水以消肉食。治疗上,我们多用神曲帮助米面、谷类等消化。
三、 忧思恼怒,肝郁犯胃
在中医角度,肝主气机疏泄,情绪抑郁恼怒都会影响气机运行;而肝属木,脾胃属土,肝气郁结又会横逆犯胃,导致胃痛。因此情志疏解对胃痛有相当纾解,要适当调节心情,释放压力。
食疗上可采用理气而不伤阴之品,以疏肝和胃,如佛手柑、陈皮加上冰糖煲水饮用,可缓解肝郁。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每个人体质及胃痛成因因人而异,各不相同。若胃痛频发,久治不愈,应尽早寻求专业人士协助进行检查,及早治疗,避免演变难以逆转的严重疾病。如对上述内容有任何疑问,应及早咨询注册中医师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