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造谣简单方便,法律维权举步维艰
照片造谣简单方便,法律维权举步维艰
在互联网时代,一张照片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导火索。广西女孩莹子和柳州女孩欣婷,就因为照片被恶意盗用而陷入了一场持续数月的维权之战。
开局一张图,故事全靠编
7岁那年,一场意外的火灾让莹子毁容。此后,她习惯了人们异样的目光和嘲笑。尽管如此,她在短视频平台上还是找到了一些慰藉,发现了很多与自己相似的人,感受到了一些正能量。
然而,2024年10月下旬,一场剧烈的网暴打破了这份平静。有人将她的照片用于一篇关于"女子不还彩礼被泼硫酸"的虚假报道,这个故事迅速在各大社交平台传播,甚至被添油加醋地补充了更多细节。指责声、辱骂声充斥着帖子的评论区。
无独有偶,2023年秋天,自视"宅女"的欣婷在柳州旅行时与朋友们的合影,也被恶意盗用。有人制作了一个《彩礼都是十万,你会选哪一个做女朋友》的帖子,将她们的照片配上虚构的年龄和身份,引发大量不当评论。
一个总被嘲笑外貌的女孩,第一次尝试反击
面对突如其来的网暴,莹子起初并未在意,以为只是普通的外貌攻击。但当她搜索相关话题时,发现"几十上百条"帖子都嵌入了自己的照片。她发出了几十条要求删帖的私信,但大多石沉大海。
欣婷则采取了更积极的应对措施。她先是私信造谣者要求删帖,但对方不予理会,甚至将她们的照片用作粉丝聊天群的群头像并开直播。在平台举报侵权时,欣婷被告知需要补充更多材料。报警后,警察表示视频未造成实质性伤害不能立案,建议走法律途径维权。
莹子也尝试了报警,但被告知此事警察管不了,需要找律师。她咨询了多家律师事务所,得到的答复都是案件复杂,至少需要几万元才能搞定。而她只有"存了很久的"5000块钱。
在维权过程中,莹子遭遇了重重困难。她尝试在法院立案,但被告知需要先去公证处固定证据。然而,公证处表示"能力有限,证据固定不了"。她还尝试在网络上求助,但发现很多证据已经被删除。
2024年10月30日,莹子在广州互联网法院提交了证据,申请网上立案。实习律师李洁注意到其中一处错误——"她的管辖法院填错了"。在李洁的帮助下,莹子重新提交了起诉书,并于11月21日收到了藤县人民法院受理案件的通知书。
被造谣后,怎么办?
这次起诉,莹子最遗憾的是没有固定证据的意识,等到真正收集证据清单的时候,许多造谣帖早已不见了。欣婷的经历也印证了这一点。与造谣者几番沟通无果后,欣婷的朋友说"我们报警了",对方立刻删除了帖子。
上海理振律师事务所主任李振武建议,如果发现自己被造谣,首先要保留证据。如果没有专业的取证工具,可以用手机录屏,录屏时要证明手机没有事先下载篡改软件,从应用市场打开社交平台,重新登录账号,按照热度和时间分别全文录屏,包括所有评论。
但在此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一些棘手的问题,比如平台披露的身份信息与实际造谣人不符,或只披露一个手机号。这种时候需要法庭开具调查令,或由法庭向手机运营商机构取证。这种情况需要的时间更漫长一些。
京衡律师事务所律师郑晶晶认为,网络名誉权维权的另一重困境则在于,即使在互联网实名十分普遍的当下,仍有一些账号未被实名,实际侵权人隐匿于虚假的身份背后。
2024年9月,欣婷收到了终审判决书。广州互联网法院判定盗图博主侵害欣婷和朋友们的肖像权和名誉权,判决博主出具书面道歉信,并赔偿财产损失12000元。此时距离她发现自己被造谣已经过去了将近一年。
(文中莹子、欣婷、李洁为化名)
欣婷被盗图的证据(图:受访者提供)
莹子在妹妹的出租屋内(图:南方人物周刊记者王佳薇)
欣婷(左)胜诉后(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