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警提醒:寒假将至,警惕未成年人网络游戏陷阱!
网警提醒:寒假将至,警惕未成年人网络游戏陷阱!
随着寒假的到来,未成年人的网络游戏时间可能会大幅增加。然而,这也给不法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近日,山西网警发布提醒,通过多个真实案例揭示了未成年人在网络游戏中的受骗风险,并给出了具体的防范建议。
受骗案例
运城小学生被诱导盗走家长微信
运城市盐湖区一名小学生在用家长手机玩游戏时,被不法分子以赠送 “游戏皮肤” 为由,诱导添加其社交账号,并套取了家长的有关账号、手机号、邮箱验证码,试图盗走家长社交账号中的 3 万元 。
幸好在家长发现社交账号异常后,反诈民警迅速对社交账号账户进行了保护性止付,避免了财产损失。
晋中 11 岁小学生被威胁骗走万元
11 岁的小学生张某某在使用父母手机玩游戏时,看到免费赠送游戏皮肤的消息,添加 “客服” 通讯账号后,被 “客服” 告知因未成年人操作导致公司财务被冻结,需配合解除冻结,否则将起诉其父母坐牢。
张某某在对方恐吓下,通过视频按要求操作并展示付款码,最终被转走约 1 万元。
长治小学生被游戏主播骗走 1.6 万元
12 岁的小刘用爷爷的手机号注册账号玩游戏,并在 “****语音” 的游戏专区里和其他玩家互动。
刷视频时,一游戏主播发给他二维码,称扫码进群有惊喜。小刘扫码进群后,主播称其进入诈骗群,退群会被处罚和拘留,还恐吓他说警察会来抓他。小刘在长时间诱导和恐吓下,心理防线崩溃,先后转账 1.6 万元。
吕梁 9 岁小学生视频通话被骗 5900 元
吕梁 9 岁的张某在家中接到自称警察的陌生人打来的视频电话。
对方以调查赠送游戏皮肤是否收到为由,让张某共享屏幕,并指使其通过家长手机进行转账,张某共计损失 5900 元。
原因分析
学生自身特点:
心智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易被骗子的花言巧语诱惑,且因害怕被家长责备而不敢告知家长,导致被骗金额增加。家长监管不力:
部分家长对孩子上网行为关注不够,未妥善保管手机、身份证、银行卡及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也未对孩子进行充分的防诈骗教育。平台审核漏洞:
部分游戏平台的未成年人审核机制存在缺陷,某游戏平台注册时只需输入身份证号等信息,未进行人脸识别等复合验证,导致孩子可轻易用他人身份信息注册登录。
防范建议
01
家长层面:
加强对孩子的上网监管,关注孩子日常动态,保管好个人信息物品,教育孩子不轻易相信陌生人及各种诱惑,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
02
学校层面: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通过课程、宣传活动等提高学生的防骗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03
平台层面:
严格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措施,完善实名认证和审核机制,如增加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加强对未成年人游戏时间和消费的限制。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