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扫走囤积症 还心房窗明几净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扫走囤积症 还心房窗明几净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zaobao.com.sg/lifestyle/health/story20250107-5654691

囤积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危及生命安全。本文通过多个真实案例和专家访谈,深入探讨了囤积症的症状、成因和治疗方法,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了解和实用的建议。

囤积症的严重性

辅导员陈威豪描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案例:“任凭我们在门外叫喊20分钟、半小时,不断解释我们是谁,他们可能都听不到。屋里堆满杂物也使他们不想离开,因为走道变窄,寸步难行,尤其是有皮肤病症状的患者。囤积者往往会自我疏离,不与外界接触,这对他们心理和生理产生不利影响。”

患者一般抗拒求医

年关将至,家家户户开始大扫除,丢弃或捐出不再使用的物品。然而,有些人却迟迟无法动手,因为房子里堆满的不只是物品,还有放不下的执念。

他说:“一般症状较轻微的患者,比较愿意按部就班地学习改变,从认知方面到纠正社交回避,克服与减少割舍的不安等。这需要一段时间,因为囤积行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经年累月固化的行为。”

堆积杂物危机处处

囤积症患者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要戒除也不是一时半刻的事,但在家人、义工或辅导员的协助下,患者还是可以接受治疗,改善行为,从而让生活正常,心灵也更明亮。

几次接触后,老伯渐渐打开心扉,原来他囤积许多电器包括电视机、电风扇和收音机等,是与他过去的经历有关。早年他出狱后找不到工作,为了养活家人,他开始为人修理电器,或把人们丢弃的电器捡回家修理再出售。

陈威豪特别难忘刚当辅导员时,接触过的一名70多岁独居老伯。他囤积物品是出自一种补偿或保护的行为。陈威豪第一次上门探访时,发现杂乱物品使得老伯的大门无法紧闭,他和同事透过门缝喊了大概半小时,屋内依然没动静,于是他轻轻地试着把门缝推开一点,结果老伯发脾气,对他们怒吼:“为什么推开我的门?”

蛇年即将来临,大扫除不仅要清理物品和空间,更要整理心灵环境。扫走不必要的物品,也扫去心头的执念,让空间恢复明亮,让生命重拾轻盈。我们要囤积的,不该是物品,而是那些真正重要的回忆与幸福感。

黄心玲医生认为,囤积症可能与其他精神疾病有关,也可能由这些疾病如抑郁焦虑、强迫症、多动症等所引起。(国大医院提供)

本地家中囤积杂物的个案越来越多,据《联合早报》去年10月报道,由社区事务署带领的囤积管理行动小组,2023年协助254起囤积个案改善情况,另有348起还在处理当中。

在本地,囤积症的发病率介于2至6%之间,多数患者有抉择障碍,倾向完美主义,患有焦虑郁抑症,社会经济条件一般偏低,而且常有家族病例。囤积症患者可透过药物和认知行为疗法,克制收集冲动,学习整理和割舍,从物品的束缚中解脱,重新拥抱自由。

如何预防囤积症

人们普遍对囤积症认识不足,到底该如何预防呢?

郭少奇医生说,囤积症病例不常见,并非患病人数少,而是患者一般都抗拒到医院咨询。(黄廷方综合医院提供)

患囤积症阿伯 从抗拒到接受治疗

陈威豪说:“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物品对他来说是一种资产,是他养家糊口的一种方式,而并非囤积物。他的囤积行为与他供养家庭的能力,继续担当父亲的角色有关。不幸的是,老伯的囤积行为一直持续到他年老。左邻右舍知道他的手艺,会把家中的电风扇电视机拿来给他修理。他居住的地方又靠近再循环槽,他会去捡被丢弃的电器回来,囤积在家中。”

得到这名老伯的同意后,陈威豪安排人去清理他屋里的囤积物。“当天,他突然反悔,不让人进去清理。在后来的辅导中,我们先给他一个小袋子清理一点物品,渐渐地换成比较大的袋子,一步步让他清理囤积物。不过几个月后,这些原本清理掉的物品,又重新回到他的屋里。老伯的个案后来转介给医院,庆幸的是,他很配合医院的治疗。”

黄心玲医生说,家庭成员可以联系建屋发展局、市镇会、家庭服务中心社工、社区合作伙伴如社区辅助小组(COMIT),寻求有关清理囤积物的指导,以及是否须要升级到向医疗专业人员求助。如有需要,他们(如社区辅助小组)还可以协助做家访。据估计,囤积症在新加坡人口中的发病率介于2至6%之间。

黄心玲医生认为,有些患者对自身的疾病有洞察力(对疾病的认识),并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但有的患者没有这种洞察力,“即使是那些意识到问题的患者,也不一定会寻求医疗帮助,因为囤积症通常被视为行为问题而非医疗问题。患者通常由相关的社区合作伙伴、全科医生、综合诊所或其他专家转介给我。”

黄廷方综合医院精神科高级顾问医生郭少奇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透露,根据现有资料,囤积症的导因尚不清楚,但是数据显示,多数患者有以下特征:有抉择障碍,倾向完美主义,患有焦虑郁抑症,社会经济条件一般偏低,而且常有家族病例。

有囤积症的人接受专业治疗后,情况会有所改善。(iStock图片)

他说,如果家庭社交方面面对问题,也须要处理。重点是患者要愿意接受治疗。很多时候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他们不认为自己有病,而且也不愿意(没法)舍弃囤积的东西。

囤积症在新加坡人口中的发病率在2至6%之间,患者可透过治疗、心理辅导、家人的陪伴等从物品的束缚中解脱,重新拥抱自由。受访医生透露,治疗方针一般包括药物和认知行为疗法等。

郭少奇医生指出,囤积症病例不常见,并非患病人数少,而是患者一般都抗拒到医院咨询。“我有个四五十岁的患者,是一名专业人士,来求诊是因为与家庭成员不和,他有囤积行为导致家庭纠纷和肢体冲突,闹到警察上门。”

郭少奇医生说,囤积症的治疗方针一般包括药物和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是用来克制收集的冲动和割舍的不安,也可治焦虑和抑郁现象。认知行为疗法聚焦于几个方面:改变囤积思维,克制囤积收集的冲动,学习整理东西,学习割舍,以及有效地做抉择。”

陈威豪说,囤积者普遍缺乏看护者,“当中有不少是结了婚有孩子的,由于囤积杂物的习惯,往往与配偶和孩子分开住。看护者可能每周花几个小时去看他们,给他们一些食物或资源。从社会服务专业人员的角度来看,我们很担心,因为囤积物存在火患危险,患者也有跌倒风险,尤其是那些行动不方便的人,万一他们需要医疗援助,没人叫救护车。即使救护车抵达现场,医护人员也很难进入屋内。”他说,他遇到过最严重的案例之一,是一名年长男性囤积者,他必须借助梯子,才能进入自己的睡房。

认知方面,培养对事物的正确认知,无须靠物质来得到精神满足和安全感;学习强化社交能力来充实生命,而不是倚赖物品的囤积;学习强化情绪调控,缓解压力的能力;建立益人益己的心态,怎么与人分享,尊重他人的空间;学习有效地保持整洁。

囤积症或与其他精神疾病有关

辅导员陈威豪:囤积者往往会自我疏离,不与外界接触,这对他们心理和生理产生不利影响。(受访者提供)

蔡厝港弯一个组屋单位去年9月发生火患,失火单位内堆满已烧成黑炭的杂物。(档案照)

囤积症是一种深植于心理的负担。认知的扭曲,情感的缺口,让这些物品成了某种代替品,也是患者安全感的来源。然而,这份从不松懈的“安全感”随着岁月的积累,渐渐占据了他们的生活空间,也吞噬了他们的心灵自由。屋子里堆得连一条能走的路都没有,白天昏暗,夜晚阴沉,不仅有火患的隐忧,也对健康不利。

郭少奇医生说,这个个案其实是个典型写照。患者因为囤积物过多造成凌乱,占据他人空间,影响家人的活动空间和公共卫生与安全,结果引发不满,并产生纠纷。患者不是非常愿意遵从医生指示,后来也不再回来复诊。

陈威豪说:“有的囤积者为了守住自己的囤积物,而发生家暴行为,尤其是当看护者试图与他们沟通,改变或说服他们改掉囤积习惯时。这是一个严重的长期问题,囤积者无形中推开看护者,后者要帮助他们就更加困难了!”

囤积杂物不只是个人问题,严重的话,会影响左邻右舍的环境卫生与安危,本地近年来,也接二连三发生因囤积物引发的火患,有的还导致人命伤亡。本报去年9月25日就曾报道,蔡厝港弯一组屋单位发生火患,七旬妇命丧火海,邻居当时透露,死者经常从外头捡回杂物,屋子内外堆满东西,影响邻居出入,市镇会和死者的亲人曾帮她清除,但过不了多久,杂物又堆满。

囤积物品过多引发火患的新闻事件,在本地时有所闻。(档案照)

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多少知道自己有相关心理问题,而囤积症患者呢?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