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簪刀”柔中有刚!福州“三条簪”走红
“头顶簪刀”柔中有刚!福州“三条簪”走红
近日,越来越多身着汉服、头戴“三条簪”的年轻身影,款款穿梭在福建福州古色古香的巷弄间。在当地,一项古老而独特的妆束技艺——“三条簪”正悄然成为新的文旅热点。
改良后的“三条簪”妆造。(图片来源:中新网)
“三条簪”梳妆服务成文旅热点
中新社22日报道,旧时福州女发髻上插戴的是三个银制发簪,形似刀剑,中插一支,左右各一支,福州人称之为“三条簪”,又叫“三把刀”,相传在世道不宁的年代,以备杀敌、劳动、防身之用。作家冰心在《故乡的风采》中提到这一福州女性传统妆束,盛赞“天下没有一个国家的农村妇女能和我故乡的‘三条簪’相比,在俊俏上、在勇敢上、在打扮上,都差得太远了。”
“头戴锋芒,柔中有刚。”“特别英气勃发,大女主!”“女性可以温柔贤淑,也可以张扬明艳。”……在社交媒体上,与“三条簪”相关的话题热度持续攀升。福州妆造商家、写真馆也嗅到商机,在多个热门景区,推出多价位的造型拍摄产品和体验活动套餐,游客可以亲身体验“三条簪”的梳妆过程,穿上汉服,拍照打卡。
福州《福建日报》报道,“我们今天早上8时多就开门营业了,这几天生意特别好,每天都有顾客提前一两天预约做‘三条簪’造型,如果临时来做,要排到后面一两天。”一家位于福州店铺内的化妆师说,“我们会注重还原古代女性的妆容与发型,比如说传统发型是没有刘海的,因此我们会特意和顾客协商,也是希望每一位顾客都能在这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该化妆师称,现在店内一共有两名化妆师,两个人一天平均接待七八名顾客,一个顾客的妆造平均用时在两个小时左右。为了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不少店铺还推出了多样化的服务套餐,既有传统的“三条簪”佩戴体验,也有结合现代审美的创新设计。“传统的衣服颜色会偏暗偏单调,我们就在这个基础上重新选颜色再打样制作后供顾客挑选。”一家店铺的负责人说。
中新社报道,“又特别又美!不虚此行。”来自江西的吴女士早前在网上刷到“三条簪”,趁着中秋假期与亲友专程来榕“簪刀”,调侃自己已经拍了几百张照片留念。
在四川工作的福州人林晗在抖音上刷到家乡这一“武器”上头的打扮,感慨不已,作为本地人对此竟知之甚少。“下次回家一定要妆扮一次,福州女人有家国情怀、有血性,一直没变过。”
“头顶簪刀”引领年轻人对非遗热情
在很长一段时间,福州的“三条簪”妆束几乎不见踪迹。“三条簪”妆束得以“重现”,离不开“80后”汉服妆造师黄秋辉及其团队多年的研究复刻。今年6月,“三条簪”作为“福州传统妆束技艺”被列入鼓楼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簪的形状扁平如剑,刻有花纹,插在发髻之间,主簪刀刃向下,左右副簪交叉,刀刃向外。”走进黄秋辉的工作室,化妆镜前,她正为模特描眉画鬓、盘发戴簪,讲解传统梳法。手快时,黄秋辉15分钟左右便能完成“三簪一髻”,但无论妆束如何简化,“发髻梳法这一核心,不能轻易改变”。
在黄秋辉看来,“三条簪”的出圈,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如今年轻人对非遗的热情,加之“三条簪”蕴含着的福州女性刚柔并济、勇毅独立的铿锵之美,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不过时。
走红的“簪花围”给了黄秋辉灵感,在传统“三条簪”妆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和国潮元素,推出贴近年轻人的改良版,将柄部形似矛的主簪替换成毛笔头样式,左右副簪变换为砍刀状;在银制头饰外加上多宝簪、富贵花等头饰,赋予吉祥如意、招财进宝之意。
8月下旬,黄秋辉和团队推出全复原和轻复原两类“三条簪”妆造体验,颇受顾客追捧。福州本地博主“陈楚念”带年迈的外婆找到黄秋辉,体验这项差点消失的“头顶簪刀”。让二人动容是,做好造型后,外婆感慨,“好像看到我妈妈以前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