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尔:科学的学科秘密的探索者丨哲学考研
波普尔:科学的学科秘密的探索者丨哲学考研
卡尔·波普尔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以其批判理性主义和证伪主义理论闻名于世。他的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科学哲学的发展,也为现代开放社会的理念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位伟大思想家的生平、学术成就及其重要理论贡献。
一、引言
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1902年7月28日-1994年9月17日),英国现当代思想家、哲学家,批判理性主义(critical rationalism,又称证伪主义、反归纳主义)的创始人。
波普尔的故乡奥地利首都维也纳(Vienna)
波普尔的代表作包括:《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年)《历史决定论的贫困》(1957年)《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1963年)《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1972年)等等。
二、人物生平
早慧的童年
1902年盛夏,波普尔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市一个犹太裔书香之家,父亲西蒙·西格蒙德·波普尔(Simon Sigmund Popper)毕业于维也纳大学法学系,日常承担高级法庭律师和法务官的工作。在小波普尔眼中,父亲的口才堪比演说家,历史和哲学也是他常常在手边钻研的学问,他们家里有一个包含各类书籍的藏书室,后来他把父亲常看的柏拉图、培根、笛卡尔、斯宾诺莎等哲学家的书籍都整理保存了起来;母亲燕妮·波普尔(Yanni Popper)在音乐方面颇有造诣,他们家的餐厅中有一架贝森朵夫式大钢琴,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的古典音乐作品常伴耳边。德艺双馨的家庭氛围使得波普尔从小浸润在人文书籍和音乐氛围中,他在自传中坦言,在能够阅读家庭藏书之前,书和音乐就自然而然地构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贝森朵夫(Bosendorfer)式钢琴
波普尔比较早慧。8岁时,他就着迷于哲学中的无限性问题;12岁时,他就开始批判性地看待公共舆论和爱国主义的政治宣传。一战期间,随着家中堂兄弟们、朋友们陆续参与奥地利军队,时不时传来的死讯、阵亡名单使波普尔体验到了战争的残酷。
哲学探究的契机和成熟过程
少年壮志的波普尔从1918年开始参加学生和青年政治活动,彼时他信奉马克思主义。然而在某次游行中经历了枪击事件之后,青年波普尔决定自行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由于当时战乱频仍,进入大学读书的门槛并不高。20岁的波普尔通过了毕业会考,顺利在维也纳大学注册学籍,在大学读书的几年时光里他一心关注和钻研政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自信自己已掌握历史决定论的核心思想。对历史决定论的深入思考使得波普尔意识到教条思维和批判思维是判然有别的,并且前者是后者产生的契机。后来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3年)中,他主张国家应该提供全民教育,使得民众通过学习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来解放自我,维护自身的自由与平等,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1957年)中他看到,根本上人类才是一切问题的解决者;此外,接触爱因斯坦的理论也成为影响波普尔研究志向的支配性因素,他开始发觉牛顿力学通过经验来证实的真理性是有前提条件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了一个真正可选择、可推翻的理论框架,这是一种区别于教条信念的、批判的科学态度。波普尔觉得从历史、哲学和心理学的大学课程中收获的不如自行阅读书籍多,不过修读数学系老师汉斯·汉恩(Hans Hahn)的课程又使波普尔意识到,数学如艺术般简洁完满且逻辑鲜明,而他的目的是通过数学学习来获得关于真理的标准。通过读《纯粹理性批判》,波普尔正式进入了哲学道路,当时流行以石里克为代表的维也纳小组和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波普尔视之为中上层人的消遣和时尚,曾讽刺《逻辑哲学论》“散发着咖啡馆的气味”。所以他学术生涯的论敌也是维也纳学派的哲学基础(放弃形而上学,从中划分出物理科学),他认为形而上学是科学知识的基础,真正的哲学问题不是追问什么有意义,而是追问知识的根据。他后来出版的《科学发现的逻辑》提出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经受检验和证伪的试错过程。
战后的通货膨胀使得许多家庭陷入贫困,奥地利的反犹主义运动甚嚣尘上,正是在恐怖和动荡的社会境况之下,波普尔的思想从自然科学转向了政治学。他离开维也纳(1937年)前往新西兰、英国等地,在此期间通过任教和讲学的契机结识了以赛亚·柏林(Isaiah Berlin)、罗素(Bertrand Russell)、赖尔(Gilbert Ryle)和哈耶克(F. von Hayek)等同道中人,也发展了自己一直酝酿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当时《开放社会及其敌人》还没有引起重视,在书中波普尔提出柏拉图和黑格尔的理性哲学为极权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随着书在左翼阵营中流行起来,其中的思想使得他承受了铺天盖地的关注,他也声名大噪。在哈耶克的帮助下,二战结束后波普尔顺利就职于伦敦经济学院(1946年),担任教学逻辑和科学方法教授23年之久,并于1958年当选英国科学院院士。
脱离哲学和时政的晚年
从50年代起,波普尔就搬去了伦敦郊外乡村地区,过起了一种隐居式的生活,他的政治立场也趋于保守模糊,在学术方面逐渐脱离了伦敦经济学院学术共同体。纵观作为哲学家的波普尔一生,种在他心里的那颗哲学种子是一个汇集起其他兴趣的起点和支点——他说,“宇宙学问题,了解世界的问题——包括作为世界一部分的我们自己、我们的知识。”由此出发,对最贴近人的自由和平等的关系问题的思索也就贯穿了波普尔的学术生涯。
三、秩闻趣事
“激情开麦”
波普尔一向对维也纳学派在咖啡馆侃侃而谈学问的“精致情调”嗤之以鼻,两人有位学术共友——海因里希·刚珀茨,他经常组织哲学和历史专题的学术研讨小组。有一次研讨会波普尔和石里克俩人受邀到场,波普尔故意在会上慷慨激昂地攻击维特根斯坦(维也纳学派的理论之父)的思想,石里克心生不悦,没听多久就板着脸离开了。波普尔的博士论文答辩考官偏偏是石里克,虽然俩人互相看不上彼此的研究志向,但是石里克还是顾及刚珀茨的面子,给波普尔的文章打了高分。
知识分子的无知
在波普尔心里,苏格拉底代表了知识分子的榜样形象:从不傲慢,自知自己无知。在一次访谈中波普尔坦言,他认为知识青年不该用精致的理论、造作的教条装点门面,而是要学会负责,以谦逊谨慎的态度对待任何理论,并且也要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无知之处,尽可能谨慎地达到真理。而他本人也确实践行着这种谦逊的精神,反对历史决定论,以激进批判的态度面对科学。
四、重要思想
《科学发现的逻辑》
波普尔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中探讨了归纳问题、科学划界问题和经验基础问题,提出了反归纳主义和科学可证伪性的观点。首先,波普尔通过对归纳问题的总结和批判,提出了科学研究中的反归纳主义方法。其次,科学理论与非科学理论的区别在于经验方面的可证伪性(falsifiability),科学理论不是绝对真理,而是暂时未被证伪的假设。
开放社会(open society)
波普尔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区分了两种社会形态,即封闭社会和开放社会。封闭社会是一个一元的、集体主义的社会,以柏拉图追求本质、高度集权的社会形式为代表;开放社会是一个个人主义的、多元的社会,其特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民众可以进行自由讨论和理性批判,另一方面,社会制度为保障民众的自由和维护弱者的利益而存在。在波普尔看来,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转变是一个必然趋势,这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三个世界(three worlds)
波普尔根据宇宙进化的多样性特征区分出三个具有客观性的世界,“世界1”即物理世界,包括生物体意义上的有机体、物质性客体以及诸现象。“世界2”即人的精神世界,意味着感性和理性等一系列精神性的认识活动。“世界3”即客观精神或客观知识构成的世界,意味着客观的精神活动及其载体,例如语言、文字、宗教、科学假设、数学等等。世界统一于物质,同时反映着物质,三个世界之间彼此影响,其中只有世界3可以独立自存。
五、考研热点
在现代西方哲学科目、哲学通论科目的考察中,波普尔的考点固定,考频中等,主要考察简答题和论述题。相关真题举例如下:科学的属性,结合波普尔证伪主义进行论述(2024年,西南大学哲学通论科目,论述)、波普尔和卡尔纳普科学哲学理论的异同(2024年,南京大学哲学综合科目,论述)、三个世界理论(2024年,同济大学哲学史基础科目,简答)等等。学习小tips:波普尔的思想路径体现为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再到政治学的发展历程,开放社会是他心中理想的社会范式。波普尔的思想影响了现当代哲学激进思潮,但一般不说他的思想是一种意识形态或XX主义,他的理论贡献更贴近一种哲学方法——帮助我们思考究竟该如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