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最伟大的作品》:六位艺术家与他们的艺术世界
周杰伦《最伟大的作品》:六位艺术家与他们的艺术世界
周杰伦的《最伟大的作品》是一首充满艺术气息的歌曲,歌词中巧妙地融入了多位世界级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本文将带领读者走进这首歌曲的艺术世界,解读歌词中提到的六位艺术家及其作品背后的故事。
哥穿着复古西装
拿着手杖弹着魔法乐章
漫步走在莎玛丽丹
被岁月翻新的时光
望不到边界的帝国
用音符筑成的王座
我用琴键穿梭1920错过的不朽
啊 偏执是那马格利特
马格里特:超现实主义的探索者
《人类之子》
《聆听之屋》
《你看到的不是烟斗》
《戴圆顶硬礼帽的男人》
正如他的作品名字“你看到的不是烟斗”,马格里特看到和描绘的世界是隐藏在现实世界之下的世界,充满想象力且冲破现实世界的束缚。
对于作品的意义,他说过“我的画是不隐藏任何东西的可见图像;它们唤起神秘感,事实上,当人们看到我的一幅画时,会问自己一个简单的问题,‘那是什么意思?’ 它没有任何意义,因为神秘没有任何意义,它是不可知的。”
达利: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
达利,西班牙画家,超现实主义画风的代表人,与毕加索、马蒂斯一起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三个画家,他们都是现代艺术大师,对于当下人们的生活有着深远和广泛的影响。其中“马蒂斯”,歌词后面会提到。
《记忆的永恒》
龙虾电话和红唇沙发
达利的作品将现实世界中物体的某个部分,替换成看似与物体毫不相关的另个一个物体的某一部分,类似写作中的“杂糅”。这种杂糅尤其体现在物体的材质上,比如本该坚硬的金属钟表融化了,所以周杰伦在歌曲中唱到“弯了汤匙借你灵感不用还我”,穿越的杰伦带给了达利艺术灵感。
再回头看达利的代表作《记忆的永恒》,空旷的海滩,融化的时钟,脱离的睫毛,干枯的树枝,还有很多”不明物体“,这其实是达利对于梦境的表达。达利还曾去了解精神病人的内心世界,目的就是让自己能过够将人类的幻觉和潜意识描绘出来。
常玉:东西方艺术的融合者
浪荡是世俗画作里最自由不拘的水墨
花都优雅的双腿是这宇宙笔下的一抹
飘洋过海的乡愁
种在一无所有的温柔
寂寞的枝头才能长出常玉要的花朵
“花都优雅的双腿是这宇宙笔下的一抹”指的是中国近代画家常玉的作品《曲腿裸女》,画中人十分优雅从容,这可能就是常玉追求的自然和坚持的自由。
《曲腿裸女》
歌词中的“枝头”和“常玉要的花朵”指的是常玉经常使用的绘画对象“植物”。常玉笔下的植物多为瓶中独自盛开的花和寥寥几笔的枝叶,画中尽显孤独。对于绘画手法和风格,常玉将中国的水墨和西方的油画结合,这使他的作品独具韵味,有着极强的个人风格和色彩。
常玉的经历也正是他作品的灵感来源和表达的核心,他笔下的花朵孤单无助,透着一股清冷感。但天才永远不会被埋没,如今,常玉被西方公认为世界级的绘画大家,被誉为“中国的莫迪利阿尼”。
马蒂斯:野兽派的创始人
小船静静往返
马谛斯的海岸
星空下的夜晚
交给梵谷点燃
梦美的太短暂
孟克桥上呐喊
这世上的热闹
出自孤单
马蒂斯,法国著名画家、雕塑家、版画家,野兽派创始人。
《开着的窗户》
《戴帽的妇人》
这副作品在1905年巴黎秋季沙龙上展出,一同展出的还有另一幅作品《戴帽的妇人》。与马蒂斯一同参展的还有一件偏写实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批评家沃塞列斯评价这件作品”在一群野兽中间的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他把马蒂斯等年轻画家比作野兽。这便是野兽派名字的由来。
鲜艳的色彩,粗犷的线条,二维的透视,这样风格的画作放在现在也是令人惊叹的,何况是1905年。马蒂斯所追求的是冲破当时的艺术条框,真挚且自然地表达自己对生命和生活的虔诚和热爱。马蒂斯曾经这样描述自己创作时的感受:
“奴隶式地再现自然,对于我是不可能的事。我被迫来解释自然,并使它服从我的画面的精神。如果一切我需要的色调关系被找到了,就必须从其中产生出生动活泼的色彩的合奏,一支和谐的乐曲。颜色的选择不是基于科学。我没有先入之见地运用颜色,色彩完全本能地向我涌来。”
这是属于大师的直觉,他用自然流露的情感来寻找自己画风的平衡。我理解的马蒂斯的平衡是指既可以让人感受到他作品所带来的自然和质朴,还可以符合现实世界,让人容易理解,也就是基于现实的浪漫,用创新的作品达到与人的有效沟通。
我不是大师,我没有这种直觉,我只能靠现有的科学知识来看到这种平衡。色彩在感性上分冷暖,在理性上则分轻重和明暗。在我看来,马蒂斯的作品是用不同颜色来塑造明暗交织的空间感。
比如《戴帽的妇女》这副作品,我可以看到亮部,包括人物鼻尖上高亮的黄色,下巴上高亮的浅粉色以及帽子上的浅蓝色,暗部包括帽子右下方的深紫色,人物右侧的黑色头发以及衣领下面的黑色衣裙。根据亮部和暗部的分布,我可以判断光是从画作左上方打来的。
而马蒂斯作品中经常出现的“黑色线条”则是辅助区分空间的边界。比如《开着的窗户》中,他用“黑色线条”区分窗框和布满花草的窗台,继续用“黑色线条”来区分窗台和窗外的海岸风景。这两点就是马蒂斯作品看似野兽实际却能让人理解的原因。
同样的手法,杰伦也应用在了《最伟大的作品》这首歌里。第一段主歌由多个不同flow(或许翻译成韵律?)的说唱组成,每段flow由一句古典风格的旋律来衔接,而到了副歌,则是由一段节拍器组成的旋律来告诉听众,我们已经由主歌来到了副歌。所以杰伦的曲风既新潮又优雅,同时兼顾平衡和谐。如果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那就是听这样错落有致的歌曲仿佛在看马蒂斯的画作,也可以说是,看马蒂斯的作品犹如听杰伦的歌曲。
我们从马蒂斯的作品和思想就能看出,他是一个想带给人自然,轻松和治愈的大师,他心中一直有光,即使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自己痛苦的疾病,他的作品依然有光。
梵高:后印象派的天才
同样心中有光的另一位艺术家梵高,他的代表作《星月夜》就是歌词中说的“星空下的夜晚”。梵高,荷兰后印象派画家。
《星月夜》
歌词中提到的“星空下的夜晚”,除了梵高的代表作《星月夜》,可能还有同样以星星和夜晚为主题的两幅画作《夜间咖啡屋》和《罗纳河上的星夜》。
《夜间咖啡屋》
《罗纳河上的星夜》
其中《夜间咖啡屋》和《罗纳河上的星夜》创作于阿尔勒时期,那时的梵高对画画的热情已到达痴狂的状态。在阿尔勒生活的四百天内,梵高大约画了200幅油画、100多幅素描和水彩画,还写了200多封谈论艺术与生活的书信。
梵高对画画有多热爱,就有多孤独,因为没有人比他更热爱画画。咖啡馆旁零星的几个路人,忧郁的蓝色夜空,孤独的画家仿佛只能与星光为伴。但是命运般的,梵高遇到了他以为的知己——高更。他甚至邀请高更与他同住,也就是梵高的另一幅画作《黄房子》中的建筑。
《黄房子》
这位孤独的画家用他最爱的颜色来表达他对朋友的真诚。但高更并没有领情,最终疑似因理念不同离开了梵高。伤心且愤怒的梵高,冲动之下割掉了自己的一小块耳朵。这样疯狂的举动让梵高进入圣雷米疗养院治疗,在此期间,他创作了《星月夜》。但他却在第二年创作完《麦田群鸦》后开枪自尽。而世界也永远记住这位勤奋又纯真的画家。
梵高的画作笔触独具特色,那些笔触深刻有力,仿佛用尽了画家全部的力气,让人动容到难以忘怀。这样的画作,我们知道的,就有近千幅。回到《星月夜》,画中的星星像是一团团漩涡。据说有抑郁症患者描述过他看星星的体验,他眼中的视觉效果正犹如梵高所描绘的。如果用科学方面来解释,梵高画出的星星漩涡可能就是“星轨”。究竟画家是因为得知星轨这种科学现象而创作,还是以自己感官上的灵感为基准进行的创作,我们已经不得而知,正如这幅《星月夜》所表达的内涵一样,供后世猜测和考证。
蒙克:表现主义的呐喊者
梦美的太短暂
孟克桥上呐喊
这里出现第六位艺术家蒙克。蒙克,挪威表现主义画家。歌词中“孟克桥上呐喊”指的是蒙克的代表作《呐喊》。
《呐喊》
画作中的人物双手抱头,表情和身体一起扭动,仿佛要被扭曲的背景吸进去,压抑恐惧的感觉扑面而来。蒙克的作品灵感来源于他的经历和感受。他的父亲患有精神病,蒙克从小就被父亲灌输对地狱的恐惧。蒙克的父亲一再告诉他的孩子们,如果他们在任何情况下、以任何方式犯有罪孽,他们就会注定被投入地狱,没有任何宽恕的机会。或许艺术对于蒙克来说就是一种救赎,他的作品让他表达自己的悲观情绪,同时也让自己和看过他作品的人直面疾病,死亡和绝望。
乐观的马蒂斯,赤诚的梵高,崩溃的蒙克,他们都患有疾病,但疾病的痛苦也没能阻止他们创作。如果前三位文章的主题是孤独和共鸣,那么文章后三位的主题就是热爱和治愈。周杰伦穿越时空,与艺术家们对话,互诉衷肠,互相启迪,排解自己的孤独情绪。周杰伦对音乐的热爱让他持续创作,影响世界。孤独,热爱和执着就是他音乐王者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