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古象雄文化:西藏文明的真正根脉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古象雄文化:西藏文明的真正根脉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gdbowuguan.com/list_42/233.html

古象雄文化是西藏文化的根基,它不仅塑造了独特的藏族文明,还深刻影响了整个青藏高原的文化发展。从医学到建筑,从哲学到天文学,古象雄文化展现了雪域高原先民的智慧结晶。本文将带你走进古象雄文化的辉煌历史,探索其对藏族文化的深远影响。

古象雄文化

古象雄文化,作为西藏的本土文化,被视为西藏文明真正的根源。象雄乃古代青藏高原之大国,雍仲本教之发祥地。在唐代史书中作“羊同”或“扬同”,“象雄”与其藏语发音相近。象雄所在的今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区,曾是古代文明的十字路口。一般认为穹窿银城(即卡尔东城)是古象雄王国的首都;象雄分为上象雄、中象雄和下象雄三个部分;象雄王国存在的大体时间为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7世纪,曾先后为18位国王所统治。远古象雄文明的势力曾经波及到如今的四川、甘肃、青海、云南,覆盖整个西藏地区。这些地区的文化又渗透到印度北部、克什米尔以及拉达克一带,后者曾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十分频繁的地区。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明史。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同其他民族一样,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创造了自己灿烂的、别具一格的古代文明。象雄文化是中国西藏的本土文化,它包括了医学、建筑学、声明学、因明学、佛学、以及天文学、哲学等浩如烟海的文化体系。是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先祖文明智慧的结晶。打开古象雄文化的历史巨卷,象雄文化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经过了数千年的沉淀积累,承载着藏民族不朽的精神,代表着西藏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是雪域高原留给世人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历史背景

据汉文和藏文典籍记载,象雄古国(事实上是部落联盟),史称羌同、羊同;在7世纪前达到鼎盛。《藏族人口史考略》一文记载,根据军队的比例,象雄人口应不低于1000万。后来,吐蕃逐渐在西藏高原崛起,到公元8世纪,彻底征服象雄古国。此后,象雄文化渐渐消失。古象雄文明起源于西藏的阿里地区,距今已有约一万八千年的历史。

文化特点

现代藏族同胞许许多多的习俗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古象雄时代所流传下来的。比如藏族同胞的婚丧嫁娶、天文历算、医学文学、歌舞绘画、出行选宅、择选吉日、驱灾除邪、卜算占卦等等在某种程度上也仍沿袭着本教的传统。藏族同胞还有许多独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转神山、拜神湖、撒风马旗、悬挂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本教传统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嘛智牟耶萨林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玛盘、酥油花甚至使用转经筒等等,这些都是本教的遗俗。作为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迹贯穿于西藏的方方面面。“从生产到生活,从民俗到信仰,处处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转山等宗教活动仪式,都源自象雄文化。

起源与地域

起源:古象雄文化起源于西藏的阿里地区,其核心地带是冈仁波齐峰和玛旁雍错湖。这里是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之间的一片河谷地区,被称为“千山之巅,万川之源”。

地域:古象雄王国的势力范围曾波及到今四川、甘肃、青海、云南及整个西藏,西接克什米尔,北接新疆于阗,南到印度尼泊尔。

历史沿革

存在时间:古象雄文化距今已有一万八千年的历史,古象雄王国作为部落联盟存在的时间大致为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7世纪。

鼎盛时期:公元7世纪前,古象雄王国达到鼎盛,人口估计不低于一千万。然而,到了公元8世纪,被西藏吐蕃王朝征服统一,古象雄文化逐渐消失。

文字与语言

文字:象雄文字主要用于雍仲本教经书典籍的书写,对后来的藏文创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语言:古象雄文化的语言也具有独特的地位,虽然现代已经很少使用,但在一些古老的文献和典籍中仍然可以见到其痕迹。

文化遗址与保护

遗址:古象雄王国遗址位于西藏那曲尼玛县文部乡办事处不远的穷宗,这里的大片遗址被认为是象雄都城之所在。此外,冈仁波齐峰和玛旁雍错湖也是古象雄文明起源的重要地标。

保护:由于古象雄文明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还启动了《象雄大藏经》的汉译工程,旨在进一步挖掘和传承古象雄文化的精髓。

影响与启示

藏文化的起源是一个多元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古象雄文化、吐蕃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交融与影响。古象雄文化作为西藏的根基文化,其开放性和包容性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历史上,古象雄文明与中原、西亚和南亚等地区的文明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族文化。这种交流和融合不仅丰富了藏族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还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在当今社会,这种交流和融合的传统仍然得以延续和发展,为民族团结进步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