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丨隐修者的圣地终南山
行走丨隐修者的圣地终南山
在中国的自然景观中,人们格外钟爱名山大川,甚至有人选择与深山终生为伴隐于凡世。从西安出发,沿子午大道南行40公里,连绵起伏的山峦映入眼帘,悬崖峭壁,巉岩危石,青松萃柏,瀑布飞流,云雾缭绕,气霭氤氲。这座山就是久负盛名的隐修者的圣地终南山。
终南山,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太白和西安市周至三县交汇处,是秦岭陕西区域的系列山脉,总面积4851平方公里,包括太兴山、嘉午台、萃华山、大五台、小五台、青华山、圭峰山、紫阁山、万花山等数十座名山秀峰,大谷有五,小谷过百。终南山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诗经》、《山海经》中称终南山为“南山”,“踞天之中、都之南”又称为“中南山”、“太乙山”。“终南”一名,始见于《尙书.禹宫》。《左传》称终南山“九州之险”。宋人所撰《长安志》记载,“终南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至蓝田,相去八百里,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而外,莫如终南。”险峰峻岭,层峦叠嶂,峪谷纵横,沟壑幽深。主峰太白山拔仙台海拔3771.2米,以鹤立之势雄冠秦岭群峰之首,是中国大陆青藏高原以东第一高山,称雄华夏。太白山,古称太乙山、南山、地肺山,自古以来以“高、雄、险、奇、富饶、神秘”闻名于世。太白山之名最早见于《魏书.地理志》,隋唐之后沿用至今。《水经注》记载,太白山“于诸山最为秀杰,冬夏积雪,望之皓然”;《异录记》载,“初有金星坠圭峰西,其精化为白石若美玉焉”,故名。太白山磅礴逶迤,崇山峻岭,巍峨险峻,茂林修竹,自古有“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孤云两角,去天一握。山水险阻,黄金子午。蛇盘鸟栊,势与天通”之说。
终南山携水伴湖,竹掩松映,紫气东来,素有“仙都”、“洞天之冠”之美称,是道教的的第一福地。由此生成了“寿比南山”、“终南捷径”的典故。道教文化在终南山有着深厚的底蕴,几乎每座山每条峪都有道观、寺庙,南岳庙、太乙宫、紫霄宫、南华观最为著名。“终南自古多神仙”,高道云集,仙人出没,洞天福地。更有终南山九龙壁、鸟巢山魔窟、龙虎山鬼谷、石经峪鬼门关等云谲波诡神秘之所。
“天下修道,终南为冠”,终南山自古以来就是修道的圣地,理所当然的成为隐士的理想隐逸之地。中国的隐士文化源远流长。从古代传说中的巣父、许由到现今的各种隐士,据说多达万人,其中实名可考者达几千人。相传,西周的开国元勋姜子牙,入朝前曾在终南山磻溪峪隐居,以八十高龄结束隐居,出山入士,成为一代名相。秦末汉初,时称“四皓”的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角里先隐居商山,后隐居终南山。“汉初三杰”千古谋圣张良功成名就,晚年辟谷于终南山紫柏峪,得以善终。隋唐五代时,药王孙思邈,仙家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都曾隐居终南山。清代关中名士李雪木隐居太白山,用槲叶写文题诗。民国时期的大居士高鹤年晚年隐居终南山茅庐。唐代,在终南山隐修几乎成为一种潮流。飘飘欲仙的李白也曾在此隐居,并因此改变了人生际遇,被特招为翰林学士。
历史传承,千年庚续,终南山汇聚隐士之风,隐修之人不断,隐士传统至少延续了三千年。《后汉书》讲道,隐修之人“或隐居以求其志,或由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在隐修之人看来,“比起物质上的满足,可能精神上的富足更容易让人幸福”。古代,终南山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进退朝野的隐修退守之地;如今,终南山仍然是全世界为数不多的存在住山隐修者的僻壤山野。现在的终南山隐修者有为信仰而来的僧人、道士、居士,也有为追寻清静而来的知识分子和普通人,有中国人,也有日本人、韩国人、法国人等老外。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现在长期居住生活在终南山的隐修者有500余人。
终南山雄奇壮观,灵动秀美,中华之脊梁,自然之宏篇。云深游终南,莫惜遍探奇。行走于终南山远离尘嚣的老峪深谷、青峰苍岭、大川巨壑,可尽情领略大自然的峻美与深邃,深刻感受大自然的神秘与恢宏。唐太宗李世民巡游终南山,借景抒情,题诗《望终南山》,歌咏雄山圣地。“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出红扶岭日,入翠贮岩烟。叠松朝若夜,复岫阙疑全。对此恬千虑,无劳访九仙。”全诗庄重严整,叙事精致,简约明朗,雄峻豪迈,气势如虹。一首名诗佳作,寥寥数语,展现终南山之美韵,彰显终南山之仙灵。
(本文配图:王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