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陪跑绳,让青年视障者与青年志愿者成为彼此的光
一根陪跑绳,让青年视障者与青年志愿者成为彼此的光
清晨5点半,北京的冬日晨光还未完全洒向大地,何亚君已经早早起床,准备前往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跑步。对他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晨练,更是他与一群志愿者共同追逐光明的开始。
何亚君的马拉松奖牌。本报记者 易舒冉摄
在公园步道上身着印有"助盲"和"视障"字样服装的跑者。郭旭鹏摄
志愿者带着何亚君(中)一起跑步。廖正义摄
盲人与志愿者手中牵的陪跑绳。廖正义摄
一根陪跑绳,连接黑暗与光明
何亚君是一位80后盲人,失明近30年。从2014年开始,他累计跑了70多场马拉松,总跑量超过1.2万公里。2015年,他创立了"何亚君助盲团",致力于帮助视障人士"走出去,动起来"。
90后赵晨霄是助盲团的一名志愿者。3年间,她用一根30厘米长的陪跑绳,带盲人一起享受奔跑时风从耳边掠过的幸福。她常常对盲友说:"我是你的眼,我们一同前行。"
跑步,让盲人找回青春能量
在何亚君走出家门的时候,全北京城还有近百名盲人也正奔向奥森——有坐地铁的,有打车的。他们都是"何亚君助盲团"的成员。
集合的地点是奥森里的一个小广场,盲人们则听着声往那走,"那个热闹的地方"。"助盲团像我的第二个家,6年了,每次来之前都按捺不住激动。"今年34岁的盲人宋新然说。
2022年加入"何亚君助盲团"的盲人郑高峰,今年31岁,本想通过跑步改善一下体质,没想到2年间已经跑了6场马拉松了。前段时间,郑高峰收到了一个特别的邀请——平日里带郑高峰跑步的志愿者首次参加马拉松,想请跑步实力更强的郑高峰作伴。郑高峰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志愿者:助盲不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双向奔赴
在无光的世界里,盲人跑步是一场无声的挑战。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助盲跑志愿者也不容易。每一名志愿者都需要经过专业培训,在反复的"蒙眼跑步"训练中,体会、理解视障人士的处境。
3年来,赵晨霄变得更加健康、真诚、热爱生活。起初,她甚至无法完成5公里的慢跑,而现在,她已经能够顺利完赛全程马拉松,这是她之前未曾预料到的突破与成就。她说:"如果没有遇到这些盲友,我可能只是一时兴起,跑不了多久就会放弃,但现在我的兴趣爱好里也加上了跑步这一项。"
助盲团:残健融合的桥梁
据统计,我国有1700万左右的视障人士,其中约800万人完全失明。这一庞大的人群,大多数囿于家里,但是他们又渴望融入日常的社会生活,向往行动自由。
近年来,在很多地方,越来越多的共青团组织和青年志愿服务组织探索开展"青春志愿助盲跑"项目,帮助视障人士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生活成为青年志愿服务新风尚。
在江西,井冈山大学红五星志愿助盲团探索了"大学生志愿者+视障人士+高校视障指导教师"模式,在老师带队指导下,大学生志愿者和盲友一起跑步锻炼;在广东,茂名市盲人协会联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开展大学生与盲人结对活动,有效发挥大学生业余时间相对充裕、人员短期稳定的优势。这些助盲团,不仅是视障人士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的桥梁,更是一股股温暖的青春力量,它们汇聚成流,营造出残健共融的社会氛围。
结语
跑完5公里,赵晨霄带领志愿者和盲友做起拉伸运动,又帮助需要坐地铁回家的盲友找到同行志愿者后,她才收拾东西准备回家。
"有的爱像阳光倾落,右和左,是你是我。"阳光洒在公园里,赵晨霄边走边唱,《追光者》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歌曲,我改编了句歌词,就像在唱我们志愿者与盲友,成为彼此的光。"赵晨霄坚定地说。
这不仅仅是一根陪跑绳的故事,更是一段关于勇气、坚持和相互扶持的暖心旅程。在何亚君助盲团,青年视障者与青年志愿者用行动诠释着残健融合的精神,成为彼此生命中最美的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