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物理学泰斗杨振宁相信存在造物主?逐句解析大师原话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物理学泰斗杨振宁相信存在造物主?逐句解析大师原话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924/07/30322079_1134866201.shtml

2015年3月19日,在台湾大学科学教育发展中心举办的关于“美与物理学”的演讲结束后,一位中学物理老师向杨振宁提出了一个关于“神性”的问题。杨振宁的回答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本文将逐句解读杨振宁的观点,并探讨其背后的思想演变。


20多岁的杨振宁


90多岁的杨振宁

激起涟漪

2015年03月19日,台湾大学科学教育发展中心,一场由杨振宁先生带来的关于 “美与物理学” 的演讲刚刚落下帷幕。台下的观众们沉浸在对物理学之美的思索中。然而,一个关于神性的提问,却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意想不到的涟漪。

杨振宁在回答时表示:你如果问说是有没有一个造物者,那我想是有的,因为整个这个世界的结构不是偶然的。

当视频传到网上,瞬间掀起轩然大波。有神论者欢呼雀跃视若珍宝;智慧设计论者更是将其当作靠山,大做文章。网上讨论如潮水般涌来,人们惊讶于一位物理学家,本应是用科学实证来探索世界的人,却说出这样与身份看似有反差的话。这一现象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深意?这也促使我深入思考杨振宁先生的观点……

由于网上经常传的都是上面那一句话,为了不断章取义,我在油管找到了原视频(B站也有转),内容是演讲完后杨振宁先生回答观众的提问,视频全长50分56秒,在视频42分17秒的时候,一个中学物理老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原话):

杨教授最后演讲的时候提到,有关物理的方程,是缺乏神性的美感,那我想请问教授,您对于神性这件事情的看法;还有就是许多的物理学家,他可能在当初追寻的时候,都不是为了要去发掘神的这件事情,所以这之间是不是有所谓的冲突,还是其实没有冲突,那可不可以说说您的看法,谢谢!

杨振宁先生是这么回答的(原话):

我想是这样,如果你问我说是有没有上帝呢?那么,如果你所谓的上帝是一个人形状的,那我想没有。你如果问说是有没有一个造物者,那我想是有的,因为整个这个世界的结构不是偶然的。

你看这个麦克风,真是妙不可言,这东西他不可能是偶然的,偶然你不能搞出来这么妙的这个东西。所以这些不偶然,而力量这么大,影响这么大的东西,是哪来的呢?这个你可以随便取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假如里头没有一个人的形象,那我想大家都会接受。假如你一定要加一个人的形象在里头的话呢,这是你的自由,我不能干涉。不过我觉得啊,这个是没有根据的,是把这个人放在里头是没有根据的,我想这是我对你的这个回答。

不过我还可以加一句,我现在90多岁了,我这个年纪越大的时候呢,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呢,是在改。那换一句话说,在20岁的时候,假如我更形象的讲的话呢,在20岁的时候,我会对于把这个造物者或者是自然形象化呢,是坚决反对的。可是我年纪渐渐大了以后呢,这个反对这个的动力在降低,那是什么缘故呢?我想这原因是因为在年轻的时候,自信心比较大。年纪越来越大的话呢,自信心变小了。为什么呢?因为看见东西妙的东西多的不得了,而自己觉得能够把这东西贯彻的了解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你如果讲啊,就是自己退缩了一点。所以,如果你说这个就是比较多有宗教感,我想是一个正确的讲法。

逐句解读

我尝试着逐句解读,看看杨振宁先生究竟表达了什么意思。

“如果你问我说是有没有上帝呢?那么,如果你所谓的上帝是一个人形状的,那我想没有。你如果问说是有没有一个造物者,那我想是有的,因为整个这个世界的结构不是偶然的。”

杨振宁明确表示他不相信上帝是一个具有人类形象和特征的存在,他倾向于认为这个世界的结构有某种非偶然性,这暗示了世界的背后可能存在某种创造力量,这种力量可能是所谓的“造物者”。

“你看这个麦克风,真是妙不可言,这东西他不可能是偶然的,偶然你不能搞出来这么妙的这个东西。所以这些不偶然,而力量这么大,影响这么大的东西,是哪来的呢?”

接着举了一个身边的例子——麦克风,强调复杂事物背后往往蕴含着某种非偶然性。这是一种类比:麦克风是人类智慧的产物,世界的精妙似乎也需要一种超越偶然的解释。接着杨振宁提到了一个哲学问题:如此庞大和复杂的宇宙是如何产生的?引导观众思考造物者或超越世界自身的某种力量的存在。杨振宁先生的这个麦克风

比喻和英国神学家威廉·佩利(William Paley)提出的“钟表匠论”非常相似:“如果在野外发现一块手表,我们会认为它是由钟表匠制造的,而不是自然形成的;同样的道理,自然界中的复杂设计也表明有一个智慧的设计者,即造物主。然而,这个说法在生物学界早已不成立了。

“这个你可以随便取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假如里头没有一个人的形象,那我想大家都会接受。假如你一定要加一个人的形象在里头的话呢,这是你的自由,我不能干涉。不过我觉得啊,这个是没有根据的,是把这个人放在里头是没有根据的,我想这是我对你的这个回答。”

对于这背后的创造力量,可以用任何名称来称呼,只要不赋予它人的形象,大多数人都会接受。他承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自由,如果有人愿意把这个造物者拟人化,他也不会干涉。然而,他个人认为这种拟人化是没有依据的。言下之意,他更倾向于一种抽象、非人格化的造物者。

“不过我还可以加一句,我现在90多岁了,我这个年纪越大的时候呢,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呢,是在改。那换一句话说,在20岁的时候,假如我更形象的讲的话呢,在20岁的时候,我会对于把这个造物者或者是自然形象化呢,是坚决反对的。可是我年纪渐渐大了以后呢,这个反对这个的动力在降低,那是什么缘故呢?”

这句话表现了他思想的变化。他坦承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并非一成不变,暗示了对宗教和超自然的包容度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杨振宁先生回顾年轻时的自己,他曾坚决反对赋予造物者任何形象。这表明他年轻时更相信科学理性,拒绝任何形式的拟人化神秘力量,然而随着年纪增长,他反对拟人化造物者的动力逐渐减弱。

“我想这原因是因为在年轻的时候,自信心比较大。年纪越来越大的话呢,自信心变小了。为什么呢?因为看见东西妙的东西多的不得了,而自己觉得能够把这东西贯彻的了解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杨振宁先生把这种变化归结为一种自信心的改变。年轻时,他对自己理解世界的能力充满信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自己能彻底理解世界的能力逐渐产生了怀疑,可能是无法亲眼看到大一统理论的完成?他进一步解释了自信心减弱的原因。他感叹世界的奇妙和复杂之处多得超出了人类的理解能力。正是这种对世界复杂性的认知,令他放下了一部分年轻时的自负。

“你如果讲啊,就是自己退缩了一点。所以,如果你说这个就是比较多有宗教感,我想是一个正确的讲法。”

最后,他形容自己的这种态度转变为“退缩了一点”,并且承认这确实带有某种宗教感。这种宗教感并非传统宗教信仰,而是一种对世界的敬畏和对自身局限性的认知。他接受了世界的复杂性和神秘感,这与宗教所表达的某种感受类似。

我的理解

通篇看下来,杨振宁对造物者的观点是对一种非人格化的造物者的接受。随着年龄增长,他变得更加谦逊和包容。虽然不认同具有人形的上帝观念,却承认了世界背后可能存在某种非偶然性的创造力量。

杨振宁先生这种对探索宇宙本质的无力感,是否意味着网上不少人所说的“杨振宁相信造物主的存在”呢?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杨老对“造物者”的观点更像是从可知论逐渐过渡到了不可知论。他早期认为宇宙的本质和规律是可以被人类认知和理解的,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开始觉得这些规律可能超出了人类的理解范围。

杨振宁先生理解的“造物者”与道家的“道”有着相似之处。两者都不是具有人格特征的神,而是指一种超越人类理解的、支配宇宙的神秘力量。道家的“道”代表着宇宙的本源和自然规律,难以用语言描述。杨振宁的“造物者”也体现了对宇宙精妙和非偶然性的敬畏。

面对宇宙起源这个终极问题,哪怕像杨振宁这样的大物理学家,也难以用现有的科学理论给出明确答案。宇宙起源无法观测,也无法通过实验复现。正因为如此,面对这些终极问题,任何人无法避免的走到了信仰的边界。选择相信什么,往往取决于个人的哲学立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或是不可知论。你更倾向于哪种信仰呢?

参考资料

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CASE,物理大師楊振寧院士 科普講座 美與物理學 Q&A,2015.03.19

维基百科,钟表匠类比

维基百科,道家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