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校园欺凌说“不”!这些措施都有用
对校园欺凌说“不”!这些措施都有用
近期,多起校园欺凌和未成年人犯罪事件引发社会关注。各地学校和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从硬件设施到软件管理,从校园教育到法律介入,全方位防治校园欺凌。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各地的创新举措和专家建议。
近期的多起校园欺凌事件,让人们再次将目光集中在中小学学生的安全问题上。教育部印发通知,将在本周进行为期一周的安全教育活动。今年要求各校组织的专题活动中,首先就指出了“校园暴力和学生欺凌防治”的内容,因此在本周一,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一些校园活动中,相比往年多了些保护自身安全的宣教内容。
深圳福民小学组织了皮影戏社团进行了多场表演,尽管孩子们的表演内容简单,但用这种有趣的形式,让严肃的话题变得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幕前的小观众都很专注。此前就有不少网友表示,小时候自己被欺负过,但并没有重视这件事,甚至不知道这是不对的,而即使至今,或许也还有学生不知何为“欺凌”。为了打消这种可能性,这所小学也组织了班会进行普及介绍。
在此前一系列校园恶性事件发生后,浙江江山市一所小学就最早挂出了“防霸凌校长信箱”,让学生有更多的途径去申诉和求救。不仅是把信箱挂上,学校老师也在给学生们强调这个信箱该怎么用,目的就是解决一些学生受到欺凌时不敢将遭遇讲出来的情况。信箱启用到今天已经有一周多时间,但仅仅收到了一封匿名信件。校方现已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刘俊升认为,这些硬件措施可以为校园欺凌提供各种便利的报告途径。除了硬件设施,定期的调查和匿名信调查等软性措施也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及时发现和处理校园欺凌。
现场教学中,当有学生喊出“救命”或者“打人了”等一系列敏感词汇,厕所顶部的报警器就会立刻报警,随即校园管理人员可在后台实时收到报警信息和报警位置,以便远程语音制止后赶来现场。通常来说,校园欺凌多发生于不便安装摄像头的隐私区域,如厕所、操场、学校门口及楼道等。为了在隐私区域防范校园欺凌建立预警预报能力,校方联合电子科技大学的新AI技术,进行了试点投放。
成都高新大源学校德育处副主任何玉梅表示,他们将AI报警系统安装在监控范围以外的区域,如楼梯转角处和厕所内。自去年国庆节安装以来,经过几个月的试点,虽然没有监测到求救信号,但发现了一些意外收获。在投放报警器的这些场所中,他们时而能听到学生讲脏话,对此老师们还针对这些同学进行了心理疏导,目前该现象还得到了减少。早在2020年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就将学生间的欺凌和暴力行为称为“学生欺凌”,相比众所周知的“校园欺凌”一词,包含的位置范围则更广,暴力不仅隐蔽于校园中,还有可能在校园周边乃至回家的路上,防治难度仍然不小。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刘俊升认为,通过硬件配备可以更好地帮助识别孩子在情绪和行为上的异常,辅助更好地察觉可能存在欺凌萌芽或潜在的状态,这实际上是在帮助降低欺凌发生和帮助受欺凌者。软性层面是让学校更多的是一种学习和学校氛围的营造,一种尊重、友爱、平等,相互的关心,相互的支持,这个是最重要的。
12355是一部专门面向青少年的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师顾凯宪已经在电话的这一端接听十余年,接手了众多涉及校园欺凌的案件。在开导、帮助被欺凌少年的过程中,顾凯宪感受到了他们经历的恐惧,也听到了他们发自心底的对老师和父母的失望。
上海12355青少年服务台专家顾凯宪表示,有些孩子向父母暗示或明示遭遇欺凌,但父母却不当一回事,甚至责怪孩子。有的学校处理方式简单粗暴,把双方家长叫来各打五十大板,然后就把事情抹了。这种处理方式看似解决了问题,但实际上什么也没解决。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调研也在数据上佐证了校园欺凌事件家长知晓率低并不是局部现象。他们开展了一项针对70万名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发现近20%的学生遭遇过不同程度的欺凌,但家长知晓的,不到10%。
顾凯宪在咨询中发现,许多遭遇欺凌的孩子,要么父母对他们不够关心,要么就是完全由祖辈隔代抚养;这些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也不突出,是老师很少注意到的“小透明”。当最初的求救信号没有被回应,他们对成人的失望就开始逐渐累积,直至放弃求助。想要扭转这一局面,需要家庭和学校都做出改变。
本周,教育部将学生心理健康,与“小眼镜”“小胖墩”等并列为今年需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表示将深入研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机理,构建有效预防体系。教育学专家认为,相关活动除了要面向学生,更该重点面向家长和老师。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刘俊升表示,在校园中提升教师意识,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校园欺凌再发生的可能。学校可以通过呈现发生欺凌后如何处理的案例,让孩子们知道成年人会在意、会帮助,而且能够有效地帮助,这样可以增加他们报告的意愿。
刘俊升在调研中还发现,学生对于校园欺凌的报告意愿,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幅下降。越高年级的学生,越觉得告诉老师和家长是打“小报告”,会“丢面子”,在同学中今后将更加难以立足,所以只好默默忍受。
通过活动去传达这样一些信号,欺凌实际上是不对的,是不能被容忍的。如果说发现欺凌及时报告,实际上你是一个英雄,是一个报告者,而不是一个所谓“叛徒”。实际上我们应该去鼓励一下孩子,遇到这样一些事情的时候去做出一些保护的行为,但是如何做,如何去保护,如何让保护者免于被牵连,这些是我们在辅导过程中要教授给他们的。
无论是被欺凌者还是旁观者,只要有人报告,都可能让欺凌提前终止,防止恶性事件发生。同时,也为更早开展心理辅导争取了时间:除了能够尽早抚平被欺凌者的创伤外,对于程度较轻的、萌芽期的欺凌者,也可以通过及时的教育,使其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群体关系的方法,避免向违法犯罪的深渊滑落。
如果我们观察校园欺凌的案例就会发现,欺凌行为一旦开始,往往不止一次,而是会反复出现,有的可能持续好几年的时间,而随着欺凌行为的累积和加剧,不光被欺凌者的危险在一步步加深,欺凌者也可能一点点走向犯罪的深渊。为了防止校园欺凌从“小错”变成“大罪”,不光需要学校、家庭尽早发现,也需要公安、检察等机关的及时介入。在本周的校园安全教育活动中,不少地方的检察官、民警以法治副校长的身份走进校园,法律能为校园撑起一把安全的“守护伞”吗?
普及基础知识,解读相关法律,在本周的“安全教育周”活动中,检察官、公安民警成为校园欺凌防治专题教育的绝对主力。
在扬州市邗江区的这所初中,学校的法治副校长、检察官孙道俊向孩子们讲述校园欺凌的危害。台下的孩子正处于十三四岁的青春期,这是让孙道俊担心的一个年龄段,不仅发生欺凌的可能性较高,而且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容易产生紧张,学生被欺凌后告知老师家长的概率也更低。孙道俊和同事向家长、学生推荐了检察院推出的一款小程序,其中的校园欺凌一键报告功能,可以让家长、学生以匿名的形式,把欺凌的信息、图片、视频等,提交给检察机关。
扬州市邗江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孙道俊表示,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子他们可能比较敏感,有的时候可能他会考虑认为老师不一定会进行干预,我告诉别人之后也不会得到很好的保护,我们研制出这样一个一键报告的功能,就是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他们可以在一个更加安全的环境当中去报告他们自己遭受欺凌的情况。
除了正常填写信息和提交,如果学生遇到紧急情况,还可以一键拨打电话举报,直接联系到检察院工作人员的工作手机。而这些举报信息被提交后,检察官们会进行核实,然后根据等级,分别移交给同在这个系统内的教育、公安等部门。
扬州市邗江区人民检察院第三检察部副主任姚琳表示,这个平台的目的是给孩子和家长包括老师一个向检察机关反映情况的平台或者说一个途径,相应的处置如果说涉嫌到犯罪这一层次,我们会把相应的线索移交给公安机关去进行立案侦查。如果说是一个普通的,只是可能涉嫌未成年人不良行为或者严重不良行为的,那我们交给学校之后,我们也会进一步去跟踪。
邗江区检察院推出的这款小程序,用户面向的是全区40多所学校的近10万个学生家庭。尽管家长或学生需要用微信和手机号登录,但系统对于举报者信息严格保密。
孙道俊告诉同学们,校园欺凌不只打打闹闹,更是滋生未成年人犯罪的温床。而公安、检察机关尽早介入校园欺凌事件,就是为了避免欺凌的步步加深,防止从欺凌变成违法,从违法变成犯罪,从小罪变成大罪。
如何防止校园欺凌发展成为未成年人犯罪,这也是本周正在审议的《江苏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关心的问题。这份修订草案更加细化了预防校园欺凌不同主体的责任,规定学校发现欺凌和暴力事件,应当向教育、公安部门报告,教育、公安等部门应当与学校建立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早期预警、事中处置及事后干预机制,这意味着各部门需要更及时的报告和更密切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