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网红”把孩子带偏
别让“网红”把孩子带偏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火爆,让不少一夜爆火的网红生活在了聚光灯下,但许多装扮怪异、搔首弄姿的主播引发争议。很多人担心这一趋势正成为危害孩子成长的毒瘤。网红文化的盛行,让孩子们过早地接触到了成人世界的虚荣与浮躁。许多网红不择手段引人注意,谋取利益,这给孩子们树立了不良的价值观“榜样”。
警惕网络不良信息对孩子的伤害
有一起事件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名11岁的女孩沉迷于为主播打赏,甚至动用了其父亲留下的死亡赔偿金。面对询问,女孩解释说,主播诱导她参与为主播打赏,并承诺给予粉丝群管理的“荣誉”。这样的行为,让知晓真相的奶奶心痛不已。
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女孩已有沉迷的迹象。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陈津津曾介绍,网络沉迷是一种网络使用失控行为,它是一种因过度使用、误用或滥用网络所引发的深度着迷状态,通常伴有难以抗拒、不能控制的再度使用欲望,并导致个人社交与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出现为了上网而牺牲睡眠时间,耽误学习、工作或忽视人际关系等问题。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不少家长发现孩子有沉迷网络问题,并严重影响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乃至引发心理问题。
另一方面,主播的引导对其消费观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直播与短视频平台“内容育苗”观察报告(2023)》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希望平台能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内容推送的管控,通过调整热搜算法,引导未成年人正确看待流量。
家长担心孩子们可能会认为,只要能出名、能赚钱,无论用什么方式都可以,丧失求学的斗志,失去了对知识和成长的追求,忽略了努力、踏实和真正的才能培养。网红的过度包装背后,难以分辨现实与虚幻,引诱孩子们陷入不切实际的幻想中。
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影响身心健康
当今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工具。适度使用互联网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有益,过度使用对身心健康则有害。对电子产品上瘾是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天津医科大学学者发现,网络成瘾越严重、电视使用时间越长,抑郁风险越高。网络成瘾是一种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指无法控制自己使用互联网的时间,导致明显的痛苦和/或功能障碍。本研究中,中/重度网络成瘾的参与者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增加48%。研究者认为,网络成瘾与睡眠障碍存在关联,而睡眠障碍与抑郁症状密切相关。
一项针对4万多名2~17岁少年儿童的研究显示,每天平均观看1小时电子屏幕后,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开始恶化。该研究中的心理状况不佳包括更少的好奇心、更少的自我控制、情绪不稳定、注意力分散、难交朋友、更难被照顾。
一项基于17.7万希腊青少年儿童(817岁)学生的调查研究提示,睡眠不足与孩子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分析表明,与睡眠充足的孩子相比,睡眠不足的孩子看屏幕(电视、手机、电脑等)的时间会明显延长。安徽医科大学学者发现,学龄前儿童如果睡眠时间较少,肥胖的风险也会增加25%。另外,首都儿科研究所研究人员的研究表明,在616岁儿童青少年中,每晚睡眠时间仅5.0~6.9小时者出现高血压的风险增加了53%。
此外,更为严重的是,不良的社会信息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孩子健康上网习惯与家庭密切相关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中含有可能引发或者诱导未成年人模仿不安全行为、实施违反社会公德行为、产生极端情绪、养成不良嗜好等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的,制作、复制、发布、传播该信息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在信息展示前予以显著提示。
国家网信部门会同国家新闻出版、电影部门和国务院教育、电信、公安、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等部门,在前款规定基础上确定了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的具体种类、范围、判断标准和提示办法。
近年来直播、短视频的兴起,上网看视频愈发普遍,由于内容特点、算法推荐、心理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很多人尤其是未成年人,刷短视频容易上瘾。如何有效防止他们陷入短视频沉迷,也成为一道现实课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田丰在调查数据中发现,有45%的孩子每周会跟自己的父母一起看一次短视频或看一次直播。因此,首先,防沉迷过程中家长的态度是最重要的一环,要培养健康的上网习惯。
第二,真正的防沉迷,不是对优质内容的防沉迷,而是对那些不符合孩子需求内容的防沉迷,应该思考如何让孩子真正在直播和短视频过程中学到更多有意义的知识。
第三,要解决看直播和刷短视频上瘾背后的心理需求,比如很多孩子感到孤独、情感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研究发现,孩子使用各类产品的行为是否健康都跟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父母对孩子经常疏于管教,跟孩子交流很少,对孩子经常批评让他没有自信以及他在生活中没有朋友等,都容易使孩子出现不健康的使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