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苏轼游览庐山连写九首诗,前面八首平实无奇,第九首终成传世佳作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苏轼游览庐山连写九首诗,前面八首平实无奇,第九首终成传世佳作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823A090E900

北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轼因在黄州期间表现良好,获朝廷恩准调往汝州担任团练副使。暮春四月,好友道潜自黄州送苏轼父子二人到达九江,随后三人共游庐山。

庐山,又名匡庐,坐落于江西省九江市,山川奇峻,风光旖旎,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最为钟爱的游览胜地。从晋朝的陶渊明,到南北朝的谢灵运,皆曾游历或栖居于此,创作出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唐朝更是诗歌文学的鼎盛时期,张九龄、孟浩然、李白与白居易等大诗人,都以“庐山”为题,留下了大量传颂千古的佳作。

立誓“绝不作诗”

苏轼因官职调动得以顺道游览庐山,内心自然是欣喜万分。然而,在进山之前,他便与道潜等友人立下誓言:此番游庐山,绝不作诗。

对于不作诗的原因,苏轼并未明言,但细想之下,亦不难理解。毕竟庐山之上,传世佳作琳琅满目,即便苏轼才华横溢,也很难在前人的基础上再创新意。正如李白游黄鹤楼时,见崔颢《黄鹤楼》诗悬于壁上,不禁长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然而,当他真正踏入庐山之后,却又立刻反悔了。原来,苏轼一进山,沿途消息便传到了山上的寺庙里,僧人们早就听说过苏才子的大名,纷纷下山来迎接他。

破誓“连续作诗”

在此盛情难却之下,苏轼提笔写下了《初入庐山三首》:

其一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其二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蔼间。
如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

其三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苏轼在这组诗中简要表达了自己初入庐山时的感受,他说,初时因道路不熟而行进艰难,欲识庐山真面目,还需他日再来。又说自己久慕庐山清雅,曾幻想置身其中,如今终得一见,恍若圆梦。最后,他感叹自己虽着芒鞋、持竹杖,简装而行,却惊觉山中之人皆如故人,对自己礼遇有加。

接下来,苏轼父子与道潜和尚继续游览到山南的五老峰,进入“开先寺”后,创作了《庐山二胜》:

《开先漱玉亭》
高岩下赤日,深谷来悲风。
擘开青玉峡,飞出两白龙。
乱沫散霜雪,古潭摇清空。
馀流滑无声,快泻双石谼。
我来不忍去,月出飞桥东。
荡荡白银阙,沉沉水精宫。
愿随琴高生,脚踏赤鯶公。
手持白芙蕖,跳下清泠中。

《栖贤三峡桥》
吾闻太山石,积日穿线溜。
况此百雷霆,万世与石斗。
深行九地底,险出三峡右。
长输不尽溪,欲满无底窦。
跳波翻潜鱼,震响落飞狖。
清寒入山骨,草木尽坚瘦。
空濛烟霭间,澒洞金石奏。
弯弯飞桥出,潋潋半月彀。
玉渊神龙近,雨雹乱晴昼。
垂瓶得清甘,可咽不可漱。

这两首诗叙事唯美,想象力丰富,颇具李白诗风,但因庐山瀑布题材已有张九龄、李白等大家“珠玉在前”,苏轼的这两首诗虽不错,却未能超越前人。

途中,他们游历至黄龙寺的温泉院时,发现了一首游客留下的题诗《题温泉壁》:

禅庭谁立石龙头,龙口汤泉沸不休。
直待众生尘垢尽,我方清冷混常流。

苏轼即兴作“和诗”一首:

石龙有口口无根,自在流泉谁吐吞?
若信众生本无垢,此泉何处觅寒温。

和诗质疑温泉石龙的“属性”,指出泉水是自然流淌而出的,它的一吞一吐,并不是受任何人的控制形成。并且“众生本无垢”是禅宗的一个重要观念。如果前诗的作者认同“众生本自清净”的说法,那么泉水的寒温,对人又有什么影响呢?

苏轼题完和诗后,原作者可遵和尚闻讯赶来观看,随即针对苏轼的《庐山二胜》续写了一首《续三峡诗》,试图一较高下。苏轼发现这位大和尚“并不高明”,他根本就是有意要来“蹭自己的热度”,于是就没有再次作诗回应。可遵和尚却因此感到不满,从此四处宣扬苏轼是因为嫉妒自己的才华,所以不敢继续作诗相和。可遵和尚甚至跑到栖贤寺,要求住持将他所写的续诗与苏轼的诗一同刻到石壁之上,结果被赶出了山门,沦为一时笑谈。

传世佳作问世

随后,苏轼离开温泉院,继续山中漫游。他拜访了好友李常的读书处,留下《书李公择白石山房》一诗:

偶寻流水上崔嵬,五老苍颜一笑开。
若见谪仙烦寄语,康山头白早归来。

随后,苏轼又在律宗东林寺借宿,在与住持交谈之后,写下了《赠东林总长老》: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上述两首诗,均显平实。直至东林长老引领苏轼去游览了西林寺,面对庐山层峦叠嶂、变幻莫测的景致,苏轼灵感迸发,创作出传世佳作——《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结语

元丰七年苏轼游历匡庐山,共作诗九首。其中,前八首虽各有特色,但未能广泛流传,唯独最后一首《题西林壁》名扬四海。

最后一首诗之所以出名,并不全是因为该诗在艺术技巧上达到了巅峰,而是因为诗中蕴含的深邃“哲思”,在当时和后世都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共鸣。黄庭坚对此诗评价道:“此老于般若横说竖说,了无剩语,非其笔端有舌,亦安能吐此不传之妙。”

这句话高度赞扬了苏轼在诗中展现的深刻哲理与精湛表达,仿佛他对般若智慧的阐述已至极致,无一丝冗余。自古以来,描绘庐山风光的诗人众多,即便是被誉为“两宋第一才子”的苏轼,也难以在纯粹的写景上超越前人的辉煌。因此,苏轼巧妙地选择了另辟蹊径,直接放弃了对庐山影观的直接赞美,转而借山势的千变万化,引发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这种创新性的尝试,不仅让《题西林壁》一诗在众多庐山诗中脱颖而出,更使该诗的境界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实现了对传统诗歌的“推陈出新”。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