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的“充饥神器”,你听说过吗?
传承千年的“充饥神器”,你听说过吗?
为讲好中华民族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积极开展《咱们新疆好地方》项目,围绕新疆风光、美食、人文、社会中的生动话题,编创30集多语种短视频。系列短视频以新疆“Z世代”青年视角出发,以小见大讲述新疆真实状态和发展变化。通过英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等八种语言进行国际传播,在实践创新中拓宽文化传播渠道、升级国际传播矩阵、提升海内外青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
提起新疆的美食,你会想起什么?
是五光十色的水果,饱满鲜香的烧烤
还是琳琅满目的面食?
邀您一起看
《馕:新疆人离不开的食物》
探寻馕的缘起
学生摄制组
“馕”来自波斯语,意为面包。它和我们印象中的面包不一样,馕是一种圆形面饼。早在2000多年前,馕就已成为新疆人的主食。它的制作方式十分简单,先以麦面或玉米面发酵,揉成面坯,再在特制的火坑中烤熟。商旅不绝的古丝绸之路经新疆而过,馕因其原材料和特殊的制作方式,具有不易变质和热量高的特点,成为丝路过往旅人们长期携带的食物。2000多年后的今天,馕依旧是新疆人果腹的最佳选择。如今整个新疆每天要吃掉275万个馕,这些馕产自全区1万多个馕坑,是名副其实、流传千年的“充饥神器”。
馕的制作
在历经千年的演进中,馕被赋予了远超于美食本身的含义。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圆形的馕饼,正象征着新疆人民对阖家团圆和民族团结的美好期望。新疆人习惯将馕掰成一块块,泡在奶茶、肉汤中食用。“掰馕”这一步骤至关重要,在新疆人的观念中,吃馕要与他人一起分享风味才更佳。
掰馕分享
从最初单一的充饥功能,到如今满足不同味蕾需求,馕在千百年中不断迭代更新,为中华美食注入着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如今,新疆的馕已经发展到300多种。不少地方推出特色馕品牌,走出新疆,走进全国,走向世界。馕产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助推旅游业发展,让更多人把幸福收入“馕”中。
馕的加工制作
人民网海外版多语种平台上线(左滑查看更多)
参与作品编创的2021级广播电视学研究生常能嘉谈到,他对馕并不陌生,然而直到参与这次编创,他才深入了解到它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发展。希望通过这一作品,能够使更多的人认识馕、了解馕、爱上馕。同时,也期待大家能够亲自体验和享受馕的独特风味!
千年丝路,驼铃声声
文明的瑰宝依旧在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
闪耀着属于大美新疆的光芒
《咱们新疆好地方》系列短视频将继续推出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