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患病率14.2%—22.7%!这些自杀预警信号需警惕
终生患病率14.2%—22.7%!这些自杀预警信号需警惕
自杀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据统计,自杀意念的终生患病率高达14.2%—22.7%,而在15—29岁人群中,自杀更是位列第二位致死原因。那么,哪些人更容易走上这条不归路?我们又该如何识别预警信号并及时伸出援手?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
自杀,指故意杀死自己的行为,在自杀死亡意愿支配下,出现故意伤害自己生命安全的行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7年数据,自杀意念的终生患病率为14.2%—22.7%。青少年自杀发生率在所有人群中最高,自杀是15—29岁人群的第二位致死原因。
哪类人容易自杀?易自杀者的心理特征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浦江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闵行区医学会科普专家库成员孙国英指出,以下几类人更容易产生自杀倾向:
- 认知方面:
- 认知范围狭窄,非此即彼,以偏概全,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能客观评价
- 面对困难,对自己的能力不能正确评估,或缺乏应对困难的技巧
- 缺乏耐心,不愿等待,希望短时间解决困难
- 把自杀当作解决问题的手段(一了百了,以死明志)
- 犹豫不决,没有主见,行为又很冲动
情感方面:负性情绪为主导,焦虑、抑郁、内疚、厌倦、愤怒、烦恼等
人际关系不佳:经常丧失已建立的人际关系,无法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逃避社交
近期应激事件发生频率较高(经济不好,面临下岗,又面临大病;孩子父母离婚没人管,又遭到校园霸凌)
高自尊又过度敏感(尤其青少年,过分在意在同伴、老师心目中的形象,就容易自卑忧郁,受到伤害)
严重的精神或躯体疾病,导致躯体痛苦忍受性提高,不断积累重复的且强度递增的与疼痛和刺激相关的经验
家长和老师们如何发现青少年自杀的预警信号
- 言语中威胁说要进行自我伤害或自杀行为
- 寻找自杀物品:如准备药物、绳索等工具或其他方式
- 谈论或书面表达想要死亡、自杀,这些行为对这个个体来说是异常的
- 无望感;觉得活着没有意义,表达没有活下去的理由
- 表达愤怒与报复
- 鲁莽或冒险行为
- 感觉自己被困住了
- 饮酒或精神活性物质使用增加
- 回避与朋友、家人或社会接触
- 焦虑、易激惹、无法入睡或维持睡眠
- 心境变化较大
需要特别警惕的是"微笑型抑郁"。美国科学家米勒提出主我和客我两个概念。主我是自我控制这一角色,客我是与外界互动,承担执行者表现。微笑型抑郁是因为客我功能良好,表面上完成社会各项任务,但主我的意识没有得到尊重或表达,虽然客我取得了世俗意义的成功,但对生活毫无热情,对成功毫无快乐。他们可能正在经历严重的情绪困扰和心理痛苦。这种类型是重性抑郁症患者,他们更加倾向于掩饰自己的情绪问题,以维护自己的形象和他人的期望,这一类患者的自杀意愿非常浓,成功的概率也很高,是心理科要重点防范的一个类型。
具体用哪些方法进行救助和自救
- 尽量保证充分的休息及合理饮食
- 避免独来独往(保持联系,避免自我隔离)
- 学会一些简单的情绪调节措施,比如腹式呼吸、蝴蝶拍、三步法(一停二吸三放松)等
- 自我察觉,评估反应(躯体和身体的反应:我看到和听到什么;是怎样的感觉和内心需求;是否影响生活和学业;我能否应对)
- 及时处理问题和不愉快感,及时宣泄不良情绪,增加内心控制感,对焦虑抑郁情绪说不
- 寻求支持
- 调节情绪(放松、锻炼、娱乐活动、冥想、正念)
心理援助的注意事项
- 充分评估当事人的状况,包括是何种事件,对当事人的影响,当事人的反应和行为习惯
- 尊重对方人格,不要有优越感,不要以救世主自居,帮助应该是在理解平等的基础上
- 不要包办代办,像居委会阿姨,能力有大小,主要在启发、引导、促进和鼓励,而不是提供现成的公式,让当事人形成依赖
- 不要随意反驳和指责当事人(不要无意义的争辩,或怀有恨铁不成钢的家长态度)
-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内心平静包容,不要疲劳、怒火作战)
- 客观评估自己的心理援助工作
- 保证隐私
和当代社会持续攀升的自杀率相比,社会公众对自杀行为仍存在一定误解,自杀由生物学、心理学、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导致,绝不是单纯的内心脆弱、性格懦弱等,我们需要多一些关爱,多一些包容,多一些科学策略,少一点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