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秦简是如何诞生的?以及它的时代意义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秦简是如何诞生的?以及它的时代意义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115/08/5837732_1139387700.shtml


嶽麓秦簡 · 芮盜賣公列地案選 - 笔者的自编资料(局部)

秦简,从字面上简单的理解就是秦国和秦朝时的竹简或木牍。较为准确的描述应该是先秦时期(战国)的秦国以及后来的秦朝共同遗留下来的简牍的总称。是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出现的一种以竹片和木片为载体的记录文书,这样的抄写方式一直到秦朝结束,秦简至此结束。但竹简的应用并没有结束,且一直沿用到魏晋,直至纸张的普及,才被替代。一说是延续到隋唐,直到宋代的活字印刷术的普遍应用后,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周家台秦简 - 字帖(局部)

在中国的古代(先秦及秦朝时期),由于没有纸张,当时的他们书写、记事主要是写在竹木简上,叫做“简牍”。简牍是“简”和“牍”二者的合称,“简”是竹质的材料,用竹子按制剖成竹片,做成竹简;而“牍 ”则是指木质的,是把木料加工成木板或木片,根据材料的不同规格,制成规格大致相等的、可供书写记事的木牍。简牍书法艺术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在纸张发明之前,竹简与木牍是文字书写的重要载体。

今天我们谈的“秦简”,是特指书写在竹简、木牍上的墨迹——即秦简书法,以及秦简书法的由来、书体、风格、特征和现代的发展及应用。

甘肃天水秦简 - 字帖(局部)

较早的秦简上面的书法叫做“隶书”,大家称之为“秦隶”或“古隶”,它是直接继承了金文和籀文的写法和字法,是以毛笔蘸墨书写而成的墨迹隶书。由此引申一下:就是毛笔和墨水的制作工艺应该早在春秋以前就已发明出来了,这就破了毛笔是有秦朝蒙恬发明的谣传,“重写了隶书的历史,把隶书的起源提至战国时期。”另外从更早时期的金文的字态和线条上也可以看出那种“书写性”很强的韵味,以及富有质感和弹性的线条,应该也是毛笔所写。因此,笔、墨的发明和使用可能更早。

青川木牍 - 目前发现的最早秦简(笔者自己的资料-局部)

那么,秦简书法它是如何产生的?有何特点?它们的共同点又是什么?当前秦简中有哪些主流?

秦简上的书法,专家们早就给它们定义过了,叫做“秦隶”,也称之为“古隶”,现在统称为“秦简”,特指它上面的书法墨迹,是先秦时期的一种介乎于大篆与小篆之间的隶书,也有人把它称之为"篆书"(在当代篆隶书展中,也会把秦简书法归类于篆书)。秦简是直接源于金文、大篆的,但又不同于金文、大篆,特别是由篆体向隶体演变过程中早期的“古隶”,呈现出来的那种生动灵秀,尤为至臻传神,这是之前的篆书(金文、大篆)所不具备的。


战国纵横家书 - 字帖(笔者的扫描件-局部)

当金文发展到西周宣王时期,有一个太史籀的人,为了使书写更规范化,将金文重新编写,结成册为《史籀篇》,后世又称之为“籀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篆,这也成为古文字变革的一个重要节点。


云梦龙岗秦简 - 字帖(局部)

此后,文字书写演变的道路上向着不同的方向开出两朵绚烂的花,一朵是秦人继续使用籀文,并将其用于官方化、规范化,主要用于一些正式场合的书写,比如歌功颂德,策功茂实,勒碑刻铭,常见于青铜器上、石刻上,代表作有《商鞅量》、《石鼓文》等。到了秦朝始皇时期,这一朵花就演变成规范的小篆,成为全国官方统一书体,代表作如《秦诏版》、《琅琊台刻石》、《峄山碑》、《泰山刻石》等。

另一朵则是应用于民间日常的书写,比如地方政府日常抄报、记录,关隘战报、传书,或者是记载一些技术、偏方、医术等。由于这些需要记录抄写的资料繁多,任务繁重,自然会要求提高书写速度,原来的正规篆书的书写速度是很慢的,对字形和线条都要求较高,显然不能满足如此繁多的文件抄写,于是书写更快、更便捷的隶书渐渐出现,这是其一。

北大秦简 - 字帖(局部1)

另外,笔者认为,秦隶的形成,也与当时的书写姿势和书写材料有关。可以想象,宽度不到一公分(竹简的宽度一般在0.6-1.2cm左右,也有少量其它规格的)的竹简拿在手中,其书写状态不会都是伏在案桌上的,很多时候应该是或蹲、或跪的姿势(先秦时期写字大都是席地而坐和跪坐),左手持简,右手持笔,竹简或搭在矮案几边沿,或搭在膝盖上,抑或是悬空书写。


北大秦简 - 字帖(局部2)

从我们看到的秦简字势上分析,即可窥其一斑,字势一般都呈倾斜状,或向右上倾斜,也有很多向右下倾斜的,主要体现在横画上,长点上,比如三点水部。笔划和字形呈倾斜状更容易“跑得快”,特别是向右下斜,有一种自然往下“跑”的动态。通过对多种秦简的字态的观察和分析,基本都具备这一形态特征。比如:“里耶秦简”中许多简的背面书法基本都是向右下倾斜的;“睡虎地秦简·治狱程式”简上的字也是如此;“北大秦简·公子从军/禹九策”都是向右下倾斜的。而“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北大秦简·算书·甲篇/日书·乙组”、上的字都是向右上倾斜的比较厉害的。这种有意的倾斜使书写更加自然、顺畅,速度自然也就快了起来。如此一来,也就形成了特别的秦系简牍书法——秦隶,形成了一种独立的、又有共性的,且有别于金文、大篆、小篆的秦简书法。


岳麓秦简 - 笔者的扫描件(局部)


嶽麓秦簡·质日 - 笔者的编辑资料(局部)

嶽麓秦簡 - 字帖扫描(局部)

秦简,它是由文书专员专门负责抄写的,叫做“书吏”,也包括一些正式的史官。其内容是包罗万象,主要有政府的行政公文、诏书律令、兵书战策、驿传文薄、法规档案、经世歌赋、商贾往来、生产技术、生活记事、医术养生、艺术礼义等等,涉及面极广。而这些专业的文书专员想必也是数量众多的,他们有的在中央机构服务的,主要集中在都城;更有分布在全国各地各郡县和重要关隘的大量文书专员(也包括地方史官)。从目前已经发掘出来的全国各地的不同风格的秦简来看,定有为数众多的书写专员,大多数“专员”的书写水平很高,“专员”们的文字水平相当了得,都是那个时代的“文化人”,都是接受过专业训练和系统学习的,是受教育水平很高的一群人。正是有了这样一群人的存在,才能留下海量的有字简牍,才让我们得以见到两千年前的墨迹书法。

里耶秦简 - 笔者自己的资料(局部)

自20世纪初在西北地区发现汉简以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简帛书籍,这其中就包括数量众多的秦简(包括木牍)。根据我的了解和手头已有的简牍资料,得知已经发掘和出版的就有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湖南里耶秦简》、《四川青川木牍》——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秦隶/古隶,《湖南岳麓藏秦简》、《北京大学藏秦简》、《清华大学藏战国简》、《战国纵横家书》、《湖北周家台秦简》、《云梦龙岗秦简》等等,这些都是目前最主流的字帖资料。

云梦睡虎秦简c - 笔者自己编辑的资料(局部)

而汉代早期出土的西汉简牍,其书写面貌也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秦简的风格。比如《张家山汉简》、《银雀山汉简》、《孔家坡前汉简》。汉代的书法文化基本上是全盘接收和继承了秦代的,其风格上自然会有一段时间是承续的。到了西汉中后期,尤其是东汉时期,面貌就全然改变了,形成了独特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汉隶”风格了。

张家山汉简 - 字帖扫描(局部)

银雀山汉简 - 字帖扫描(局部)

孔家坡前汉简 - 字帖扫描(局部)

秦简的发掘和出现,除了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和研究先秦和秦国时期的法律文书及其他记事的历史文献价值之外,秦简上面的书法更是留给我们的瑰宝,这对于从事书法的人来说,简直是上天的馈赠,是先民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更是一种莫大的幸运——历经两千多年的时代更迭和无数的自然风雨而未被毁掉而庆幸!

秦简的墨迹书法为我们研究古文字体的演变和书法艺术的发展都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秦简上所书写的文字,是当今所发现的最古老的隶书,是古人书写隶书的真实墨迹。学习秦简可以学到古人写隶的笔法,可以发现古隶的神韵,使隶书创作更加稚拙、更加高古。因此,学习隶书必学简书,学习简书必学秦简。”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