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史上最美的10首菊花诗词,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史上最美的10首菊花诗词,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004/14/54482765_1135702853.shtml

菊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美丽的花卉,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以菊花为题材,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本文精选十首描写菊花的经典诗词,带你领略菊花的高洁品质和诗人的独特情怀。

1. 郑思肖《寒菊》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译文:
宁可在枝头凋谢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注释: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

出自宋代郑思肖的《寒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赏析:
诗句用隐喻手法,表明诗人宁可为坚持气节而牺牲,也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诗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以及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

2. 黄巢《题菊花》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译文:
若是有朝一日我成为了司春之神,一定要让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出自唐代黄巢《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赏析:
诗人想象自己有朝一日做了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里开放,此句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抱负。

3. 唐寅《菊花》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译文:
有多少远在他方为客的未归人啊,只能借着篱笆看看秋天的景色。

出自明朝唐寅《菊花》: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赏析:
诗人托物起兴,以菊花自比,在开放的秋菊中看尽了浓浓衰飒的秋意,也象征着诗人自身的高洁品格。

4. 黄巢《不第后赋菊》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译文:
盛开的菊花香气弥漫整个长安,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出自唐代黄巢《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赏析:
“冲天”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芳贯广宇、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此句以菊喻志,借物抒怀,表现了诗人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

5. 元稹《菊花》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译文: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再无花可赏。

出自唐代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赏析:
此句点明了诗人爱菊的缘由,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以及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6. 苏轼《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注释: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

出自宋代苏轼《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赏析:
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7. 朱元璋《咏菊》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译文:
百花盛开之时我不会盛开,待到秋日盛开之时,自有凌冽之气。

出自明代朱元璋《咏菊》: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赏析:
此句气势豪壮,诗人借菊花之盛开,表露出雄霸天下的壮志。
这首诗以物喻人,物我交融,诗人以菊花自比,道出自己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精神,塑造了一个坚韧、自信、勇敢的艺术形象。

8. 黄宗羲《书事》

莫恨西风多凛烈,黄花偏耐苦中看。

译文:
不要恨西风凛冽,你看那黄菊偏偏在寒风及较差的环境中,显得十分好看。

出自清代黄宗羲《书事》:
初晴泥路觉槃跚,听彻松涛骨亦寒。
莫恨西风多凛烈,黄花偏耐苦中看。

赏析:
黄宗羲的这首诗,赞美了菊花不怕晴雨寒风,在艰苦环境中怒放。
这首诗告诉我们,人生道路泥泞难行,有时生存环境亦寒风刺骨,必须坚定信心,不畏险阻,蹒跚前行,就像寒风凛冽中的“菊花”,偏耐“苦中看”。

9. 朱淑真《黄花》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译文
菊花宁可在枝头老去,也不随着落叶在秋风中飞舞飘落。

出自宋代朱淑真的《黄花》: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赏析:
诗人以菊花自喻,托物言志,表达了对世俗礼教的抗争精神和对于独立人格的不屈追求。

10. 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译文:
菊花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

出自唐代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赏析:
诗人以其极为敏感、幽微的灵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场上,借菊花在大小重阳节遭受两次采撷之苦,寄托自己仕途上的坎坷与辛苦,表现出极度苦闷的心情。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