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精神卫生》:中国科学家揭示抑郁症患者大脑网络连接失衡特征!
《自然·精神卫生》:中国科学家揭示抑郁症患者大脑网络连接失衡特征!
重度抑郁症(MD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病理生理机制一直备受关注。近期,上海科技大学等团队在《自然·精神卫生》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通过分析1148名MDD患者的静息态MRI数据,揭示了大脑网络连接的失衡特征,为理解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神经回路损伤逐渐成为重度抑郁症(MDD)的主要病理生理模型。该模型认为,MDD患者的行为缺陷与大脑神经回路被破坏密切相关。
具体来说,MDD患者的多个大脑网络出现连接异常。例如,前顶叶网络异常连接与注意力难以集中或情绪调节困难有关;默认模式网络(DMN,主要涉及自我反思、记忆回顾、未来想象、以及与他人社交时的情感和心理状态评估)内部异常连接与持续地反刍思维和无法控制的抑郁情绪集中有关;DMN与初级感觉系统之间的连接异常与患者多领域的异常临床特征有关。
为了进一步明确MDD患者大脑功能障碍的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来自上海科技大学等团队的研究人员利用基于体素的全脑分析方法,分析了1148名MDD患者的静息态MRI数据,分析大脑连接(GBC)的一致性,以及特定区域连接变化与相应症状的关联。
分析结果显示,MDD患者的感觉运动网络和视觉网络的GBC降低,DMN的GBC增加,分别对应感觉运动网络和视觉网络受损和DMN失衡,代表着基础感觉系统和高级认知系统缺陷。
研究使用DIDA-MDD(疾病影像数据归档–重度抑郁症工作组)数据,共招募来自中国9个研究中心的2407名参与者,最终样本包括2227名参与者,其中1148名MDD患者,1079名健康志愿者(HV)。
GBC用来衡量大脑某个区域与其他区域的连接强度,GBC正值表示区域活动与其他多个脑区的活动同步,GBC负值表示区域的活动与其他脑区的活动不协调或不同步。
研究人员首先对比了MDD与HV参与者的GBC分布情况。HV组在感觉运动网络(SMN)和视觉网络(VIS)中表现出GBC正值,表明这些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的功能连接较强;DMN表现出GBC负值,意味着这些区域与其他区域的功能连接较弱。
MDD组和HV组的GBC空间模式总体表现出相似性,MDD组的平均GBC值显著低于HV组,意味着MDD患者的大脑整体连接度较低。
MDD患者和HV参与者的GBC图谱
与HV组相比,MDD组在双侧楔前叶/后扣带皮层、右侧上额回、左侧和右侧角回、中枕回区域表现出GBC值增加,这些大脑区域属于DMN的关键部分,与自我反思、决策和情感、视觉处理和空间注意力等功能有关;双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上颞回、梭状回等区域GBC值降低,分别属于感觉运动网络和视觉网络区域。
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分析显示,MDD患者的DMN与感觉运动网络和视觉网络之间的功能连接增强,视觉网络与丘脑之间的连接增强,但是DMN、感觉运动网络和视觉网络内部的连接明显减弱,反映了感觉、视觉和认知处理的复杂异常情况。
临床因素对GBC图谱的影响
将GBC值变化与患者临床因素相对应,左侧楔前叶(属于DMN区)的GBC值越高,患者的抑郁症状越严重;患者药物使用、发作次数、发病年龄并未导致GBC发生显著差异,所有患者均表现出相似的GBC异常。
总体来看,MDD患者的GBC变化主要涉及3个大脑网络连接:感觉运动网络、视觉网络和DMN,分别对应感觉和运动功能、视觉处理和记忆、内省、自我意识等高级认知功能。
利用大型多中心数据集合,研究揭示了MDD患者与健康志愿者之间的大脑连接差异,强调了大脑枢纽区域的功能异常以及区域之间的异常连接模式。研究结果为解释MDD中的多种症状提供了可能的解释,提供了神经生物学水平上感觉-认知缺陷的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