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技巧:影响背景虚化的四大因素
摄影技巧:影响背景虚化的四大因素
背景虚化(散焦)是摄影中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能够使主体更加突出。本文将详细介绍影响背景虚化效果的四大关键因素:光圈值、焦距、对焦距离和主体与背景的距离,并通过具体实例帮助读者掌握这些因素的应用。
控制调节背景虚化功能是具有大型传感器的可换镜头数码相机独有的功能。将主体的背景和前景散焦,主体将显得更突出。
要控制散焦量,「光圈(光圈值)」、「焦距」、「对焦距离」和「与背景的距离」这四大因素十分重要。您可有效组合这些因素,以按照喜好营造散焦效果。
1. 光圈(光圈值)
光圈状态由称为光圈值的数字显示。光圈值越小,散焦量会变得越大。光圈值越大,散焦量会变得越小。
光圈值:2.8 光圈值:16
这些相片拍摄于同一位置,只变更了光圈值设定。使用 F2.8 时,焦点在红色的玻璃珠上,其前景及背景均为散焦。使用 F16 时,焦点不单在红色的玻璃珠上,其他前后的珠子也无散焦并清晰呈现。
2. 焦距
散焦量也受焦距影响。散焦量在焦距较长时会变得较大,在焦距较短时变少。如使用变焦镜头,您可使用远摄端拍摄以增加散焦量。
焦距:35 毫米 焦 距:250 毫米
以上相片以同一变焦镜头拍摄,分別使用 35 毫米(广角端)和 250 毫米(远摄端)。摄影师移动镜头,令前景的花朵在两张相片上均以同一大小呈现。就如此例子,如有足够移动空间,您可稍微从主体移开并使用远摄端拍摄,以令背景明显散焦。
3. 对焦距离(相机与主体之间的距离)
除「光圈」和「焦距」等相机设定,相机与主体之间的距离也会改变散焦量。随着您将相机移近主体,背景散焦逐渐增加。但您与主体的接近程度是有限制的。以下相片在拍摄期间只改变了对焦距离。与在主体 150 厘米外拍摄的相片 [1] 相比,在 50 厘米外拍摄的相片 [2] 中,除了合焦范围区,较大部份的影像呈现出散焦效果。
[1] 在主体 150 厘米外拍摄 [2]在主体 50 厘米外拍摄
4. 主体与背景之间的拍摄距离
除相机与主体之间的距离,主体与背景之间的距离也会影响散焦量。背景与主体越远,散焦就会越明显。在以下相片中,右边的镜头向后移至不同位置以比较散焦量。
两个镜头与相机的距离相同。 右边的镜头向后移约 15 厘米。 右边的镜头向后移约 30 厘米。
焦点固定在左边的镜头上。您可看到随着背景与焦点(主体位置)的距离拉远,散焦效果变得更明显。如可以移动背景物件,例如拍摄桌上的细小物品时,您可移动主体和背景物件以调整散焦量。
通过此方式,四大因素会决定散焦量,但并非任何时候都必须使用所有因素来实现散焦。您可以根据您的拍摄条件,调整每个因素以有效取得散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