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资34亿建造的鸟巢,年维护费高达8000万,16年过去,回本了吗?
斥资34亿建造的鸟巢,年维护费高达8000万,16年过去,回本了吗?
鸟巢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以其独特的外形和丰富的功能成为北京的地标性建筑。从建设之初的34亿投资到每年8000万的维护费用,鸟巢的运营状况一直备受关注。16年过去了,这座被誉为"全球十大重要建筑"之一的体育场不仅没有被废弃,反而通过多元化的运营模式实现了盈利。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鸟巢的建设和运营之路。
斥资34亿的鸟巢
2001年,国际奥委会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主办权,全国上下一片欢腾。建设鸟巢随即被提上日程,2002年,中国面向全球征集体育馆建设方案。经过层层筛选,鸟巢设计方案最终胜出,并于2003年12月正式开工,历时4年多,于2008年3月建设完成。
在建设过程中,鸟巢曾引发诸多争议。最初的设计方案中,鸟巢是有顶的,计划建造全球最大的可滑动开启体育馆屋顶。然而,2004年法国巴黎戴高乐机场坍塌事故后,鸟巢的安全性受到质疑。为了满足视觉效果而忽视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设计理念也遭到批评。
经过5个月的方案调整,鸟巢的屋顶被取消,用钢量减少了22.3%,膜覆盖面积减少了13%,节省了4亿多人民币。虽然失去了成为封闭式体育馆的机会,但拿掉屋顶后的鸟巢反而更具特色,其网状结构和红色碗状看台的结合,完美展现了中国传统的镂空和陶瓷纹路。
最终,鸟巢的总投资达到34亿元,占地20.4万平方米,最多可容纳9.1万名观众。作为世界级体育建筑,鸟巢在奥运会期间展现了中国自强和繁荣的形象。
鸟巢每年的维护费高达8000万
大型体育馆的维护费用一直是全球性难题。以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为例,每年维护费用达3000万美元,汉城奥运会场馆的维护费用也高达800万美元。高昂的维护成本导致许多国家在奥运会后选择拆除场馆。
希腊、亚特兰大和平昌等地的奥运场馆都因维护成本过高而被废弃或拆除。但鸟巢自2008年建成使用后一直保留至今,政府每年承担高达8000万元的维护费用。
鸟巢的维护费用高昂,除了结构复杂外,还采用了雨水回收、太阳能、可再生地热能源等节能设计。此外,场馆内的运动设施都是顶级配置,养护成本也相对较高。
鸟巢靠什么赚钱?回本了吗?
鸟巢的运营团队早在建设初期就规划了其未来的盈利模式,即通过增加娱乐性质的活动,将其打造成运动与娱乐一体化的场馆。自2008年奥运会后,鸟巢已接待游客超过3500万人次,门票收入稳定在每年2.5亿元以上。
近年来,鸟巢已成为众多明星演唱会的首选场地,林俊杰、薛之谦等都在此举办过演唱会。2023年4月以来,鸟巢几乎两周举办一场演唱会,接待游客和粉丝超过400万人次,文体活动场次达到数百场。
据统计,鸟巢一天的租金高达300万元,如果每周举办一场活动,16年来仅租金收入就超过24亿元。加上门票收入和其他活动收益,鸟巢早已实现盈利。事实上,鸟巢早在2014年就实现了自负盈亏,不再依赖财政补贴。
结语
鸟巢的成功运营为全球奥运场馆的转型提供了范本。通过多元化经营,不仅解决了巨额维护费用问题,还为其他大型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未来,随着全民健身理念的普及,这些场馆将更好地服务于普通民众,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