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螺致病案例频发,这些食物千万不能生吃!
福寿螺致病案例频发,这些食物千万不能生吃!
近日,一位网友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因食用福寿螺而感染寄生虫的恐怖经历,引发广泛关注。这起事件再次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提醒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要警惕那些可能潜藏在餐桌上的"隐形杀手"。
今年二月底,微博网友@郑一诺er 在云南旅行时,食用了当地商家声称的"洱海田螺"。然而,这些看似普通的田螺实则是携带有害寄生虫的福寿螺。食用后不久,她便出现了发烧、细菌感染等症状,起初以为是过度劳累加之怀孕所致,并未特别在意。但两周后,病情急剧恶化,高烧至38度,甚至出现不能站立、不能睡觉、睁不开眼等症状。经医院诊断,她感染了广州管圆线虫,这种寄生虫主要通过福寿螺传播。
检查报告单。来源:@郑一诺er 微博
在接下来的半年治疗期间,她经历了6次腰部穿刺、服用了十几盒打虫药、扎了近300瓶水。由于长期使用激素和药物,她的脸部和身材都发生了变形,头部偶尔还会疼痛。这段痛苦的经历让她深刻认识到福寿螺的危害,并希望通过自己的遭遇,提醒大家在食用螺类时一定要谨慎。
检查报告单。来源:@郑一诺er 微博
福寿螺,学名瓶螺,是一种原产于南美洲的外来入侵物种。1981年被引入中国后,因其个体大、食性广、适应性强、生长繁殖快等特点迅速扩散,目前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一只福寿螺体内可携带高达6000条以上的寄生虫,如果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很容易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引发头痛、发热、颈部僵硬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痴呆甚至死亡。
福寿螺与田螺对比图。来源:观察者网
由于福寿螺的成本仅为田螺的一半,一些不法商家会用福寿螺冒充田螺销售。那么,如何区分福寿螺和田螺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辨别:
- 外壳颜色:福寿螺外壳呈黄褐色,而田螺为青褐色。
- 锥尾形状:福寿螺椎尾平而短促,田螺椎尾长而尖。
- 螺盖形态:福寿螺螺盖偏扁,田螺螺盖较圆。
- 卵的颜色:福寿螺卵为粉红色,田螺卵为透明色。
福寿螺卵。来源:微博截图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管圆线虫主要通过生食或未煮熟的福寿螺传播,皮肤接触并不会造成感染。因此,食用所有种类的螺类时,一定要确保煮熟煮透,切勿贪图口感而冒险生食。
除了福寿螺,还有其他一些食物也可能携带寄生虫,需要特别注意:
可能携带寄生虫的食物。来源:中国新闻网 微博
虽然有些食物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寄生虫,但只要经过正确的烹饪处理,就可以放心食用:
可以放心食用的食物。来源:中国新闻网 微博
为了预防寄生虫感染,建议大家采取以下措施:
- 食用螺类、贝类等水产品时一定要煮熟煮透。
- 不要生食或半生食肉类、海鲜等食物。
- 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勤洗手。
- 保持厨房清洁,避免食物交叉污染。
食品安全无小事,让我们从自身做起,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