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的情绪:当孩子面临焦虑时
读懂孩子的情绪:当孩子面临焦虑时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情绪管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知名家庭教育专家朱芳宜老师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为我们揭示了孩子在面对不确定因素和无法解决问题时的焦虑情绪,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生活中,很多家长都面临着各种育儿挑战。作为知名家庭教育专家,朱芳宜老师已在儿童情绪领域研究多年,具有丰富的育儿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她认为,一些家长缺乏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也没有加深对自己和孩子的情绪认和与了解,所以才会认为孩子“不听话、难管教”,甚至出现情绪失控、对孩子吼叫的状况。
本书基于儿童发展心理学及心理动力学的重要理论,针对幼儿成长过程中无法回避的情绪管理和情商培养,通过有场景、有对话、有孩子与家长心理活动分析的具体案例,阐述了孩子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及认知、情绪发展特征,同时给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法。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根据孩子的生长特点进行教育,达到理想的教养效果。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在教养过程中让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加深与孩子的联结,拥有更加温暖有爱的亲子关系。
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受限会进一步加重他的焦虑
除了不确定的因素,无法解决当下的问题也是孩子焦虑过度的重要原因。成年人解决焦虑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运动、倾诉等,而且,成年人还会有意识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如之前谈到的演讲的例子,成年人会刻意练习并为自己制定目标来克服紧张和焦虑。但对于0~6岁的孩子来说,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并不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会有意识地缓解、释放自己焦虑的情绪,所以,他们很容易进一步加重焦虑。
不少二胎妈妈和我说,自从二宝出生,大宝好像变了一个人,突然表现得像个小宝宝,不停地黏妈妈,或者突然开始尿床,变得情绪化,甚至偷偷踢打弟弟妹妹,等等。
面对大宝的退行性行为,有的妈妈会指责大宝:“你怎么回事?你又不是小宝宝了,怎么这么不像话!”“我不可能不管弟弟,他比称小!你都多大了,就不能懂点事吗?”这并不是最得当的做法,一方面这会加重孩子的焦虑情绪,另一方面这也会激发孩子的嫉妒心理,丧失让两个孩子建立良好联结的机会。
新生儿到来的时期,正是大宝与弟弟妹妹建立联结、建立关系的好时机,也是帮助大宝适应多子女生活的关键期。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第二个孩子的诞生是他人生中最重大的危机,嫉妒和竞争不可避免。尽管一些孩子在二宝出生前表现得特别期待,但当二宝出生后的大半个月里,他会突然意识到事情不像自己想的那么简单,眼前这个更小的家伙不是过来陪自己玩的,而是来和自己抢妈妈的。但他并没有应对这类突发事件的经验,也没有办法把自己的感受清晰地告诉父母。当看到妈妈每天围着小宝宝忙前忙后时,他不知道该怎样解决自己的复杂情绪;当解决问题的能力受限时,孩子的焦虑会进一步加重,从而表现出一些退行性行为,比如突然表现得像个小宝宝一样,甚至变得不可理喻。妈妈不要被孩子的这些表现吓一跳,把它当作孩子暂时的过渡性行为就好。
无论任何情况,当孩子的情绪得到接纳,遇到的问题得到父母的重视与帮助时,他的焦虑自然而然就会减轻很多。
焦虑的情绪会互相传染,你可能就是把焦虑传染给孩子的人
焦虑的情绪是会互相传染的,一个焦虑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一个焦虑的家长。
0~6岁孩子的情绪很容易受到父母的感染。如果孩子的焦虑情绪一直无法得到缓解,那么很有可能是因为父母没能处理好自己的焦虑,导致孩子一直处于焦虑之中。
一位妈妈在面对孩子的分离焦虑时总是感到浑身不自在。看到孩子与自己分开而痛苦时,她比孩子还痛苦。她因此辞了职,尽量让自己每天在家里陪着孩子,保护孩子不经受分离时的痛苦。然而孩子在三岁入园时,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适应新的生活,动不动就生病告假。
在这个案例中,在与孩子分离的过程中,妈妈的焦虑不比孩子少,而妈妈的焦虑又使孩子更加焦虑,两人就像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经过进一步了解,我发现这位妈妈小时候与自己的妈妈分离时也存在问题。她的父母感情不好,总是争吵,父母吵完架后,妈妈经常生气地跑回娘家,把她扔给爸爸。每次妈妈离开时,她都会哭得很难过,但是,爸爸不但没有安抚她,还会冲着她发脾气,大吼道:“再哭!再哭我也不要你了!”记忆中几次与妈妈的分离都让她非常痛苦。当她自己成为母亲后,又面临与孩子的分离时,令她熟悉的痛苦便浮现出来,加重了孩子与她分离时的痛苦。
父母过度的焦虑其实是对孩子的诅咒,在孩子的某个问题上过度焦虑的家长往往会使孩子本不严重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僵化。
很多问题背后都存在着家长的焦虑。比如,为孩子不打招呼、胆小、不懂礼貌而焦虑,孩子反而变得更加不爱打招呼;为孩子跟自己唱反调而焦虑,孩子反而变得越发与自己对着干。当父母把自己内心的这种不确定性放大时,也自然而然地放大和固化了孩子的问题。
面对孩子焦虑,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思考孩子焦虑的原因
如果孩子出现之前提到的那些表现,他就有可能存在焦虑,你可以思考一下孩子焦虑的原因。既然焦虑是来源于未知,那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思考是哪些情况带给了孩子未知的、不确定的感觉。在这里、我列举几个大致的方向来帮助你思考:
妈妈最近是否存在焦虑?情绪是否稳定?夫妻关系或家庭关系是否和谐?
最近孩子的成长环境中,有哪些人或事发生了变化?
哪些情境对于孩子是陌生的?不确定的?
从这些角度出发,就比较容易判断出孩子焦虑的原因。如果你实在找不到原因,也没关系,你不需要像心理专家那样把孩子分析得透透彻彻,重要的是当你开始思考的那一刻,你就已经在减轻自己的焦虑感了。只有你平静下来,你才能帮助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