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一些看似正常的行为,可能是"缺爱后遗症"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一些看似正常的行为,可能是"缺爱后遗症"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826A081KF00

近日,某社交平台"以为正常其实是长期缺爱"的词条引发广泛讨论,指出一些看似正常的个性和行为特点可能是缺爱的表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郭瑞表示,童年时期的情感忽视会影响一个人成年后的个性特征、情感表达、人际关系和自身价值感认识等。

经历情感忽视的人可能表现为独来独往、压抑感受、易相处的老好人、小心翼翼、敏感自卑等。然而,郭瑞强调,有这些表现并不一定就是缺爱,只要长期适应生活工作、心态积极健康、身心没有明显痛苦,就没必要给自己贴上"缺爱"的标签。

为此,父母应重视孩子的感受,及时安慰与支持,温和表达自己的情绪,让孩子明白"开不开心"可以拿出来讨论。

"缺爱"的表现

  1. 过分独立,不敢或不愿依赖别人
  2. 习惯性回避冲突,害怕遇到问题
  3. 低价值感,觉得自己是不重要的
  4. 隐藏自己的情绪,不希望被别人察觉
  5. 总是活在别人的评价中,快乐不起来
  6. 看似听话懂事,其实是在压抑自己
  7. 别人对自己好一点,就会过度付出回报
  8. 内心防御很重,难以打开心扉
  9. 总是害怕麻烦别人,从不给别人添麻烦
  10. 抗压能力差,经常内耗emo
  11. 暴躁易怒,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12. 物质消费极端,要么极端节俭要么过度消费
  13. 难以倾诉,不会排解自己的情绪
  14. 内心空虚,总是感觉孤独
  15. 习惯性讨好,内心很脆弱
  16. 关系很难长久,无法长期投入

童年情感忽视的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看,"缺爱"可以理解为缺少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尤其是情感上的需要。美国临床心理学家乔尼斯•韦伯曾提出过"童年情感忽视"的概念,认为一个人若小时候情感需求总被忽略,未得到充分满足,就会影响这个人成年后的个性特征、情感表达、人际关系和自身价值感认识等,表现出类似上述16条的"症状"。很多人认为这些都是正常表现,但它们有可能是"缺爱后遗症"。

童年时期的"情感忽视"不涉及打骂这些明显的恶性言行,它更为隐秘,却会造成深远伤害。美国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的研究者曾做过一个亲子间的"面无表情试验":一开始,母亲和孩子正常互动,表情丰富生动,孩子有任何反应母亲都会回应,逗得小孩呵呵笑;随后,"面无表情"阶段启动,不论孩子做什么,母亲都一脸严肃地望着孩子,不做任何反应,孩子逐渐发现不对劲,动作和表情都开始夸张起来,希望引起母亲的注意;然而"努力"了一段时间后,母亲仍然冷脸相对,孩子越发感到压力、不安,不停地吸吮自己的手来自我安抚,可还是没有获得妈妈的回应;最终,受不了的孩子崩溃地哭了起来,并不再与妈妈对视,转身看向其他东西。如果这个试验在一个人的身上不断重复,他从小到大一次又一次地吸引父母的注意,却一次又一次地被无视,慢慢地,他就懂得了一个"道理"——说了也没用。

实际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忽视很常见,但很隐匿。人们可能说不上来父母哪里做得不足,却多多少少对以下情况有共鸣:比如悲伤难被理解——"这有什么好哭的,我小时候比你困难多了";喜悦无法分享——"考98分算什么,等考第一名再说吧";需求被无视——"我有很多事情要处理,你自己玩吧";求助无回应——"这么简单还要别人教吗"……

相应地,经历这些情感忽视的人,表现也很隐匿:

  1. 独来独往"不求人",因为害怕被拒绝而失望,他们会放弃亲密关系,放下对别人的期待,独自面对一切,在遇到困难时也不愿求助;
  2. 压抑感受"很懂事",因为说了也没人在乎,所以愿望、需求埋在心底就好,有些人甚至会完全避免情绪,产生自我保护式的"麻木"感;
  3. 易相处的"老好人",这些人容易自责和讨好,因为退让和奉献能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有价值、足够好的;
  4. 小心翼翼,敏感自卑,长期得不到认可与肯定,可能形成"自己也看不上自己"的思维方式;
  5. 情绪自控力差,平常表现很友好,遇到着急的事情容易愤怒,因为他们没学会正确地表达情感。情况更为严重的人,患心理障碍的风险会增加,许多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都有一个"未被满足的童年"。

应对建议

要说明的是,有这些表现并不一定就是缺爱。即便上面16条"全中",也不代表你就有问题。只要能长期适应生活工作、心态积极健康、身心没有明显痛苦,就没必要给自己贴上"缺爱"的标签。如果认为是"缺爱后遗症"导致自己难以建立稳定而深刻的人际关系、在压力下过度消耗自我、无法获得情感上的幸福与安宁等,建议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深度挖掘和培养新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以减少痛苦和伤害。

受影响程度比较轻的人,可学着通过现在的"自爱"补足过往的"缺爱",比如可以练习自我同情,像对他人那样对自己,少苛责、多肯定;记录情绪感受,尤其是出现强烈情绪时,分析有哪些情绪成分,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能帮助我们学会合理表达需求;给童年的自己写封信,承认自己曾受到忽视,但更重要的是告诉自己"你可以向小时候的你提供错过的爱、认可和支持";尝试求助,偶尔展示脆弱与不安,给自己也给他人一次机会,你会发现愿意倾听和伸出援手的人还是多数,人与人之间是温暖、可信的。

为停止情感忽视的代际传递,父母要重视孩子的感受。当孩子表达喜怒哀乐时,多问问他经历了什么事,帮着分析应对的办法,让孩子的情绪"有着落";及时安慰与支持,缩短他们独自承受的无助时刻;温和表达自己的情绪,让孩子明白"开不开心"可以拿出来讨论,而且可以被家人理解,以后他们在情绪、需求表达上就会更勇敢,不必压抑着。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