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麦冬:从基础到临床的全面解析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麦冬:从基础到临床的全面解析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yaopinnet.com/zy/yaocai/maidong.htm

麦冬,又名不死药、禹余粮等,是百合科植物麦冬的干燥块根。它性味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具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的功效。麦冬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尤其在治疗肺阴不足、胃阴虚、心阴虚等方面效果显著。本文将从多个维度详细介绍麦冬的各个方面,包括其性味归经、功效应用、配伍禁忌、现代研究以及临床应用等。

基本信息

  • 药材名称:麦冬
  • 拼音名称:Mai Dong
  • 别名:不死药,禹余粮,麦门冬,沿阶草,杭麦冬,川麦冬,寸冬,韭叶麦冬,小麦门冬,地麦冬
  • 科属:本品为百合科植物麦冬的干燥块根
  • 产地: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地。生于山坡草丛中或林下阴湿地;浙江、四川、广西广为栽培

性味与归经

  • 性味:甘、微苦,微寒
  • 归经:归心、肺、胃经

功效与应用

主要功效

  • 养阴润肺
  • 益胃生津
  • 清心除烦

临床应用

  1. 用于肺阴不足,而有燥热的干咳痰粘、劳热咳嗽等。能养阴、清热、润燥。治燥咳痰粘,咽干鼻燥,常与桑叶、杏仁、阿胶等配伍,如清燥救肺汤;治劳热咳嗽,常配天冬,如《张氏医通》二冬膏。

  2. 用于胃阴虚或热伤胃阴,口渴咽干,大便燥结等。能益胃生津,涧燥。治热伤胃阴的口渴,常配玉竹、沙参等,如益胃汤;治热病津伤,肠燥便秘,常与玄参、生地黄配伍,如《温病条辨》增液汤。

  3. 用于心阴虚及温病热邪扰及心营,心烦不眠,舌绛而干等。能养阴清心,除烦安神。治阴虚有热的心烦不眠,常与生地黄、酸枣仁等同用,如天王补心丹;治邪扰心营,身热烦躁,舌绛而干等,常配黄连、生地黄、竹叶心等同用,如清营汤。

配伍效用

  1. 麦冬配伍半夏:麦冬甘寒质润,能益胃生津、润肺清心;半夏性温,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二者合用,半夏得麦冬之清润而制其温燥,但麦冬用量须大一倍以上,方能取得益胃生津、降逆止呕之作用,用于治疗热病伤津之咳嗽、呕逆、咽干唇燥、烦热口渴、舌红少苔者。

  2. 麦冬配伍川贝母:麦冬滋肺阴而清热;川贝母润肺而化痰。二者合用,有润肺、清热、止咳之功效,用于治疗肺阴不足之燥咳痰黏难咯者。

  3. 麦冬配伍五味子:麦冬滋阴生津润肺;五味子敛气止咳。二者合用,有滋阴敛气止咳之作用,用于治疗肺阴虚所引起之久咳不止、口渴等症。

  4. 麦冬配伍玉竹:二药均有滋阴润肺、益胃生津之功效。相伍为用,其效更著,用于治疗肺胃阴伤、燥热咳嗽、胃热烦渴、食少等症。

用法用量

煎服,10~18g。

注意事项

虚寒泄泻、湿浊中阻、风寒或寒痰咳带者禁服。

采收加工

  1. 杭麦冬:于栽培后第三年小满至夏至采挖,洗净块根,晾晒3~5天,置筐内问放2~3天,然后再晒3~5天,如此闷、晒3~4次,至块根干燥度达70%,剪去须根晒干。

  2. 川麦冬:于栽培后第二年清明至谷雨采挖,将洗净的块根曝晒后,用手轻搓,再晒,反复5~6次,直至除去须根为止

炮制工艺

  1. 麦冬:将原药除去杂质及变色发油的,快洗润软,用机械轧扁或用木尺手工敲扁,干燥,筛去灰屑。

  2. 朱麦冬:取净麦冬,喷水少许,闷润,加朱砂细粉,拌匀,取出,晾干。每100kg麦冬,用朱砂粉2kg。

贮藏储存

置于阴凉通风干燥处,大量时贮存于冷库;炮制品贮于干燥容器中,防潮、防霉,防变色泛油。

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本品含多种甾体皂苷、β-谷甾醇、豆甾醇、高异黄酮类化合物、多种氨基酸、各种类型的多聚糖、维生素A样物质、铜、锌、铁、钾等成分。

  2. 药理作用:家兔用麦冬煎剂肌内注射,能升高血糖;正常兔口服麦冬的水、醇提取物则有降血糖作用;麦冬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升高外周白细胞,提高免疫功能;能增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作用,提高机体适应性;能显著提高实验动物耐缺氧能力,增加冠脉流量,对心肌缺血有明显保护作用,并能抗心律失常及改善心肌收缩力;有改善左心室功能与抗休克作用;还有一定镇静和抗菌作用。

  3. 毒副作用:临床应用本品,部分患者在口服用药初期有腹胀、嗳气、大便增多等消化道症状,一般于两周后可自行消失。而肌注或静注均未发现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

  1. 治疗肺结核咯血:天门冬、麦门冬、南沙参、干地黄、山药、川贝母、川百合、阿胶(烊化)各10g,百部、白芨各6g,三七3g(研末吞服),牡蛎15g(先煎)。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若咯血鲜红、发热者加炒黄芩、炒栀子;咯血色紫,胸闷痛者加丹参。治疗68例,服药后24小时内咯血停止者52例,明显减少者14例。〔《广西中医药》1985;8(2):24〕

  2. 治疗病毒性肝炎: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枸杞子、炙甘草各10g,大枣、小麦各20g,随证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病情好转后改为隔日1剂,治疗肝炎后综合征49例,痊愈31例,好转14例,无效4例。〔《四川中医》1988;6(1):20〕

  3. 治疗糖尿病

    a.生石膏、生山药各30g,麦冬、天花粉、熟地各20g,石斛、萆薢、芡实、覆盆子、茺蔚子、桑螵蛸各15g,益智仁10g,五倍子6g,水煎服,日服2次。随证加减,治疗215例,近愈者62例,好转88例,无效65例。〔《吉林中医药》1983;(5):22〕

    b.生山药30g,黄芪、党参、知母各15g,麦冬、天花粉、鸡内金各10g,葛根、五味子各5g,水煎服,每日1剂。并发疮疖者加鱼腥草,伴夜盲者加苍术、玄参;兼肺结核者加冬虫夏草、女贞子、旱莲草。治疗25例,显效18例,有效5例,无效2例。〔《浙江中医杂志》1985;(3):138〕

  4. 治疗小儿夏季热:沙参15g,麦冬、山药各12g,茯苓、乌梅各6g,牡丹皮5g,覆盆子、元参各9g,水煎代茶饮,每日1~2剂。高热者加生石膏30g、青蒿10g;口渴甚者加蚕茧10g,或参须3~5g;尿频无度者加扁豆10g,麦芽7g,白术5g;有皮肤疮疡者加苦参、金银花、蒲公英各7g;心烦者加莲芯3g,栀子5g;惊厥者加钩藤10g。治疗130例,痊愈70例,显效30例,有效21例,无效9例。〔《广西中医药》1985;(3):21〕

  5. 治疗急慢性咽炎:麦冬、桔梗、青果、金银花、胖大海各6g,甘草3g。上药用开水浸泡约20分钟后,代茶饮,日1剂。3~7天为1疗程。治疗36例,结果痊愈21例,显效15例。服药时间为1~3个疗程。〔《新中医》1997;29(2):49〕

茶疗食谱

  1. 麦冬粥
  • 材料:麦门冬3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 做法:将麦门冬切碎入锅,加入清水适量,先浸渍2小时,再煎煮40分钟,滤取药汁。将粳米洗净,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熬15分钟,加入麦门冬煎汁和少量冰糖,搅抖均匀,继续煎煮20分钟左右,以米熟为度。早晚餐食用。
  • 功效:滋阴润肺,清心养胃。
  • 用途:适用于肺阴亏虚所致的咳嗽、痰少、咯血和胃阴亏虚所致的食少反胃、咽干口燥、大便燥结等。
  1. 麦冬茶
  • 材料:麦门冬12克,党参9克,北沙参9克,玉竹9克,天花粉9克,乌梅6克,知田6克,甘草6克。
  • 做法:将以上八味洗净,干燥,研成粗末,放入搪瓷大杯中,用沸水冲泡,加盖温浸30分钟。每日1剂,当茶饮用。
  • 功效:滋阴生津,养胃润肠。
  • 用途:适用于胃阴不足所致的胃脘隐痛、饥不欲食、食后饱胀、口燥咽干、形体消瘦、大便秘积等。
  1. 麦冬莲子汤
  • 材料:麦门冬20克,莲子肉15克,茯神10克。
  • 做法:将以上三味略洗,放在砂锅内,加入清水适量,煎煮40分钟左右,取汁。药渣加水再煎35分钟左右,取汁。合并2次汁液,分早晚2次温服。
  • 功效:滋阴清热,宁心安神。
  • 用途:心阴亏虚所致的心悸、烦躁、失眠、多梦等。
  1. 麦冬膏
  • 材料:麦门冬300克,天门冬300克,党参100克,生地黄400克,山茱萸200克,枸杞子200克,炼蜜1500克。
  • 做法:将以上六味洗净,切碎,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浸渍12小时,煎煮3~5小时,滤取药汁。药渣加水再煎,反复3次。最后合并药汁,用文火煎熬,浓缩至膏状,以不渗纸为度。兑入炼蜜,一边搅拌均匀,一边文火稍沸。每次服用10克,1日3次,白开水冲服。
  • 功效:补益气阴,滋养肝肾。
  • 用途:适用于肝肾不足,元气亏损所致的小便频数、量多浑浊、脚酸膝软、口干舌燥、神疲乏力、气短自汗等。
  1. 梨冬茶
  • 材料:鲜梨子1个(去皮)、麦冬5g、绿茶3g。
  • 做法:用水煎煮梨子块、梨皮、麦冬后泡茶饮用。可加适量冰糖。
  • 功效:生津润燥,清热化痰。
  • 用途:热病伤津;秋天肺燥咳嗽。
  1. 莲子茯苓糕
  • 材料:莲子肉、茯苓、麦冬各300克,白糖、桂花适量。
  • 做法:先将莲子肉、茯苓、麦冬共研成细面,加入白糖、桂花拌匀,用水和面蒸糕。
  • 功效:宁心健脾。
  • 用途:凡因心阴不足、脾气虚弱而引起的消渴、心悸、食少、形瘦、乏力等症者,可辅食此糕。


麦冬原植物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