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为什么被叫“八闽”,“八闽”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福建为什么被叫“八闽”,“八闽”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八闽”作为福建的别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唐代的行政划分到宋元时期的稳定格局,再到明清文人的吟咏赞美,“八闽”见证了福建地区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发展。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八闽”称谓的由来及其演变过程。
福建,这片东南沿海的丘陵之地,自古以“闽”为名,承载着中原文明与海洋文化的碰撞交融。而“八闽”作为其别称,既是地理区划的缩影,也是历史演变的见证。从《山海经》中“闽在海中”的神秘记载,到宋代“一府五州二军”的行政格局,再到明清文人笔下的“八闽形胜”。
福建最早的族群以蛇为图腾,被称为“闽人”。《说文解字》记载:“闽,东南越蛇种”,《山海经》更以“闽在海中”形容其地理隔绝。周朝时,福建被纳入“七闽”范畴,指代七个臣服于周的部落联盟。郑玄注《周礼》称:“闽,蛮之别种,而其乃周所服之国数”。
公元686年,唐将陈元光平定“蛮獠之乱”后上表朝廷:“周官七闽,宜增为八,请建一州泉、潮间”。武则天准奏设立漳州,使福建行政单位从七增至八。此举不仅巩固了中央对闽南的控制,更首次在官方文书中将“八闽”与福建关联。
北宋雍熙二年,朝廷设福建路,辖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剑州六州及邵武、兴化二郡,合计八个二级行政区。“军”作为特殊军事行政区,与州同级,形成“六州二军”格局。
南宋孝宗年间,建州升格为建宁府,形成“一府五州二军”的八单元结构。元代改设八路,福州、兴化、建宁、延平、汀州、邵武、泉州、漳州,与数字“八”再次契合。至此,“八闽”从临时性称谓演变为稳定的地域符号,频繁见于《续资治通鉴》《明史》等典籍。
主流观点认为“八闽”源自宋元八区划,但民间流传“八姓入闽”传说:西晋永嘉之乱后,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姓士族南迁福建,形成“八闽”雏形。
南宋泉州知府王十朋题联“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将地理特征与人文成就绑定。元代吴海《游鼓山记》称福州为“八闽都会”,明代邓应奎以“八闽丘壑称奇绝”赞誉山水。
福建保留着独特的蛇崇拜遗风,如漳州三平寺敬“侍者公”蛇神、南平樟湖坂蛇王节等。当“八闽”成为官方称谓后,这些古老信仰被重新阐释为地域文化符号,甚至2025年发现的侏罗纪鸟类化石亦以“政和八闽鸟”命名,彰显古今交融的文化自觉。
明溪县作为“八闽旅欧第一县”,5万侨眷通过“长者食堂”“涉侨纠纷调解”等制度与故乡保持纽带,使“八闽”概念突破地理边界,成为跨国文化网络的核心标识。今日福建虽辖9个地级市,但“八闽大地”仍广泛用于文旅宣传与对外交流。
“八闽”之称始于唐而固于宋,成于行政而兴于文化。它既是中央王朝经略东南的治理痕迹,也是闽人重构身份的历史选择。从陈元光奏疏中的“七闽增八”,到《自然》期刊上的“政和八闽鸟”,这个数字代码始终承载着福建人对山海的敬畏、对融合的追求。当“八闽”从历史档案走入现代生活,它提醒着我们:地域名称的终极意义,不在于精确对应现实版图,而在于持续激发一方水土的文化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