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郑国的权力更迭:郑庄公之后的王位之争
春秋时期郑国的权力更迭:郑庄公之后的王位之争
西周灭亡后,各诸侯国陷入混乱。郑武公审时度势,依靠周王室稳固地位。其子郑庄公继位后,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巩固了郑国的霸权地位。然而,在郑庄公死后,围绕王位继承权的斗争却导致郑国逐渐衰落。这段历史揭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权力更迭的复杂性。
西周灭亡后,各个诸侯国都陷入了混乱之中,在这个战火纷争的年代,郑武公察觉到形式的变化,找到周平王做靠山,因此担任了王室执政卿,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木兰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郑武公去世后,他的嫡长子郑庄公也继承了郑国国君和王室执政卿的地位。这时的郑庄公才十三岁,经历了几年的各种明争暗斗,郑庄公打败了弟弟和母亲,彻彻底底地掌控了郑国的国政,也就是从这时候起郑庄公开始了自己的辉煌历史。
“岁月是把杀猪刀”,郑庄公也没有逃过岁月的摧残,虽然在那段时间内辉煌过一阵子,但最后也逃不过一死。在郑庄公死后,他的嫡长子继承王位,称为郑昭公。
一、郑庄公四子相争,祭仲插手
短短十二年,郑庄公带领郑国军队击败了以卫国和宋国两个国家为核心的反郑联盟,不仅如此,他还在公元前707年打败了以前无人能敌的王室联军,大败周桓王军队一事也让郑武公名震天下,让所有人都对他刮目相看。
然而意外发生了,郑国的执政卿祭仲被宋人骗到宋国,被胁迫让郑昭公退下王位改郑庄公的另一个儿子突为新王——郑厉公,如果不同意那就会死在宋国。郑国的执政卿为了活下来,不得不在宋人放了他后立刻回国下了诏令,赶走了郑昭公。
郑国的执政卿改了新王后,做事独断专行,无法无天,仗着自己有拥立新王的功劳完全不顾他人,甚至不与郑厉公协商就擅自行动。
郑厉公见执政卿如此专横,不禁生起了想要除掉他的念头,但郑厉公太年轻,竟然将此事交给执政卿的女婿去做,最后国君反而被逼出了郑国。
郑厉公被逼走后,祭仲又将接回的郑昭公封为国君,但两年后,高渠弥又杀死了郑昭公,改公子亹为王,随后的一年,他们又被为郑昭公报仇的齐襄公杀害,祭仲只好立郑庄公的另一个儿子为国君。
就这样,祭仲在郑庄公的这四个儿子之间兜兜转转,将郑国的国政掌控在自己的手里。直到他去世后的两年,郑厉公才重新回到郑国夺回王位,开始重新领导郑国。但已经二十多年没有好好发展的郑国已经再也没法回到当初的小霸主地位了。
并且,这几十年中,卿族也在慢慢发展着势力。虽然后面也有几名贤明君主,奈何以前的漏洞太大,格局早就已经形成,不论再怎么努力都没有回转的余地。
鲁庄公在四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卧病了,他害怕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撒手人寰,所以,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自己的胞弟,让他扶持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
可谁曾想,鲁庄公刚去世,庆父就杀了过来,并且鲁庄公的儿子也难逃一死。随后,鲁庄公的小儿子鲁闵公继位,可还是由于年龄太小而被庆父残忍杀害。
赵盾这一系列的举动也导致了晋国内部大乱,使晋国走向了低谷,即使后来出现了明君,也没有成功将晋国完全挽回。其实无论是奸臣还是权臣都无法将这个国家驶向正确的道路,一个个臣子专权导致国家走向弱势低谷的故事明明白白地将道理告诉了大家。
那么如何避免国家惨遭这样的命运呢?第一,要么作为君主在这个位子上活得比别人都要久,比如像宋景公一样长寿;
第二,有能力平衡大臣和君王之间的关系,例如晋悼公。但这样的人百年难遇,大部分情况下,春秋战国时期,军权旁落都是正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