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甜食的人更友好吗?一项跨国研究告诉你答案
喜欢甜食的人更友好吗?一项跨国研究告诉你答案
图源:Pixabay
最近发表于《人格研究杂志》(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的一项研究提供了人们的味觉偏好与人格特征之间联系的证据。这项在四个不同国家进行的研究表明,喜欢甜食的人往往更容易相处。这个关系虽然微小,但在中国、德国、墨西哥和美国的参与者中都表现出一致性,这表明这一联系可能存在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
这项新研究的研究人员希望更好地理解像善良或社交能力这样的抽象特质如何与具体的感官体验(如味觉)相关联。一种名为概念隐喻理论的理论提出,人们常常使用将身体体验与人格特征联系起来的隐喻。像“甜”和“甜心”这样的词通常用来形容善良或容易相处的人,这可能在甜味与温暖或友好之间创造了心理联想。
由于先前的研究已经暗示了甜味偏好与宜人性之间的联系,因此研究团队希望测试这一关联在不同文化中的一致性。如果得到确认,这一发现可能表明这些隐喻联系可能有更深层次的,甚至可能是普遍存在的基础。研究作者、柏林医科大学(Medical School Berlin)教授Michael Schaefer解释道:“以往的研究已经表明了宜人性与甜味偏好之间的关系,但这些研究是与美国的参与者进行的。因此,我们想知道这些发现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下。”
为了进行这项研究,研究人员共招募了来自四个不同国家的1629名参与者。每位参与者完成了评估他们的宜人性水平和味觉偏好的问卷,特别关注甜味偏好。宜人性测量包括关于参与者对“我让人感到轻松”等陈述的共鸣程度的问题,回答采用一到五的等级评分(非常不准确到非常准确)。这一自我报告的得分帮助为每个个体创建了总体宜人性评分。
参与者还完成了一项关于他们味觉偏好的详细调查。他们被要求评估对各种甜食(如巧克力蛋糕、冰淇淋和蜂蜜)的喜好程度,以及其他味觉类别(包括咸、酸、苦和辣)的食物。这种方法使研究人员能够确定参与者是否对甜食有特定的偏好,或者只是喜欢多种味道。
参与者还可以选择表示他们从未品尝过某种特定食物,以避免因不熟悉而扭曲结果。每个国家的问卷都翻译成当地语言以确保清晰度,参与者根据国家的不同获得课程学分或小额现金报酬。
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有四个国家中,确实存在宜人性与甜味偏好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尽管效应量较小,但它们是一致的。例如,在中国,宜人性与甜食偏好的相关系数为0.18,而在德国,系数为0.16。在美国为0.15,墨西哥的结果相似,为0.10。
这意味着,尽管宜人性与甜食偏好之间的关联并不是特别强,但在所有情况下都是统计显著的。此外,研究人员指出,在每个国家中,宜人性得分较高的人也报告了对甜味的偏好高于他们被要求评估的其他味道。
该研究的发现支持了甜味偏好与宜人性之间的联系可能不仅仅是美国文化的独特之处,而是可能延伸到不同语言、生活方式和文化规范中。这种跨国的一致性表明,"甜"的概念与宜人性这一人格特征之间可能存在一种普遍的认知关联。
Schaefer表示:“以往的研究还表明,甜味体验使人们在实际行为中更乐于助人。然而,我认为在从这些结果得出日常生活的结论时,我们应该谨慎,尤其是在考虑到这些相关性(尽管显著)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因此,如果我们在第一次约会中意识到对方不喜欢甜食,我们不需要寻找其他人。我们可能从这些发现中得出的启示是,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我们的人格)往往以潜意识的方式与体验和感官相联系。”
在样本中,宜人性与对酸味或苦味的偏好之间没有一致或显著的关联。然而,在四个样本中的三个(中国、德国和墨西哥),宜人性与咸味偏好之间存在小的正相关。在中国样本中,宜人性与辣味偏好之间也存在小的正相关。
Schaefer表示:“我们对发现宜人性与咸味或辣味之间的关系感到惊讶,但仅对某些文化而言。这非常有趣,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尽管结果引人入胜,但研究仍有一些需要考虑的局限性。例如,由于研究是相关性的,因此无法确定一种是否导致了另一种。例如,宜人性高的人可能更喜欢甜食,但也可能存在某种无关因素使得宜人性高的人更倾向于享受甜食。此外,研究人员依赖自我报告的数据,这有时可能不可靠,因为人们可能潜意识地夸大或低估自己的特质和偏好。
Schaefer 表示“像往常一样,我们在得出日常生活的结论时应该谨慎。”
未来的研究可以考察其他人格特质及其与不同味道的可能关联。使用超越自我报告的方法,例如在受控环境中观察味觉偏好或比较自我报告与同伴评估,也将是有价值的。此外,探索对甜味有不同解释的文化可以提供洞见,以了解这种关联是否真正普遍或文化特定。
Schaefer解释道:“我们希望理解身体、外部世界与心灵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理解潜意识对我们行为和人格的影响。”
参考文献(点击滑动查看)
1.Toren, I., Aberg, K.C. & Paz, R. Prediction errors bidirectionally bias time perception. Nat Neurosci 23, 1198–1202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93-020-0698-3
2.Soares, S., Atallah, B. V., & Paton, J. J. (2016). Midbrain dopamine neurons control judgment of time. Science, 354(6317), 1273-1277.
3.Mikhael, J. G., & Gershman, S. J. (2019). Adapting the flow of time with dopamine. 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 121(5), 1748-1760.
4.Hayashi, M. J., & Ivry, R. B. (2020). Duration Selectivity in Right Parietal Cortex Reflects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Tim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40(40), 7749-7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