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揭秘生命昼夜节律:诺贝尔奖得主杰弗里·霍尔的科研之路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揭秘生命昼夜节律:诺贝尔奖得主杰弗里·霍尔的科研之路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302A05XHO00

生物钟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为什么有人习惯白天工作,有人则喜欢夜间活动?这些问题的答案,要从一位名叫杰弗里·霍尔的科学家与果蝇的不解之缘说起。


图1:杰弗里·霍尔(图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当杰弗里·霍尔接到通知他获得诺贝尔奖的电话时,还以为遭遇了恶作剧,因为他在多年前就已经退休,早已远离学术界,闲云野鹤很久了。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惊喜,而霍尔早年所“深爱”的果蝇,就是这一惊喜的起源。

霍尔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在华盛顿郊区长大,他的父亲约瑟夫·霍尔是一名曾在美联社(Associated Press)工作的记者,负责报道一些高大上的政治新闻。父亲很重视对霍尔的教育,总是鼓励他关注日常生活、认真阅读并对最近发生的事件发表见解。


图2: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杰弗里·霍尔(左)、迈克尔·罗斯巴什(中)和迈克尔·杨(右)(图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霍尔被父亲深深地影响了,但他却不准备成为父亲那样的记者—早在他上高中时,就做出了清晰的人生规划:从事医学事业。霍尔学习优秀,1963年,他进入阿默斯特学院学习。本以为自己会如想象般成为一名医学家,一次机缘巧合却给霍尔打开了另一领域的大门。

想要获得学位,就要有正式的研究经验,霍尔兜兜转转,决定跟随遗传学家菲利普·艾夫斯做研究。刚到实验室时,霍尔还有点不以为然,原来,艾夫斯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果蝇—这是生物学家们最熟悉不过的研究材料了,没什么新奇。可一进实验室,艾夫斯就如此教育霍尔:“你必须爱这些小生物。”

爱果蝇?刚开始,霍尔还有些摸不着头脑,但在随后的学习中,他便从中发现了乐趣。对果蝇了解得越深入,他就越喜爱这些小生物。霍尔花了一年时间分析果蝇基因重组的影响,同时还做了许多关于诱导染色体易位的化学诱变剂的实验。他本想在生物领域混个经验就走,没想到从这些经历中意识到,自己其实对基础生物学更感兴趣。霍尔最终得出了漂亮的实验结果,被老师们集体推荐去华盛顿大学继续进行果蝇遗传学的研究。从此,霍尔就与果蝇结下了不解之缘。

霍尔曾经说,艾夫斯是自己成长过程中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一个好的老师会激发一个学生真正的兴趣,并鼓励他们在不同的领域产生作为。霍尔也终于从那个盯着《每日邮报》研究新闻的少年,成长为一位“爱果蝇”的生物学家。

1974年,霍尔加入布兰迪斯大学,担任生物学助理教授。在学生们看来,霍尔是个很有特点的人,甚至以其古怪的说教风格而闻名。

此时霍尔29岁,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代,他朝气蓬勃,开始向生物学进军。但此时他却选择了一个有些冷门的领域—时间生物学。这门科学研究生物体内与时间有关的周期性现象,通俗地讲,时间生物学可以看作是研究生物钟的科学。但由于研究生物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必须进行漫长的实验,许多人望而却步,但年轻的霍尔并不惧怕研究中的困难。


图3:实验室中的霍尔(图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他面临的难题来自其他地方:一方面,许多传统保守的时间生物学家不接受他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他难以筹到足够的研究经费。第二个方面非常致命,2003年,霍尔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几乎走到了职业生涯的顶峰,即便如此,他的实验室还是在几年后因为经费短缺而关闭了。霍尔无可奈何,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生物学的等级和准入机制严重阻碍了研究人员追求真正的研究,资金不应该成为科学家的限制因素,不能让官僚主义阻碍人们在这一领域取得新进展。霍尔还犀利地吐槽,那些所谓的科学明星其实大都名不副实,他们只是表面风光,而很多真正的贡献是那些背负巨大压力却仍进行研究的默默无闻的人创造的。

后来霍尔去缅因大学任教,住在一片荒野上,成了一个真正的隐士,可他并不在意。虽然那时已经60岁高龄,但他却还是每天骑着哈雷摩托车去上班,老爷子是这样说的:每当自己驾驶摩托风驰电掣时,都感觉那些实验室的烦恼也随之烟消云散了。


图4:缅因大学校园内景(图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人类对于生物钟的理解虽还不太深刻,但已经揭开了神秘一角。未来,还有更多问题等待我们去破解。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