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世界读书日 | 推荐10本经典中国古代哲学著作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世界读书日 | 推荐10本经典中国古代哲学著作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424/09/84303752_1121294009.shtml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中国古代哲学以其独特的智慧和深邃的思想,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璀璨的明珠。从先秦诸子百家到宋明理学,中国哲学家们对宇宙、人生、社会的思考,凝结成一部部经典著作,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本文精选十部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带你领略古人的思想魅力,感受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

诸经之首 ——《易经》

《易经》相传为周文王姬昌所作,后经周公和孔子等人推论解读,才形成流传至今的《周易》一书。

《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但连山、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生活、律法、文学、医学、艺术、教育、数学、科学等诸多领域,是各家共同的经典。其主要内容可以从卜筮预测、哲学思想、养生保健、文化传承、领导管理、历史文献、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


《易经》

《易经》最早是作为卜筮之书来使用的,通过解释卦象和爻辞,人们认为可以预测未来,指导行为和决策。同时,易经也是一部哲学著作,提供了关于宇宙、人生、道德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其中蕴含的“阴阳”观念,强调宇宙万物都是由相对而统一的两个方面构成,成为后世哲学和自然观察的基础。

道家思想的开山之作 ——《道德经》

《道德经》为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著。相传老子骑牛西出函谷关时,守关的官员尹喜见紫气东来,意识到有高人经过,便热情款待老子,并虚心向他求道。老子在函谷关住了几日,临行前为尹喜留下了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即《道德经》。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道家哲学思想的开山之作,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为道法自然,倡导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道德经》

作为道家哲学的基石,《道德经》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政治方面,西汉早期的黄老之学、唐太宗时期的贞观盛世等都受到了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响;在文化方面,道家思想渗透到诗歌、散文、书画等艺术形式中,形成了多个独具特色的流派、诞生了无数意境深远的作品;同时,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其教义和仪式深受《道德经》影响。

儒家思想的开山之作 ——《论语》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开山之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这部著作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全书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首创 “语录体” ,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其中,孔子的思想主张是《论语》的核心内容,他倡导仁、义、礼、智,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培养。在个人修养方面,孔子提倡“圣”的理念,认为每个人都能通过努力成为圣人,也就是能够通达人天之际的人;在教育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认为教育不应受到社会地位、财富等因素的限制,并且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论语》

《论语》通过其独特的思想和观念,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强调君子的品德修养和道德标准,提出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倡导仁政思想,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和君臣关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德关系;它不仅为古代君主提供了治理国家的理论支撑,也为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诸子散文中皇冠上的明珠 ——《庄子》

《庄子》又名《南华经》,由战国中后期的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约成书于先秦时期,是先秦古籍之一,与《老子》、《周易》并称为“三玄”,在中国古代哲学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庄子》一书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庄子的思想主张包括哲学思想、处世哲学、政治思想和文学思想等。他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追求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同时,他提倡旷达处世,认为人应顺应自然,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在政治思想上,庄子与儒墨两家有所不同,他反对推崇圣贤。在文学思想上,他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其代表作包括《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这些篇章充分展示了庄子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鲁迅曾评价《庄子》的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墨家思想开山之作 ——《墨子》

《墨子》是一部由墨子自著及其弟子记述墨子言论的哲学著作,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涵盖了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等诸多方面,其书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包括《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涉及逻辑学、光学等领域的知识。


《墨子》

墨子的主要思想包括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这些思想构成了墨家学说的核心。墨子反对战争,追求和平,提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他的“兼爱”、“非攻”、“节用”等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墨子在科学技术领域也有卓越的贡献,如发明了麻衣、连弩、井斗等,对中国古代的工程技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法家思想开山之作 ——《韩非子》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体现了韩非子作为法家代表的深刻思想和政治主张,其中包括了法治、重刑、重罚、反对特权等观点,主张通过法律来治理国家,以达到社会的稳定与秩序。

《韩非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认为人性是自私的,因此需要通过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法家实践理论,主张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并强调君主应根据臣民的言论与实绩是否相符来决定功过赏罚。此外,《韩非子》中还有许多具体的政治主张和治理策略,其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必须建立在一个严格、公正、有效的法律制度之上,这个法律制度应该是注重惩罚的,以便人们不会违反法律和规章制度。他强调法律的力量,认为没有强有力的法律机制,治理国家、惩罚罪恶、保障民众权益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时,他也关注法治与人性之间的关系,认为法治可以抑制人性的恶,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韩非子》

《韩非子》的语言风格独特,文字峭刻,逻辑严密,善用寓言来阐述其思想主张。这些寓言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富有艺术感染力,使得《韩非子》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魅力。

两汉经学代表作 ——《天人三策》

《天人三策》是两汉经学的代表作,为西汉时期董仲舒所作,载于《汉书·董仲舒传》。汉武帝元光元年,董仲舒以贤良对策的方式,系统地阐述了其儒家政治理想,由于这三次对策的基本内容都是探讨天人关系,因此被称为《天人三策》。

《天人三策》主要阐述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与君权神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主要观点,将国家的兴衰成败与天象、自然灾害等现象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当国家有失道之败时,天会先出灾害以警示,若仍不知自省,天会再出怪异以警示。同时,认为君主是天的代表,其权力来自天意。


《天人三策》

其思想强调了君主统治的神圣性和权威性,为君主的统治提供了神学的合法性,同时,也通过这种合法性对君主的行为进行约束。此外,董仲舒主张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正统思想,排斥其他学派。这一主张结束了春秋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为儒学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提供了条件。

魏晋玄学代表作 ——《老子指略》

《老子指略》是魏晋玄学的重要代表作,为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王弼所著。王弼在注解《老子》的同时,创作了《老子指略》以概述其主要思想。

《老子指略》对“贵无”与“崇本息末”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强调了“无”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取消了一切规定性的某种空无,才可以是绝对,才可以作为万物得以同一的本体。此外,该书也体现了援道入儒、儒道融通的思想,试图通过对“三玄”的注疏,来阐发自己的玄理思想。在解读《老子》时,该书更强调从自然的角度理解道的本质,以及如何通过回归本真、舍弃末节来达成个人和社会的和谐。此外,王弼还通过《老子指略》对老子和儒家的圣人进行了比较,认为老子虽然强调“无”,但仍有其局限性,而圣人则能更深入地理解和践“无”的理念。


《老子指略》

《老子指略》体现了王弼独特的哲学思想,书中阐述了“贵无”与“崇本息末”的思想,强调“无”的重要性,并将“本”定义为无形无名的万物本体和因任自然、无为而治的统治方法,“末”则是指有形有名的具体事物和伦常名教等人为设立的统治措施。这种思想体系既是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王弼个人哲学思考的结晶,在理解道家和儒家思想的融合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佛教禅宗的重要经典 ——《坛经》

《坛经》一书主要记录了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讲堂传法授戒的言行,被誉为是中国人的佛学著作中唯一被称为“经”的作品,在中国思想史尤其是佛教思想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坛经》

《坛经》不仅包含了惠能大师的教义和故事,还揭示了他的思想深度和广度。该书对禅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将禅法从心性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强调了实现生命自觉、理想人格和精神自由的重要性。此外,《坛经》倡导众生在当下现实生活中顿悟解脱的思想,这一思想改变了传统佛教“出世解脱”的观念,使得佛教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国古代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作为禅宗的主要经典之一,《坛经》在佛教历史、古代文化和社会等方面上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佛教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塑造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性格发挥了重要作用。

明代心学扛鼎之作 ——《传习录》

《传习录》是由明代心学发展的集大成者王阳明所著,王明阳被称为“中国历史上两个半圣人”之一,《传习录》主要收录了王阳明平时讲学和解答弟子的语录,以及一些论学书信等。

《传习录》是王阳明心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书中重点阐述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心学主张,并提出著名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理论。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人心真诚恻怛地求生、求爱,那生、爱便是天理,一切助长生、爱者都是善,一切摧生、爱者都是恶。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要闻到那难闻的气味时,厌恶之心就已经有了,并不是闻到后又另外立一个心去厌恶。良知与日常事物之间的关系如同规矩尺度与方圆长短,良知诚致,则不可欺以节目时变。


《传习录》

从哲学思想的角度看,《传习录》打破了程朱理学的理论框架,重新建立了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为基本范畴的心学思想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改造和革新了宋明理学,还强调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反对迷信权威、依傍书本,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其中,“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更是对后来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以及后世的社会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是笔者整理推荐的10本经典中国古代哲学著作,您还知道哪些经典的中国古代哲学著作呢?欢迎在评论区推荐交流!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