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念群:重提政治史的重要性与中国的“大一统”
杨念群:重提政治史的重要性与中国的“大一统”
“大一统”观念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思想,它不仅影响了历代王朝的政治实践,更在清代得到了独特的诠释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杨念群在其著作《“天命”如何转移:清朝“大一统”观的形成与实践》中,通过对“大一统”观念的历史演变进行深入探讨,揭示了清代统治者如何通过整合汉宋思想资源,构建了一套独特的政治意识形态体系。
“大一统”观念的历史演变
“大一统”观念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复杂而曲折的演变过程。从先秦时期的“元”和“始”概念,到汉代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理论,再到宋代儒家对“大一统”观念的重新诠释,这一观念始终与政权的正当性紧密相连。
汉代董仲舒通过恢复原始儒家的神人大巫角色,将孔子塑造为素王,使儒家思想重新获得了政治色彩。然而,到了宋代,随着北宋疆域的缩小,儒家开始强调“攘夷”而非“大一统”,通过种族区隔来建立文化优势。这种转变在南宋时期进一步加剧,道统的建立成为对抗北方政权的重要手段。
清代“大一统”观的创新
清代统治者面对着与前代截然不同的政治环境。一方面,清朝实际统治的疆域远超以往朝代;另一方面,清朝以满人贵族身份入主中原,面临着如何建立政权正当性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清朝统治者创造性地将“大一统”观念与包容多民族共处的理念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大一统”思想逻辑。
清朝统治者通过收编宋明儒家的道统,将其整合进“大一统”的框架之内,克服了道统背后的“夷夏之辨”所带来的身份认同压力。这种做法并非出于士人的自觉选择,而是清代皇帝有意规划的结果。例如,康熙时代尊崇朱子学,到了雍正帝时期则开始反思宋明士人排斥夷狄所造成的后果,乾隆帝更是直接质疑朱熹的言论,推动思想界鼓吹反向超越宋代,回到汉代。
科举制度与“大一统”实践
科举制度在清代“大一统”观念的实践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科举制不仅是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更是一个上下循环的权力分配体制。通过科举,上层与基层社会得以打通,使得民众的利益有机会得到相对合理的分配。同时,科举制还促进了官僚阶层的教养问题,形成了一套自洽的逻辑体系。官僚阶层通过道德训练形成的自我控制技术,能够转化为基层治理的方式,降低了王朝的治理成本。
对西方社会科学的反思
杨念群教授在书中还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如何在吸收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同时,重新激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概念。他认为,诸如“大一统”“正统”“文质之辨”“夷夏之辨”等概念,不应被视为陈旧的词汇,而应通过重新解释,让它们焕发出生机。这种激活并非固步自封,而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理解这些概念的历史语境和行动逻辑。
结语
《“天命”如何转移:清朝“大一统”观的形成与实践》一书,不仅是对清代历史的深入研究,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重新诠释。通过这本书,读者不仅可以获得对清代历史的深刻理解,更能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大一统”观念的丰富内涵及其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