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曼:一位伟大的德国作家
托马斯·曼:一位伟大的德国作家
托马斯·曼(Thomas Mann,1875-1955年)是20世纪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和人道主义者,192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代表作《布登勃洛克一家》被誉为“德国版的《红楼梦》”,而《魔山》则是一部揭示资本主义文明没落的杰作。
托马斯·曼 - 简介
托马斯·曼(Thomas Mann,1875-1955年)德国小说家和散文家,20世纪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和人道主义者,1929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作品通过对垄断资本主义逐渐衰落的历史描写,详尽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旧的刻意盘剥和新的掠夺兼并方式的激烈竞争和历史成败,成为德国19世纪后半期社会发展的艺术缩影。但因作者受叔本华、尼采哲学思想影响,小说对帝国主义势力持无能为力的消极态度,对自由资产阶级抱无可奈何的哀惋情绪。
托马斯·曼 - 人生简历
托马斯·曼于1875年6月6日出生于德国北部港市吕贝克。1891年,他进入火灾保险公司任职。1892年,他的母亲迁往慕尼黑,而他则留在吕贝克完成大学预科学校的学业。尽管他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但他在中学时期就已转向文学创作。
1893年,托马斯·曼离开吕贝克前往慕尼黑。1895年,他放弃了在火灾保险公司的工作。1894-1896年间,他参加了慕尼黑技术大学的历史、艺术和文学课程。1896年,年满21岁的托马斯·曼从父亲所遗留下来的财产中获得每月160到180马克的零花钱,这使他能够成为一名自由作家。
1897年,托马斯·曼开始创作他第一部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年,这本小说发表并立即获得巨大成功,奠定了他在德国的文学地位。1905年,他与卡蒂娅·普林斯·海姆结婚,育有六名子女。
1929年,托马斯·曼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33年,他因纳粹势力的威胁而开始流亡生活,先后在瑞士和美国居住。1952年,他返回瑞士定居。1955年8月12日,托马斯·曼因动脉硬化症在苏黎世的医院逝世,享年80岁。
托马斯·曼 - 工作生涯
1894年,托马斯·曼发表了短篇小说《堕落》,这篇作品发表于《社会》杂志并获得好评。1901年,他的第一部小说《布登勃洛克家族——一个家族的衰落》出版,小说一经发行就在读者和文学评论界引起了积极的反响和共鸣。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发表了不少闻名遐迩的中篇小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他的思想曾一度陷入危机,对这场战争的性质认识不清,持民族主义立场,要保卫所谓“德意志精神文化”,战后表示维护魏玛共和国。1924年,他的长篇小说《魔山》发表,这部以疗养院为中心的小说,通过描写欧洲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人物,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没落。
30年代初,托马斯·曼预感到法西斯的威胁,发表了中篇佳作《马里奥与魔术师》(1930),对法西斯在意大利制造的恐怖气氛做了生动的描述。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他撰文谴责法西斯对德国文化的歪曲和破坏,被迫流亡国外,于1938年移居美国,1941年举家迁往Pacific Palisades(在洛杉矶/加利福尼亚附近)。加入美国国籍一事一拖再拖,直到1944年,托马斯·曼才取得了美国国籍。
流亡期间,他积极参加反法西斯斗争,并坚持创作,发表了长篇巨著《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的前三部以及《绿蒂在魏玛》(1939)等。1947年,波恩大学重新向他颁发博士学位证书。同年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问世。1951年代发表长篇小说《被挑选者》,反映他对战败的德国应采取宽容政策的主张。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大骗子菲利克斯·克鲁尔的自由——回忆录第一部分》(1954)再次探讨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家的命运问题。
托马斯·曼坚持写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还写了大量的评论文章和书信,在他漫长的文学生涯中总共写了二万多封信。托马斯·曼在50多年的创作中,始终怀着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心,持守着进步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创作上,他把继承欧洲古典作家的优良传统和探索新的艺术手清,表现时代精神融为一休。
托马斯·曼 -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不登布鲁克家族——一个家族的衰败》、《国王的神圣》、《魔山》、《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亚克伯的故事》、《年轻的约瑟夫》、《约瑟夫在埃及》、《赡养者约瑟夫》、《绿蒂在魏玛》、《浮士德博士》、《被挑选者》、《骗子菲利克斯?克鲁尔的自白》
中短篇小说:《展望》、《堕落》、《对幸福的愿望》、《失望》、《死》、《小人物弗利德曼先生》、《小丑》、《图比亚斯?敏得尼克》、《小衣柜》、《复仇》、《小路易斯》、《通往坟墓之路》、《神的光辉》、《托尼奥?克律格》、《特里斯坦》、《饥饿者们》、《神童》、《幸运》、《在先知那里》、《艰难的时刻》、《一则轶事》、《铁路事故》、《Jappe和DoEscobar是如何打架的》、《威尼斯之死》、《主人与狗》、《儿童的歌唱》、《W?lsungen的血》、《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无秩序和早先的痛苦》、《马里奥和魔术师》、《被换错了的脑袋——一则印度传奇》、《法律》、《被骗的女人》
杂文:《一个不关心政治者的观察》、《自由的问题》、《试分析席勒》、《关于歌德》
戏剧:《佛罗伦萨》
托马斯·曼 - 获奖作品
《布登勃洛克家族》一书基本上是托马斯?曼本人的写照,他创作这部关于资产阶级家庭衰亡的“史诗”,是有其深厚的生活基础的。托马斯曼的祖辈都是殷实的商贾,他父亲是粮食公司的最后一代股东,兼职参议。小说400多个人物中许多人物是以他的亲友为原型,他更仔细研究早期家族的书信、票号,宴会的奢华热烈情景,甚至是窗帘的材料都极尽考究,一切都尽量呈现出时代的背景,因此此书被誉为“德国版的《红楼梦》”。他还将吕贝克故居的许多具体情景写进小说里去。小说发表后,这所故居便被人们称作“布登勃洛克之家”了。
托马斯?曼当时并没有认识到这个家族的没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没有用许多篇幅去描写商界的斗争,但是,他能透过家庭生活的描写,揭露出这个社会的没落与腐朽。作者通过托马斯?布登勃洛克的内心活动,表现了这个家庭的衰落。这些心理描写是布登勃洛克一家经济地位衰落在精神上的反映。一个社会集团,由于其经济利益不能适应新的生产方式而趋于衰亡,它所代表的整个社会心理,包括它的理想、道德观念及其特有的情绪,也必然染上没落的色彩。托马斯?布登勃洛克起初还只是一面犹豫动摇,一面故作镇静,支撑着残局;可是等到平日潜伏着的各种矛盾总爆发的时候,这个信奉“商业道德”、维护家族荣誉的最后的台柱便面临精神崩溃的危机,对江河日下的局面一筹莫展。可以说,这根“台柱”的精神世界的瓦解过程,加深了作品主题的思想性。
由于鸿篇巨制,此书曾被菲舍尔出版社要求减半,但遭到作者拒绝。1920年该书销量即超过10万,1929年,销售量已超过百万册,是德国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小说。但这本书也有不少缺点,一些章节明显呆板,人物性格的描写亦嫌累赘,甚至一些吕贝克人对《布登勃洛克一家》中的人物塑造遭到扭曲提出激烈的批判。1929年托马斯?曼以此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奖评委会曾赞誉此书为“德国首部格调高雅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托马斯·曼 - 主要成就
托马斯?曼作品的影响难以简短概括。他的生活和作品生前就很受争议,生后也是如此。有人批评他的作品缺乏天赋和想象。这一点跟他的工作方式有关。他的作品不是创作力突然迸发的成果,而是长年累月以顽强毅力一点一滴积累的结果。作品中描述的人、景、事大都有现实依据,故事情节很少是凭空创作的。这些情节在一个新情节中的融合,广泛联想和语言上的精确描写使得托马斯?曼的作品成为一种阅读享受。有人轻蔑地称他的作品是“教育性的资产阶级的产品”。他文学上的成就,典型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以及他的辩才为他树敌不少。他跟有些同事的关系十分紧张。罗伯特?穆西尔(Robert Musil),其实很受托马斯?曼推崇,和Kurt Tucholsky嘲讽他是一个“大作家”。贝尔托?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称他为一个“忠于政府的资产阶级的拿定薪的作家”。艾弗烈?德布林(Alfred D?blin)称他把“烫衣缝上升到了艺术原则”。他特别跟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和Jakob Wassermann保持友好关系。由于他大多数文学创作的原型是他亲戚圈、名人圈里的人,使他也得罪了不少人。
早于1920年代,托马斯?曼就公开反对极端右翼势力。1933年,纳粹夺权后,他跟纳粹的关系一开始并不明确。虽然他的房子和其他财产被没收了,当局甚至对他下了逮捕令,但不少人认为,当局还是希望这位世界知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回国的。1934年他的小说《年轻的约瑟夫》仍然允许由柏林S.Fischer出版社出版。托马斯?曼在公开反对当局之前也犹豫了很久。1936年2月,他以一份在新苏黎世报发表的对Eduard Korrodi的公开信,同时在他女儿Erika推动下,与德国当局决裂。接着,他被剥夺了国籍,他的在慕尼黑的财产也被拍卖。
托马斯·曼 - 人生花絮
婚姻状况
1904年托马斯?曼认识了卡蒂娅普林斯?海姆并向她求婚。这件事令人十分吃惊。在此之前并没有跟女性有过亲密往来,关于自己的性倾向问题,托马斯?曼虽然从来没有明说,不过也没有隐藏。是他自己决定要过一种当时普遍认可的资产阶级的生活。对“少年”和同性关系的倾慕流露在作者的笔记和众多文学作品中,如《布登勃洛克家族》(Hanno/KaiGrafM?lln),《TonioKr?ger》(TonioKr?ger/HansHansen)和《威尼斯之死》(GustavvonAschenbach/Tadzio)。在让托马斯?曼求婚了好长一段时间后,终于与他于1905年2月11日结了婚。结婚后,小两口日子过得很和谐。但是随着时间的过去,托马斯却逐渐忧郁起来。因为盖尔达一直没怀孕,公司无继承人,他本人以汉诺全家当然都着急。幸好,过了几年,盖尔达终于生下了6个孩子:女儿Erika(1905年),儿子Klaus(1906年),儿子Golo(1909年),女儿Monika(1910年),女儿Elisabeth(1918年),儿子Michael(1919年)。1912年医生怀疑卡蒂娅普林斯?海姆患了肺结核,必须在结合病疗养院Davos(瑞士)长呆一段时间。托马斯?曼在疗养院看望了妻子。疗养院的气氛,卡提亚对医院病人的描述和作者自己在医院的印象赋予作者以灵感,使他创作了《魔山》(1913年—1924年,1915年曾中断)。
逝世50周年
德国总统科勒主持仪式,隆重纪念《魔山》的作者、伟大的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去世50周年。据报道,纪念仪式在托马斯?曼的家乡吕贝克市圣玛丽教堂举行,约有800位来宾出席。科勒在致辞中说:“在托马斯?曼的作品中,可以了解德国文化的众多精义,亦可看到,无论今日,还是过去,通向邪恶与毁灭的道路总是敞开着的。”托马斯?曼生于1875年6月6日,1955年8月12日去世,192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除《魔山》外,还有《魂断威尼斯》和《托尼奥·克勒格尔》。
诞辰100周年
在作家诞辰100周年之际,学者探讨了为何托马斯?曼没有弟子的问题。文学家Peter Pütz撰文《托马斯·曼对于当代德国文学的影响》一针见血地指出:托马斯?曼的影响“不在于传习而是对立”。由于无人可以跟他平起平坐,所以只能是反对他。文学评论家Marcel Reich-Ranicki总结说:“不少作家称,没人对他们来说要比《魔山》的作者更无关紧要了——但他们又愤怒又大概也很妒嫉,是用着颤抖的声音这样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