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无论如何,鲍勃·迪伦是我们的精神指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无论如何,鲍勃·迪伦是我们的精神指南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223A05JXM00

2016年,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时哗然。诺奖颁奖词这样写道:在美国歌曲传统形式之上开创了以诗歌传情达意的新表现手法。这一奖项的颁布,有大量的读者并不买账,质疑声音不断。甚至被媒体评价为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结果。

今天,小艺给大家带来戴潍娜《学坏》当中对鲍勃·迪伦的论述。让我们从中看见一个反叛,但让人着迷的鲍勃·迪伦。

历史总是说谎:

鲍勃·迪伦学坏指南(节选)
文/戴潍娜


历史总是说谎,就跟鲍勃·迪伦一样
不同于精神霸凌,或情感自虐式的黑暗现代诗,也绝非什么非凡的奥林匹克脑力游戏,鲍勃·迪伦的艺术,更像是一种幻觉扩音器。变化多端的个性在表演中即兴释放。只要抱上吉他,他就是舞台上的国王;如同那些真正伟大的诗人,一拿起笔,便纸上为王。

了不起的是,迪伦在两个如此遥远的国度里都有自己的疆域。

他可以感染那些最高级最有智识的头脑,也可以触动莽莽大地上无数未曾苏醒的心灵。他与同时代的众多精英交往,也决不拒绝庸人涌入;毫不费力潜入他人灵魂的同时,他更是热烈欢迎众多角色侵入自己;他夜读拜伦、雪莱、朗费罗、爱伦·坡,也竭力模仿音乐英雄埃尔维斯,一句句抠过“街头之王”范·容克的唱腔。有段时间他为了学习黑人音乐,整个人陷入黑人文化里,吃传统黑人食物,交黑人女友。模仿果真是极致恭维。正是他开放且不定型的人格,帮助他一遍遍修改自我,顺利汇入他所钟爱的艺术传统。最为巅峰的致敬,出现在他与伍迪·格斯里的“交往”中。这位旧吉他上写着“这玩意儿能干掉法西斯”的民谣教父,是迪伦心目中最后一个英雄,他甚至安排了偶像伍迪冥冥之中传位于他,将未竟的大业托付给自己……尽管这两个人现实中从未见面;尽管自五十年代初伍迪就囚困于“亨廷顿舞蹈症”,失去神经感知,日渐被蚕食为一具活死人。

无论如何,一切在虚空中真实发生了。迪伦汇入传统河流的愿望是如此真切,他极其擅长将传奇性赋予寻常经历,连头发也成为传奇的一部分。读过他的自传性文字的都会记得,他第一次理发后就罹患重病,决计从此不让别人碰他的鬈发。成名后也拒不去发廊,只肯让女友代剪。但如果看过他一九五九年希宾高中年鉴照片就知道,理发对他的确是一场灾难。照片上,他梳着当时流行的一丝不苟的绅士头,偶像形象大打折扣。

传奇,是他的追求,是他的信仰,亦是他的本质。

在艾伦·金斯堡的影响下,迪伦一度对易经和佛教痴迷,加上第一任妻子萨拉醉心于东方哲学,他也多少有些神神叨叨。六十年代的美国,神秘主义大行其道,通灵人现身如雨后春笋,越来越多人笃信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贯通,而迪伦恰恰“脱胎自那些有史以来最狂热、最混乱不清、最吵闹的传说”。众多自造的神话,只因在他内心世界真实存在,从而获得了合法性。一直以来,迪伦都沉浸于制造宿命般的浪漫气氛——“他按照理想的样子回忆过去”。

我相信,当他谈论这些幻觉时,并不认为自己在撒谎:“民谣音乐,如果不是别的,把你变成一个相信者。”

他的信念感如此之强,可以将演唱转化为祷告,坚信自我想象绝不是虚假的希望。“我走了很长的路到这里,从最底层的地方开始。在命运显形的时刻,我觉得它正看着我,而不是别人。”

他如此深陷于自己的谎言和神话中不能自已。

一九四一年出生在美国的鲍勃·迪伦,童年生活在明尼苏达矿石城希宾市。那是一座毗邻加拿大边界的寒冷城市,雪松林中常有熊出没。持续八个月的沉闷冬季,“除了从窗户向外张望无事可做,你甚至会萌生出一些令人惊讶的幻觉体验”。城北巨大无比的矿坑,犹如人工开砸的大峡谷赫尔-如斯特-马赫宁矿坑被称为“北方人工开凿的大峡谷”,空气中弥漫着各种古怪金属射线,当地人声称“人们经过希宾都必须洗洗耳朵里的矿尘”。成年后的迪伦,反复篡改有关希宾的记忆。然而,有一些微小顽固的矿尘会幽灵般永远粘在身上,连同呼吸过的带金属感的空气,混合成一种一生携带的迷醉、致幻的气息。十九岁的迪伦,口袋里揣上十个钢镚儿,离开希宾去往纽约。

纽约,又是另一种幻觉。乖张放浪的格林威治村,不能给任何人保证,却须臾不停勾引着对改变抱有幻想的意志坚强者纷至沓来。迪伦到达时正值严冬,“在这个冰冷黑暗的大都市里我不认识一个人,但这些都会改变——而且很快”。奥德赛还乡般,迪伦踏上自己的光荣之路。他抹去了希宾历史,称自己跑过嘉年华,开过挖掘机,时常改名换姓寻找一个响亮的艺名,有时也会告诉新认识的朋友自己来自新墨西哥,以激发他们的好奇。自从资本挖走了他辛苦组建起来的乐队,少年迪伦就明白,在这个政治取代了道德的世界,普通人怎么玩也玩不赢庄家,没有公平没有机会,除非——除非跳出规则。

一切只是游戏。

他享用镁光灯,也戏弄镁光灯。无论达成事业、获得名气、玩转媒体,抑或私生活中毫无必要的“戏剧”,迪伦都将游戏精神贯彻到底。他的一位女朋友对此评价道:“有些孩子气,有些愚蠢,但很美丽。”

有人诟病,他是个撒谎家,一个撒谎成性的捣蛋鬼。似乎,迪伦总在调戏我们,调戏世界,而我们又过于认真地恋着那个真实的他。我常想,为什么,为什么不去期待一个虚假却更精彩的他呢?

可不就是那胡闹的夜晚,而你试着安静下来
……
在那空地上,女人们晃动钥匙链玩“捉瞎子”
姑娘们彻夜耳语着D线列车上的越轨事迹
我们听见了守夜人按动手电筒
他问自己,究竟我疯了,还是他们在发疯
露易丝,她还好,她就在旁边
她脆得像片镜子
照得一切玲珑可见
约翰娜不在此地
电光之魂窜进她颧骨里鬼嚎
约翰娜的幻象今已取代我
——《约翰娜的幻象》
那些虚构的身份只不过是他的替身。在凶险时代,只有艺术能充当我们的替身。生活当中的种种选择,都将在故事里变成美学选择。到那时,人生便是一场完美的叙述与虚构。

历史总是说谎,就跟鲍勃·迪伦一样。

为了捉住那些幻身,抑或偷师,我甚至查找了几本从未得到本人肯定的传记——研究者试图祛除迪伦身上的魅影,将他扯下神坛。我抱着成功学的心态偷看完,不出所料,一无所获。最终只能茫然发现:天才最重要的天赋,就是他的幸运(鲍勃·迪伦曾经的乐队合作者乔治·哈里森不喊他Bobby,而是喊他Lucky。)一个人可以做的全部努力,就是握住自己的命运,跟它来个击掌,祝好运!


民谣,是一种抗议
犹如莱斯利·费德勒所言,“美国这块土地本身,就是一剂迷药,它引发各种胡言乱语、疯癫、理想主义,还有那种唯我独尊的脾性”。鲍勃·迪伦书写美国的原罪,一些歌曲让人觉得他在描写一个狂热的地狱,他却经常把它们唱成“黑色幽默的赞美诗”。他身上还有一些迷人的小细节,比方戴维·道尔顿留意到,他讲话和唱歌一样,紧靠着音节,压着韵脚。他以一种惊人的、攻击性的方式迷倒你,击中你头脑里早埋伏好的疯狂与敌意,而你早就准备好打破过去的自己。

很多年里,我全部的愿望是做一个崭新的人,时刻准备着开启另一番理想人生。有阵子,随着微信阅读习惯养成,天生适合竖屏的分行体诗歌有复苏假象。阳光满地撒金,漫山遍野诗人开尽。各地诗歌节多到诗人不够用。一周七天,京城诗人们恨不能有八天在外地采风。每一个城市有它自己的啤酒,每一个城市有它自己的诗歌。天下诗人是一家,四川皆兄妹,广东如亲戚。我们真的像张枣写的那样,“随便去个地方,去偷一个惊叹号”。我尝试着,在短途旅行中,增加新的性格色彩,丢掉一些厌倦了的陈旧自我。面对全然陌生的环境和陌生人,换上一副即兴面孔,兴致盎然地活着。至今,我仍觉得这是我从迪伦身上学到的最棒的东西。创造,是这个世界上最酷的事情。人有权时刻创造自己!迪伦完美处理了“诗”和“人”之间永恒纠结的关系。我们只在一些时候是诗人,另一些时候是男人、女人、情人、工人、聪明人、糊涂人、好人、坏人……如果一个人时时刻刻都是诗人,是挺可怕的。那种生命强度,不是人可以一直承受的。太多的现代诗人把人生赔了进去,海子赔上了性命,顾城赔上了人之为人的一切。“诗歌是一场需要你把一切都押上去的游戏。”

百变的迪伦,似乎破解了诗人的厄运,无意中也指引了中毒不浅的文艺女青年。对别人诚实,对自己可千万别吝啬甜美的谎言。何不将诗歌修辞化入人生修辞,在游戏中多购置几副马甲,马甲即铠甲?假装,有时真的能成真。听着迪伦《年轻在心》,哪怕年过三张,我真的相信人生刚刚起航,没错儿,这才是值得拥有的“现实”!我不想被生活恐吓。回头来看,迪伦之所以能在众多身份中游刃有余,一切源于他的“现实感”与众不同。

我住在另一世界,那里生活和死亡皆被铭记
那里,地球与恋人的珍珠同被串起。我眼里全是暗黑的眼睛
——《黑瞳》
据说这首歌灵感来源于一位应召女郎。当时迪伦住在纽约的广场饭店,当他走出电梯门时,迎面走来一位年轻女子,她眼圈漆黑,化着浓浓的烟熏妆,貌似刚遭殴打,面带惶恐之色。当晚,迪伦怀着黯淡心情在酒店写下了这首黑色电影般的歌曲。人生,又何尝不是一部黑色电影?踩中时代节拍的迪伦,长期居住在由寓言、圣经故事、街头冲突、西部枪战、民间轶闻等组成的“新闻世界”,对今时今刻保持着疏离。包括他跟深爱的女友琼·贝兹分道扬镳,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憎恶她和现实政治走得太近……早期,他在舞台上爱扮滑稽小子,那大概是他最真实的反叛者原型。

在严肃与滑稽间任性切换,他打破了宏伟的公式;他的吟唱,也葆有原初民谣特质——绝不是今日羊毛卷木吉他的小清新,而是充斥着古怪、黑暗、诅咒、死亡故事的美国民俗大杂烩,其中不乏哥特式传奇。“我唱的民谣绝不轻松,它们并不友好或者成熟甜美。”

那时候的民谣,是一种抗议。

当他带着几分无知,驼色夹克,苍白脸庞,颇为羞涩地坐在碳素色幕布里,很多人竖起耳朵只为捕捉他诗化的歌词。人们为之倾倒的,不是他锈迹斑斑的嗓音,而是他吐露的时代之音。

他们贩卖
绞刑的明信片
他们把护照涂成棕色
水手塞满美容店
城中驻进马戏团
……
此刻,奥菲莉亚,她在窗下
想到她,我实在害怕
就在二十二岁生日
她已成老处女
对于她,死亡相当浪漫
她穿着铁铸的胸衣
她的行当即她的宗教
她的罪恶即她的枯燥
即便她双目紧盯
诺亚的巨大彩虹
她也耗费生命,窥视
荒凉行
——《荒凉行》
美国精神向来是一种拼贴艺术。迪伦用一种诗人模棱N可的方式,跨越界限,随手拼贴着各种历史意象——奥菲莉亚、诺亚、奥古斯丁、约翰·卫斯理·哈丁等等人物在他歌中都是同时代人,好像他要把各色人格、各种历史、各类神话一股脑儿灌入黑胶唱片。鲍勃·迪伦让我们不断想念起那些局外人、边缘人以及被放逐者的命运。

这些象征主义的作品,出其不意地触动着六十年代的疯狂心跳——那是与父辈决裂的激情年代,一切都渴望被打碎,重组,从头洗牌。既然有本事拿黑手党手段摆平“诗”和“人”的矛盾,迪伦也同样擅长处理自己和“时代”的紧张关系。一九六九年,迪伦告诉简·温纳,他在一辆纽约出租车的后座上创作了这首《荒凉行》,但他从未解释标题究竟何意。这个奇异的标题很可能是由“垮掉派”凯鲁亚克《孤独天使》与约翰·斯坦贝克小说《罐头工厂街》合并而来。事实上,迪伦跟“垮掉的一代”走得很近,他崇拜凯的鲁亚克,喜欢邀请朋友们加入他的巡演公路旅行,那是他的“在路上”。“垮掉派”领袖金斯堡就曾欣然受邀,跳上大众露营车,一长票人从旧金山启程,轰轰烈烈地驶向南加利福尼亚的方向。

哦,我乘上了一列邮车,宝贝
却买不来一个陶醉
哦,我彻夜未眠,宝贝
斜倚在窗边
哦,如果我死去
在山巅
如果我未能幸存
你知道我的宝贝会的
——《笑要付出许多,哭要一火车》
列车穿透我的耳膜,啸鸣而过。

正确的或错误的人不断冲进迪伦的生活,进进出出。我为那种动感,又不至于太过动荡的生活着迷。迪伦自己就像一辆唱唱停停的列车,每到新的站台总有新鲜的人涌入,一些旧人不可避免地下车,因而难免有故交对记者说些怪话,抱怨连一张迪伦演唱会的免费门票都搞不到。

大概,连迪伦自己都没有想到,他能中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彩票。二一六年诺贝尔文学奖冒天下之大不韪颁发给了迪伦。消息一出,多方哗然,文学的边界被捅破了。表演,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题,目测诗歌圈将发生大面积吉他团购……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早在一九九六年迪伦就拿到过诺奖门票,写推荐信的正是“嚎叫”诗人艾伦·金斯堡。很难说,金斯堡和迪伦究竟谁是谁的崇拜者,迪伦被金斯堡诗风折服,金斯堡则表示:“害怕自己成为他的奴隶……”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他确实忍不住为迪伦不断付出,坚信这位可能的奴隶主唤醒了诗与歌的天然联系。十年后迪伦再度获提名,二十年后他才获奖。还属瑞典学院那帮老学究最会玩,借一波争议,令诺奖回春。迪伦也完美践行了他神圣的游戏精神:缺席颁奖典礼,请好友帕蒂·史密斯代为领奖。一顿操作既迎合了粉丝想象,更是给他欣赏的知己一个全世界的注目礼。

大声喊出“耶稣是因别人的罪而死,不是我的”朋克教母帕蒂·史密斯,当然也值得诺奖舞台。

那年从冬天到春天,我手痒翻译了近百首迪伦诗歌,去昆明喂鸟也不忘带上译者笔记。翻译确是件危险工作。从事这桩劳役的人,始终被动,不知不觉中被原作幽灵般的思绪侵犯。墨水落在纸上,雨滴落在身上,你不知道究竟会有多少渗进自己的身体……

无论如何,鲍勃·迪伦是给压抑者的精神指南。

《学坏》
戴潍娜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