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研究:西双版纳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保护恢复策略
中科院研究:西双版纳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保护恢复策略
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大背景下,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最新研究为当地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团队以西双版纳为案例,构建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明确了保护与恢复的优先区域,为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提供了重要参考。
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提出了2030目标与2050愿景,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指明了方向和路径。然而,应对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生境斑块减少与破碎化等突出问题,如何制定精准、有效、公平、共享的保护与恢复优先计划仍是共同面临的难题。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景观生态组博士研究生王杰,以西双版纳为研究案例,构建了区域的生态安全格局,确定了保护与恢复优先区域。研究结果表明:
西双版纳优先保护区的总面积为2467.71km²,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2.88%。其中,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优先保护面积为2283.04km²;生态廊道的优先保护面积为184.67km²。
优先恢复区的总面积为514.67km²,占总面积的2.69%。其中,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优先恢复面积为485.14km²;生态廊道的优先恢复面积为29.53km²。
重要的生态廊道有213条,其中物种廊道约占总数的50%;重要的生态踏脚石面积为214.2km²,其中超过1km²的有44个。
图1 物种源地空间面积占比
鉴于此,为促进西双版纳及其他地方生态行动方案的落地实施,提出以下建议:
开展“三生”协同示范区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与恢复优先行动计划。探索生态、生产、生活的空间融合与协同示范,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与恢复计划。
强化资源本底调查,优化保护地体系空间布局。全面开展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调查与评估,优化保护地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实施分区管控。
加强社区公众参与,促进保护与发展的协同共赢。加强公众参与生态保护行动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确保生态保护与地方社区的协同共赢与可持续发展。
该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期刊上。
本文原文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