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读懂电影艺术的15种好书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读懂电影艺术的15种好书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62563208_228930

电影被称为“第七艺术”,它融合了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想要深入了解电影艺术,阅读相关书籍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本文精选了15本关于电影艺术的好书,涵盖了导演传记、电影理论、电影史等多个方面,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电影艺术的魅力。

诺兰的电影世界

作者:[英]杰奎琳·弗比 [英]斯图尔特·乔伊

本书围绕诺兰在1998年到2014年间的9部知名电影(《追随》《蝙蝠侠:黑暗骑士》《盗梦空间》《致命魔术》《记忆碎片》《星际穿越》等),从故事主题、拍摄手法、叙事结构等角度全方位解读诺兰电影创作的方法和实践。17篇主题文章从影评人、研究者、电影制作人、影院业主、观众的不同视角对诺兰电影进行探究,涉及时间、创伤记忆、性别认知、游戏逻辑等内容,并从技术层面探讨了诺兰电影中的音乐和IMAX摄影的作用。

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世界

作者:[英]汤姆·肖恩

本书以270多张拍摄实景图和精彩剧照还原了昆汀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在设计上充满了“昆汀·塔伦蒂诺”式的视觉冲击力。从导演的处女作短片《我最好朋友的生日》(1987)开始,到《八恶人》(2015),作者肖恩对塔伦蒂诺的每一部电影进行探索,将采访笔记、人物访谈、辛辣影评无缝结合,为读者揭示了潜伏在荧幕后面的故事、创作思路、困难和障碍,深入天才导演本人的电影理念和工作轨迹。

未实现:伯格曼文集

作者:[瑞典]英格玛·伯格曼

九部文本体包含伯格曼创作重要的母题:家庭、性别、艺术、死亡,呈现其精湛的编剧技巧、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巧妙的语言风格,为认识伯格曼的作品打开了另外一扇大门。最早的一部创作于1942年,最晚的一部创作于1974年,贯穿了伯格曼重要的创作时期,展现了其作品的流变过程。

卓别林与希特勒

作者:[日]大野裕之

卓别林与希特勒于同年同月出生,生日仅相差四天。卓别林在纳粹入侵波兰之后开拍《大独裁者》,在希特勒踏进巴黎的第二天完成了最后一幕的演说。他们虽从未谋面,但在媒体宣传和个人形象经营上却陷入了长久的厮杀。最终喜剧大师从一位世间少有的演说家手中,将他的“武器”夺了过来。希特勒荒唐无稽的野心崩溃了,卓别林的幽默却长存世间。

本书作者依据卓别林家族私藏的拍摄花絮资料,以及卓别林本人将近一万页的手稿、工作日志、往来信件等,还有近年才被发现的新史料,为大家揭开影片《大独裁者》的拍摄始末。

光影的秘境

作者:孙慰川

作者考察港台电影的发展足迹及电影文本,缕析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者、不同风格、不同类型影片的特点与流变,更关注其背后的文化与社会变迁。书中既有对名导名作的独辟蹊径的思考,也有对代表性电影公司的评析,更有对“写实主义美学精神”“民族化影音风格”“女性处境”“跨国界电影”“黑色浪漫”等的专题探讨。

杨德昌的电影世界

作者:[法]让-米歇尔·付东

本书首次大量披露杨德昌的诸多工作与生活细节,并提供珍贵的原始档案、手绘手稿和电影笔记。斯科塞斯、阿萨亚斯、侯孝贤、贾樟柯等影人温暖回忆,呈现世界电影殿堂级大师的一生和他的电影世界。

再见杨德昌

作者:王昀燕

杨德昌告诉我们:一部电影可以解释整个世界,一部电影也可以囊括中国社会的全部。

——贾樟柯

即使杨德昌在《恐怖分子》里,透过长镜头冷冷地看着众生相,到了《一一》,他还是给出一幅人间有情的温馨画面。杨德昌以他独特的方式关照这个世界,这是本书所要见证的事实。

——陈儒修(台湾学者、电影研究者)

本书深度专访十六位曾与杨德昌共事的电影人——小野、吴念真、柯一正、余为彦、舒国治、杜笃之、廖庆松、陈博文、张惠恭、鸿鸿、陈以文、王维明、陈骏霖、金燕玲、张震、柯宇纶。他们涵盖了制片、导演、编剧、录音师、剪辑师、摄影师、演员等多重身份。附有“杨式电影”台北场景地图、大量私人珍贵照片、杨导原创手绘手稿及杨德昌作品年表,是不可多得的研究杨德昌电影乃至台湾电影的重要资料。

电影与新心理学

作者:[法]莫里斯·梅洛-庞蒂

梅洛-庞蒂直面电影之思,影响戈达尔等电影大师的电影心理学经典之作!

1945年莫里斯·梅洛-庞蒂在法国高等电影学院的演讲《电影与新心理学》,代表了他有关电影美学的基本思想,即一种在新心理学目光审视下的电影美学。本书完整收录《电影与新心理学》,并补充了 “从摄影到文本”与“文本解析”等相关资料,尽可能地展现出这本经典之作的魅力。

异端的影像

作者:[意]皮耶尔·保罗·帕索里尼

帕索里尼拥有一种受创的温柔;他身上那种迷离而隐秘的力量——就像我心目中的卡夫卡一样。

——费德里科·费里尼

本书是帕索里尼对自己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过程的一次总体回顾,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时任意大利驻美国使馆的文化参赞朱塞佩·卡尔迪洛1969年在纽约对帕索里尼的录音采访;第二部分为著名文化记者奥斯瓦尔德·斯塔克1968年在罗马期间对帕索里尼进行的历时两周的采访,这份不可多得的访谈录从1969年出版以来,成为研究帕索里尼的著作引用最多的文字之一。

我的最后叹息

作者:[西]路易斯·布努埃尔

诗、画、雕刻、建筑、电影……

他的回忆里闪烁着20世纪艺术成果的光芒;

布勒东、贝莱、艾吕雅、阿拉贡、达利……

他在回忆中把超现实主义大师带回当下;

未来主义、抽象派、印象主义、达达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

他的回忆里沉淀着艺术运动的风起云涌;

一场流动的文字盛宴,布努埃尔的回忆里有整个20世纪的流光溢彩。

电影大师布努埃尔亲述回忆录。从童年到老年,从中世纪的回忆到超现实主义运动的讲述,从巴黎梦幻到梦幻好莱坞,从墨西哥的动荡岁月到重返西班牙,时间跨度近百年,穿插影片数十部。回忆录徐徐展开了一幅20世纪的画卷,呈现了独特的超现实主义魔幻世界和塞纳河畔半个世纪的人文风情。

电影表意泛论

作者:[法]克里斯蒂安·麦茨

麦茨从现象学、语言学、叙事学、风格学、符号学等诸多方面论述了“电影表意”这一核心命题。全书共分两卷,第一卷(1968年初版)标志着立足于“电影语言”概念的传统美学与现代语言学思维形态的初次相逢;第二卷(1972年初版)补充了此前的论述,论证了符号学与电影思维成果的密切联系,涉及对第一符号学的自我审视,也预示了向第二符号学的演变。

什么是电影叙事学

作者:[加]安德烈·戈德罗 [法]弗朗索瓦·若斯特

本书论述清晰、深入浅出,是电影叙事理论研究的入门著作,主要阐述了电影与叙事、陈述和叙述、词语和画面、电影叙事的空间、叙事的时间性与电影、视点等六部分的内容。

好莱坞--电影与意识形态

作者:[法] 雷吉斯·迪布瓦

好莱坞电影如何重塑观众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品位?

本书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以一种简洁而幽默的方式针对好莱坞长期以来在电影与意识形态之间施行的默契配合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作者深入而细致地分析了美国电影如何呈现美国的意识形态。本书选取了诸多经典的电影作品,并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揭示了意识形态对好莱坞电影文本的强有力的影响。虽然意识形态问题与电影的品位无关,却关乎政治,作者选择将好莱坞电影与美国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目的并不是要将某些流行影片妖魔化,而是旨在呈现这些流行文化产品的复杂性及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话语。

沉默是金

作者:汤晓丹

日记中反映,汤晓丹从1950年开始,就是带病工作,与很多新中国第一代的著名编剧、制片人、摄影师、作曲家以及其他的电影人合作。拍摄时,为找到合适的外景地,路上不断遇险,碰上泥泞的山路车辆无法行进只能步行,出车祸,路上找不到吃饭的地方,路遇大雨洪水,等等,这些问题在为每一部电影寻找合适外景地的过程中不断地遇到、再遇到……作为导演如何面对协调和解决这些问题,反映了在当时的特殊年代中,老一辈电影的日常生活琐事,家长里短,为生计“斤斤计较”,不多的收入支撑日常生活的艰辛。

中国动画史

作者:孙立军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真实、客观、完整反映中国动画发展历史、产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专著,是政府决策、动漫基地建设、播映体系搭建、动画公司投资运营、院校动画专业设置等不可或缺的史料依据。

全书由孙立军教授组织修订,吸收了近年来动画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希望为中国动画研究提供一个尽量详实的史学框架。

孙立军,曾创作过多部动画作品,导演过动画电影《小兵张嘎》《欢笑满屋》《快乐奔跑》《巴特拉尔传说》《兔侠传奇》《终极大冒险》等。作品多次荣获华表奖、金鸡奖等国内外多项大奖,受到各界的广泛好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