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之土地崇拜---------土地公公
民间信仰之土地崇拜---------土地公公
土地公公,作为我们民间广为流传的地方守护神,常以白发苍苍、和蔼可亲的老者形象示人,深受百姓敬仰。他的形象不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也频繁出现在神话影视作品中,为人们所熟知。那么,关于土地公公的起源,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我国,作为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农耕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农耕民族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中国的原始土地崇拜,源自于对土地自然属性及其滋养万物之能的深深敬仰,人们直接向土地献上敬意,进行礼拜。
《白虎通义》由汉班固等著,其中提及:“地载万物者,释地所以得神之由也。”(没有土地,就没有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资料,所以祭地受到特别的重视)自古以来,人们便对土地怀有深厚的崇拜之情,他们通过祭祀、供奉等方式,将各种物品撒向大地或深埋于土壤之中,以示敬意。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地区在祭祀土地时,会特意堆砌起土堆或选定某处作为礼拜的对象或场所。这些土堆或场所,经过岁月的沉淀,逐渐成为了土地神的象征或神体,进而演变成了“社”的概念。于是,祭祀土地神的活动也逐渐转变为祭祀社主、社神,成为了一种更为规范和庄重的仪式。
《风俗通义》引《孝经援神契》:“社,土地之主,稷,五谷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社流传很广。《礼记·祭法》就记载着各阶层立社之事:“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发展到近代,全国大部分地区以州县建制为单位建有社稷坛,每年立春后五戊日为春社日,立秋后五戊日为秋社日,进行春、秋祭祀活动。
古代以土地为直接祭祀对象的原始土地神崇拜,祭法为“瘗埋",即将祭品埋于地。《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在泰坛上架柴焚烧祭品,这是祭天之礼。在泰折挖坑掩埋祭品,这是祭地之礼。)孔颖达疏:“天神在上,非燔柴不足以达之。地示在下,非瘗埋不足以达之。”另一种祭法为将祭品撒在地上或灌注于地。主要为酒、其他饮料以至牲血、人血等,因为这类东西不必挖穴掩埋也会浸透到地下。
祭祀依一定的时令举行。所谓“春祈秋报”,即为春耕前祈祷土地神保佑,秋收后报答它的恩德。一些原始部族认为,生产时对土地的翻耕、搬动都会触犯地神,因而耕种前要举行仪式祈求地神宽恕。收获以后要举行报答土地神的补偿献祭,或以果品动物,或以歌舞,甚至还用人祭。中国古代“春祈秋报”祭祀社神的活动形成了民间一系列的社日、社事等
清代,社神“俱吁土地”(清翟灏《通俗编·神鬼》奉土地神为乡土保护神,同乡土事。乡村多设土地庙,所供形象多为白须白发、和蔼慈祥的老人。民间传说土地神亲切善良,乐于助人,故对其敬而不畏。旧时乡村死人必至土地庙前“报庙”,祭宗祠、扫墓、破土前先祭土地公公。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传说为土地神诞辰,要供拜演演戏娱神。各地还给土地神配偶,称“土地奶奶”,与土地公公共享香火。
随着时代的演进与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我们中的许多人已逐渐远离了土地,不再依赖其滋养。这种疏离甚至导致了对土地及与之相关职业的轻视,甚至将农民视为低人一等。当我们踏入繁华的城市,住进高耸的楼宇,终年难得一见广袤的田野时,我们是否还会记得祭拜那位滋养万物的土地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