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佐普罗斯《等待戈多》:剧场中的共时之旅
特佐普罗斯《等待戈多》:剧场中的共时之旅
5月1、2日,希腊导演提奥多罗斯·特佐普罗斯的《等待戈多》在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上演。这部由萨缪尔·贝克特创作的经典荒诞剧,在特佐普罗斯的创新演绎下,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等待戈多》首次在中国上演是在1986年,由上海戏剧学院的陈加林老师执导。此后,孟京辉、林兆华、赖声川等导演相继在舞台上呈现了他们对《等待戈多》的个性化解读。而此次希腊导演提奥多罗斯·特佐普罗斯的版本,则展现了一种与中国舞台截然不同的演绎方式。
演出开始前,扮演戈戈(爱斯特拉冈)的演员不慎摔倒受伤,以头部缠着纱布的形象出现在台上,意外情况加深了角色本就具有的悲剧色彩。特佐普罗斯将他对古希腊悲剧的解读方式应用于《等待戈多》,为剧作带来了新的表现形式。
演出在防空警报的背景声中拉开帷幕,两块矩形缓缓上升,形成一个狭长的表演区。在这个宛如鱼缸的逼仄空间内,主角戈戈和狄狄躺在暗黄色的灯光下,嬉笑聊天。背景音乐的哀婉与他们的笑声形成了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悲伤的氛围。
特佐普罗斯在舞台设计上表现出对包豪斯风格的喜爱,即对规整的空间和几何形状造型的运用。他在舞台中心打造了一个由四块矩形拼接而成的十字架表演区。这些板块不仅构成了舞台的视觉焦点,还在演出的过程中通过滑动,调整着表演空间的大小,起到交替揭示和隐藏演员的作用。而剧中至关重要的树则被简化为一个小型的盆栽,放置在表演区前方的舞台上,以极简的手法呈现象征意义。
在长达十五分钟的时间里,两位演员头靠头,复述着原作的台词,将漫长且单调的等待具象化。随后,演区上方的两个相并的矩形逐渐分开,为演员提供了站立的空间。波卓从后缓步走出,而幸运儿则缓缓从下方升起。他在狭窄的矩形空间里不断来回踱步,小声自言自语,机械的行为营造出了一种焦躁的紧张气氛。
幸运儿的表现是特佐普罗斯独特演员训练方法的具体体现。当他按照波卓的指示,从十字架形的表演区走到舞台前端跳舞时,长约一分半的舞蹈表演成就了一段挑战常规的艺术表达。颤抖的身体和缺乏美感的动作让观众难以相信这是一段“舞蹈”,那近乎癫狂的声音和身体动作,使得原本就显得无意义的台词在这一刻显得更加微不足道。表演成功地将痛苦转化为了身体的语言,将不安、焦虑和痛苦传递给了观众。
在第二幕开启前,防空警报和轰炸声的设计不仅增强了剧场的沉浸感,还引入了战争的背景,一排带着血的尖刀缓缓在十字架演区前落下,使得演出的氛围变得更加压抑和紧张。熟悉《等待戈多》的观众都清楚,第二幕基本是对第一幕的重复,如同演出一开始那样,戈戈和狄狄依旧躺在那个鱼缸状的表演空间内。不同的是,这一次他们不再是头对头,而是脚对着脚,时间的循环感和角色之间的孤独与绝望得以展现。
特佐普罗斯的《等待戈多》创造了一种共时性的体验。在常规的剧场演出中,通常是演员演出,观众观看,两者角色分明。然而,在特佐普罗斯的《等待戈多》中,观众不仅仅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被带入到剧中,与演员一同体验情感的起伏和哲学的思考。这种共时性体验的创造,是特佐普罗斯对传统戏剧形式的一种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