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女老师:送给大家4句话,修炼柔软而坚韧的内心
致女老师:送给大家4句话,修炼柔软而坚韧的内心
在大自然界中,柔弱的事物有时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做老师的,内心充满平和与柔软时,她才能真正倾听和理解他人,而这份柔软附带上坚韧的品质时,就会产生一种意志、意识,就会带来无穷的能量,让自己过上有境界的教育生活。
拥有柔软的同理心
于细微处理解他人
最高贵的修养,是根植于内心的同理心。我们是教师,在处理家校沟通的问题的时候,要积极倾听,面对家长的需求,倾听就是一种尊重,专注对方的表达,不打断、不急于给建议。
如果遇到家长看似“不合理”的要求,我们也需要换位思考,问自己:“如果我是她/他,我会这样提出要求吗?”
我遇到过一名家长,开学第一天就对我说,孩子不在学校午餐,每天中午送餐到学校门口来吃。因为学校的午餐很丰盛,营养搭配也很合理,我担心家长有其他的想法,就私信跟她沟通——每天送午餐到学校来,是否有时间?孩子在学校门口吃饭,用餐环境不好,家长是不放心学校的餐食吗?
家长不好意思地对我说:“大刘老师,我知道学校的午餐很好,但是我的孩子对很多东西过敏,比如鸡蛋,我知道小学生午餐经常会有。我不想给老师添麻烦,也不想孩子过敏,所以选择自己送。”
我思忖良久,给了家长3个建议:第一,每周的学生用餐菜单一出来,我就发给她。第二,如果没有不过敏的食物,孩子就在学校用餐。第三,有孩子过敏食物那天,孩子早上提着午餐到学校来,我负责加热。
家长收到建议后,给我发了这样一句话:谢谢您,大刘老师!
我想,家长肯定也没有那么多时间每天送餐、陪餐。我们当老师的,如果有时间,就多为家长考虑一些,为人父母者心疼孩子,怕给老师添麻烦,我们就不要怕这个麻烦,从细微处育人育心,用柔软的同理心去理解家长的想法,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与家长建立情感连结。
柔软的同理心需要我们在家长忙碌、忽视对孩子的管理时,理解家长工作的不容易;还需要我们在家长不懂怎么教育孩子的时候,指导她,帮助她,给予她专业的力量;更需要我们在家长情绪崩溃时,给她点亮一盏灯,让她看到希望,愿意重拾信心与你携手同行。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拥有一颗柔软的心肠,是对他人施以善举,也是为自己积攒福报。
拥有柔软的包容心
拥抱不完美的自己
对于普通人来说,一生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学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完美,无疑是人人都想追求的目标。可是,真正的完美,却往往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当老师的很多都有完美主义的特质。每个人都不完美,工作中也不必追求完美,凡事全力以赴,不必那么在乎结果。
有的老师,对于班上的学习成绩,总想得第一,所以采用题海战术,“施压”家长,“强迫”自己。成绩稍有下滑,就内耗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卯足了劲想追赶上来。
但我们也要知道,学习这件事,不能光看考试成绩,要坚持以学生的终身成长为目标,尽量让孩子在教育这场马拉松里坚持到最后。
我认识一位老师,班上有38个孩子,只有37个孩子的作文能达到她的要求,唯有一个孩子每次的作文都不能让她满意。她就牺牲休息时间,放学后把孩子留下来单独辅导,每天不间断,但是收效甚微。
后来孩子压力过大,畏惧上学,家长来找她沟通,稍有些情绪,这位老师就情绪崩溃了。她觉得自己付出了这么多,得不到家长的理解,连孩子也不喜欢她,她到底做错了什么?
我想说的是,这个孩子本来学习能力较弱,他能按时完成作业就是很“了不起”的事,但是我们的老师,非要跟自己过不去。
对一件事情有高标准、高要求是一件“好事”,但想要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打造得”整齐划一”,是不太可能的。这种完美主义的驱使下,折磨了自己,也折腾了别人。这样做,卷到最后就是自己累,孩子累,家长累,家校矛盾出来了,人也不好了,消磨了职业幸福感。
柔软的包容心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允许自己达不到学校的最高要求。如果你是刚走上讲台的新手老师,能够把课上好了,对待班上的孩子有爱心,你就是一个很优秀的老师了。要追赶上学校的名师,需要时间,需要沉淀,我们慢慢来,先学习,再模仿,最后慢慢向她(他)看齐,甚至可以超越她(他)。
柔软的包容心需要我们在工作中拒绝一些以爱之名行不爱之事。你本来就很认真负责,但无法做到人人满意。如果工作中被“鸡蛋里挑骨头”,被各种故意忽视,甚至排挤,一定不要紧张、纠结这些。不能精神内耗自己,也不要接受精神内耗。要认清世事无常,要认清人性深处的劣根性,有的人非同道中人,不选择同行即可。以柔克刚才是最高级的智慧。
要用一颗柔软的心允许接纳一切、包容一切。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做好“课题分离”,从容地面对教育生活的种种境遇。
拥有坚韧的求知心
追求专业知识不停歇
拥有强大的内在是塑造坚韧人生的秘诀。在专业追求的征途中,初涉教坛,我们在懵懵懂懂、跌跌撞撞中前行,适应岗位后,要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合格经师,在快速成长期后,努力做精于“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还要尝试做智慧型教师、研究型教师。
我工作室的一位年轻老师,从参加工作开始,她就坚持用教育写作记录教育教学的过程。每日在自己的公众号上至少更新1000字,坚持日更日新。
不到五年时间,她已经成长为学校的学科骨干,代表学校参与区级、市级赛课崭露头角,在教育刊物频频发表文章。
她说,坚持教育写作就是将平时的教学案例进行再一次沉淀、复盘,就是将理论与实践进行再次融合,就是从专业成长走向生命成长的最佳路径。
坚韧的求知心,要求我们自觉去提升教育教学技能,从“站上讲台”到“站稳讲台”再走向“站好讲台”。
“站上讲台”很容易,“站稳讲台”就需要主动求知、夯实专业,“站好讲台”更需要弘扬教育家精神,心怀大爱,终身学习。只有这样坚韧不拔,我们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有一颗坚韧的求知心,相信前路会有光。教师的从教之路就是永无止境的求知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发展规划,有行动策略,有职业目标,路就在脚下,更在远方。
拥有坚韧的逐梦心
朝着教育理想不停步
一束微光渐斑斓。夜晚天空中星星点点的光渐渐增多,直至照亮夜空的景象。我们做老师的不就像是一束微光逐渐绽放出绚烂多彩的星辉吗?撑一支“理想”长篙,让我们在星辉斑斓里歌唱。
用阅读和写作给予自己教育生命的养分。这两样“法宝”能够让我们更加自信地面对教育挑战,更加自洽地处理教育问题,更加自省地审视自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不断成长、不断超越,成为更加成熟、更加幸福的教育工作者。
用豁达和勇气化解教育路上的艰难。教育路上焦虑与希望并存,诗和远方同在。向下扎根,方能向上生长。专业成长之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年累月的积淀才能厚积薄发。现在教师的工作压力是很大的,学生管理、家长满意、职业认同等。所以,我们还要有对自己教育生命负责的勇气,更要有让自己的教育生命变得美好的底气。
用创新和创造迎接新时代的挑战。用一颗柔软的心轻叩心扉,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落实每一天的阳光锻炼,让健康成为孩子最硬的铠甲;AI时代来临,巧用技术赋能教育教学;用劳动教育、科学教育培养身手劳工、创意无限的新时代接班人。
新时代,新教育,新未来。我们的教育事业,就是把热爱变成终生事业,把热爱变成职业理想,把热爱变成持续行动。
映照当下,洞悉未来。涵养一颗既温柔又坚韧的心灵,我们得以在每一瞬间捕捉教育的璀璨光辉,在每一刹那都怀揣着对美好的向往,向着那无限可能的广阔天地奋力奔跑。
本文作者:刘俐宏,全国知名班主任,重庆市巴蜀小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