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浙江温岭过年风俗

创作时间:
2025-03-11 02:12:51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浙江温岭过年风俗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cnrencai.com/fangjia/chunjie/966694.html

在中国,每个地区的过年风俗都有其独特之处。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浙江温岭地区的过年风俗,从腊月到正月十五,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现了当地浓厚的年味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日程(时间均为农历)

  1. 12月份的某一天:先做年糕。

  2. 12月下旬

  • 开始一次大扫除,以迎接新年。
  • 选择一个好日子举行“谢年”,表示对过去一年顺利的感谢。
  • 27日前后送财神。
  1. 12月30日
  • 中午的饭要做的多一点,吃后能够留到明年,表示年年有余。
  • 傍晚进行挂灯笼,贴对联。
  • 当然还有年夜饭。
  • 晚上不是像北方包水饺,而是包粽子。可以吃好多天。
  • 晚上关门前要放鞭炮,是谓“关门充”。(也有的在晚上12时放)
  1. 正月初一
  • 早晨起床后也要放鞭炮,谓之“开门充”。
  • 这一天全体人休息,也不走亲访友。信佛的一般到庙里走一走。
  • 这一天还有一些禁忌:如不用菜刀切东西、不洗衣服、不扫地等。
  1. 正月初二:走访去年有家人去世的亲戚家。其他亲戚家不得走访,更不得过夜,否则视为不敬。

  2. 正月初三

  • 走访前年有家人去世的亲戚家。其他亲戚家不得走访,更不得过夜,否则视为不敬。
  • 傍晚时分要放炮仗接财神。
  1. 正月初四开始:走访其他亲戚家,一般在初十左右可以结束,最迟不会超过正月十四。

  2. 正月十五元宵节:要烧上几碗菜,谓之做月半。在一片炮仗声中年算是过完了。

活动

  1. 正月初一至初八的白天:可以安排舞狮。

  2. 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的傍晚及晚上:可以安排舞龙。

春联

表示春节的喜气当然用红色底纸的。但有家人去年去世的得有白色底纸的,有家人前年去世的得用紫色底纸的,以后恢复正常用红色的。

浙江温岭过年要做什么

  1. 腊月二十三送灶神

祭灶,即祭拜灶王爷,温岭人称“拜灶司菩萨”。因传说玉皇大帝命灶王爷管理人间各家灶火,故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受到崇拜。因灶王爷腊月廿四要上天禀奏人间一年的善恶事,故在廿三举行祭灶。祭品主要是“祭灶糖”(用一种黏性很强的糖制成),还有其它糕点水果。

人们用祭灶糖的目的,是讨好灶王爷,糊住他的嘴,让他在禀奏时多说好话;免得在玉帝面前瞎汇报。如今家家用上煤气灶,“祭灶”习俗,也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和老屋灶的消失而成为历史。

  1. 腊月二十四掸蓬壅

“廿四掸蓬壅(掸灰尘),廿五赶长工”是温岭的一句民谚。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廿四前后,家家户户都开始掸蓬壅,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1. 腊月二十五赶长工

“廿五送长工”或“廿五赶囡”旧时,有一些专门靠给富有人家长年干活为生的贫苦老百姓,称为“长工”,也称“长年”,他们一年到头生活在东家家中,除农副业劳动外,还兼做杂务。工资以年计,供食宿。腊月廿五这一天,长工领取一年的工钱,也回家过年。

本地习俗,已经出嫁的女儿,腊月廿五必须回到婆家,不能呆在娘家。这一说法,与“廿五赶长工”异曲同工。

  1. 腊月二十六克(去)赶市

为了一年一度的春节快乐,家家户户在节前10天左右准备年货。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1. 腊月二十七捣麻糍

旧时,邻家互见相问:“你家麻糍捣了几臼?”“我家麻糍捣了五臼。”以此来炫耀本身的富有。

与捣麻糍相类的则是捣水浸糕(年糕)。

所不同的是原料为晚米,俗话有“糯米麻糍晚米糕”之说。捣好后则放在桌板上用手揉,直至圆柱状。心灵手巧的在这个时候还可以利用糕头来制作各种形状的小动物之类。用糕头做成元宝,是每年必做的,用于正月初一的摆三界。

  1. 腊月二十八捱粽二十九窝冻谢年

“廿八捱粽廿九窝冻”谓之“谢年”。贯穿整个正月拜岁的食俗是馒头或粽。年前做好馒头或粽,是老百姓的普遍共识,一般选择在除夕的前一二天。廿八日中堂设案,以三牲福礼祈求降福,谓之“谢年”。窝冻,就是烧猪头肉。

  1. 腊月三十除夕夜

“除夕夜”即一年的最后一天。一年已止,即将迎来新年,人们俗称过年。所以,过大年三十夜很讲究。一早先还福,在堂前摆上桌案,供上茶水等丰收果实,点香插烛。书写春联、门神,贴在家门两侧,家家户户都要请老太公,摆上供品,点香插烛,敬酒烧纸钱,求老太公们照顾家门吉庆,合家老少平安。祭祀祖宗后,是最热闹愉快的时候,丰盛的饭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吃团圆饭,俗称“年夜饭”,共享天伦之乐。此前,外出的人一般都要纷纷赶回家,与亲人团聚,欢度佳节。

除夕,家中小孩须向长辈跪拜,谓“辞岁”。长辈用红纸包封“压岁钱”分赠小孩。深夜放鞭炮,谓之“关门炮”。

年后习俗

  1. 正月初一开门炮

午夜过后,就是大年初一了,鞭炮声重新响起,一直响到凌晨。这一天所有的人穿着都是新的,早晨起来第一顿饭是煮年糕吃。

大批人往庙里烧香许愿。

  1. 初一至初三

初一、初二、初三这三天为过年,三天里忌洗衣,忌倒污水、垃圾,忌扫地,父母忌责罚孩子。这三天里不能借钱,不能讨债。

初二不能随便去别人家的,不能在别人家吃饭,更不能住在别人家。如果有的人家在在前一年有人去世了,就在初二这一天办宴席,请亲戚赴宴,名曰“赶座”。

到了正月初三下午,许多商铺开始开张了。各家各户准备进行接财神活动。接财神时候准备“三牲米祭”、茶水、酒水、放鞭炮。

  1. 正月初四迎灶神、拜岁

大年初四,三羊开泰。灶王爷要查户口,恭迎灶神回民间。

温岭很多人家这一天就开始拜岁了,一般亲朋相互走动,送礼回礼,礼无大小,互访互宴,谓请“新年饭”。过了初八,民间的新年拜岁活动就算告一段落(也有的人家拜岁到正月十四前才结束)

  1. 正月初五迎财神

正月初五,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商铺营业恢复正常。

  1. 正月十五元宵节

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温岭当地称正月半,又叫上元。这时候拜岁基本结束。

山粉糊是温岭人元宵节普遍使用的食品。

这一天有舞狮队挨家挨户舞狮。每家每户,又烧荤素菜肴摆在供桌上祭祀,跟除夕晚上差不多。

温岭有许多人家元宵节是放在正月十四过的,传说有个温岭人母亲病重,眼看就要过不去正月十五了。她的儿子为了让她过上元宵节,儿子在正月十四就给母亲过了元宵节。后来人们知道了这件事情,就也开始正月十四过元宵节。这就是温岭式元宵节。

元宵节过后,新年气息渐行渐远,一切活动基本回到平常状态了。

温岭人的过年习俗

  1. 做年糕、做糖龟

“大寒小寒,做糕过年”,在温岭,一到农历岁末,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着做糕了。现在的年糕往往是用机器做的,有流动的糕组,也有固定的,流动的糕组会提前贴通知。年糕做得多的人家,年后仍经常吃“水浸糕”(也有作“水晶糕”,《嘉庆太平县志》“风俗”篇有云:作糕供客,渍水中,曰“水晶糕”)。

至于石塘人,他们则还要做糖龟。糖龟是用红糖加上糯米等捣成,这也是七月七“小人节”祭拜时必备之福食。

  1. 打炒米、买散嘴

打炒米是过去过年时的一项必备活动。记得儿时,一到春节,便有打炒米的人到大队(村)里来。

过年前,人们也常要买一些“散嘴”,如瓜子、花生、九香糖、花生糖、炒米块、油柱、牛轧糖等,可以在春节时同家人分享或用来招待客人。

  1. 谢年

温岭人所称的谢年,就是鲁迅文中提及的“祝福”。在温岭,谢年是感谢一年来风调雨顺,平安如意。“谢年打炮仗(爆竹),雄鸡头孤栖相。”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谢年时要用雄鸡做牺牲。

  1. 吃年夜饭、放鞭炮

除夕是旧年的最后一天,要贴春联,吃年夜饭,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

过年打炮仗(燃放爆竹)少不了。早在南宋时,就有除夕烧爆竹(是真的竹子)的习俗。

在临睡前,温岭人会打炮仗(爆竹),俗称“关门铳”;次日清晨一开门,要打“开门铳”。

  1. 贴春联

春联,温岭人称之为“联对”,春联有红联对、白联对、蓝联对,后两者是丧家用。

过年时,除了家里有人去世,其他人家都要贴大红春联,图个吉利。

  1. 送灶神、掸塳壅

清太平县(温岭)进士戚学标《台州外书》卷一记载:“里俗每十二月,人家熬秫米为饴,谚曰:‘二十忙忙,廿一煎糖。’又例以二十五日罢工,谚云:‘廿四扫塳壅,廿五赶长工。’”后一句谚语现在温岭也作“廿四掸塳壅,廿五赶长工”,所谓“廿四掸塳壅”,就是指廿四这一天开展大扫除,角角落落都打扫干净,床单等也要在这一天清洗,有除旧布新的意思。

  1. 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是农历新年第一天,叫“元旦”或“元日”。

在石塘箬山,新媳妇这一天一早都要烧桂圆茶,端给家里的长辈吃,长辈们要给回手礼。箬山人一般早上吃索面,中午要吃山粉圆(淀粉圆),馅料有红糖、芝麻、花生等。夜里吃的这一餐,一般是除夕时烧的一锅燥饭(干饭)。家家户户还要准备水果等零食招待客人,红枣必备,闽南说是“呷枣,年年好”。

  1. 拜岁

温岭人将拜年称为拜岁。拜岁一般是从正月初四开始(亲戚上一年或两年有丧事的,则分别在初二、初三这两天“赶座”祭拜,不另拜岁)。拜岁在正月半前结束,且要小辈先给长辈拜年,然后长辈回拜。

过去,拜岁客来,主人家常做汤面或汤糕给客人吃,以猪肉、鲜蛏、金针、蛤蜊、墨鱼干、虾干、鸡蛋等为佐料。现在,则将各路拜岁客集中在一天,各家轮流择时办宴席。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