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火作业安全风险及管理
动火作业安全风险及管理
动火作业是指在易燃易爆环境中进行的焊接、切割等作业,作业过程存在多种风险,如果管控不当或疏忽就极容易引发生产事故。
动火作业常涉及的风险
火灾风险:动火作业时产生的焊渣、火花等可能飞溅到周围的易燃可燃物上,如木材、纸张、油污、油漆等,引发火灾事故。
爆炸风险:如果作业场所周围可能存在易燃易爆气体,如氢气、甲烷、乙炔等,当这些气体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动火作业产生的火焰或高温,就会引起燃烧爆炸。
有限空间内燃爆风险:在有限空间内进行动火作业时,由于空气流通不畅,可燃物料蒸气局部浓度过高,当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火源或高温,可能造成燃爆。
系统未有效隔离引发相关设备事故风险:动火作业前,如果未将作业系统与周围带有物料的设备设施完全隔离,可能存在物料异常窜入系统的情况,从而引发火灾爆炸事故。
触电风险:电焊作业涉及临时用电接线和电气线路敷设,如果存在电线裸露、接线不正确、漏电保护措施不完善等问题,在潮湿容器内作业绝缘不良时,都可能造成人员触电。
灼烫风险:动火作业过程中,高温的焊渣、火焰等可能直接接触到作业人员的皮肤或眼睛,造成灼烫伤事故。
中毒窒息风险:在受限空间内动火作业时,空气流通不畅,可能引发缺氧窒息事故。如果有限空间内存在有毒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硫化氢等,作业人员过程中吸入后可能导致中毒事故。
物体打击风险:动火作业时,可能会有飞溅的火花、焊渣或切割掉落的工件、材料等,对作业人员造成物体打击伤害。
损坏设备风险:在设备外壁动火作业时,设备自身局部受热,若设备内留有物料,物料可能受热分解甚至爆炸,从而损坏设备。
气瓶爆炸风险:氧气瓶、乙炔瓶等气瓶属于压力容器,如果在动火作业时管理不善,如气瓶放置位置不当、距离动火点过近,气瓶容易受高温烘烤而发生物理爆炸;气瓶固定不当,倾倒或从高处坠落引发的事故;火焰倒回到乙炔气瓶中,还会引起气瓶内乙炔气爆炸。
其他风险。动火作业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烟尘、有害气体等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对周围的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动火作业现场附近有水体,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液等污染物可能会流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在动火作业现场附近进行其他作业,如装卸易燃物料、进行高处作业等,可能会给动火作业的安全带来影响,增加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作业现场未配备应急设施或人员缺乏应急处置能力,一旦出现险情,不能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都会使险情扩大等。针对种种风险,企业会通过强化作业流程和作业现场管理来确保作业安全。
动火作业流程管理
风险评估与安全措施制定:在动火作业前,作业单位需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现场风险评估,识别可能的火灾隐患。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清理作业区域内的易燃物品、设置防火隔离带、准备灭火器材及消防设备。
动火作业申请:作业单位需提前向安全管理部门提交动火作业申请,申请中需包含作业内容、地点、时间及参与人员等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对申请进行审核,确保符合动火作业的相关规定。
动火作业许可证的发放:安全管理部门在审核通过后,向作业单位发放动火作业许可证。许可证上需注明作业时间、地点及安全措施等信息,作业单位需在许可证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
作业前准备:在动火作业开始前,作业单位需进行以下准备工作:确保作业人员熟悉动火作业的安全规程、检查灭火器材及消防设备是否完好、确保作业区域内无易燃物品,并设置警示标志。
动火作业实施:作业人员在动火作业过程中,需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确保作业环境的安全。作业过程中,专人负责现场安全监控,及时处理突发情况。
作业结束后的检查:动火作业完成后,作业单位需对作业现场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无遗留火源。检查内容包括确认作业区域内无明火及烟雾、清理作业现场,移除所有易燃物品、对使用的设备进行检查,确保无损坏。
动火作业记录与反馈:作业单位需对动火作业进行记录,包括作业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及安全措施等信息。记录应存档备查,并定期进行总结与反馈,分析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作业现场(核实)管理要求
作业人员要求:动火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身体健康状态符合作业要求标准。
作业流程要求:作业人员必须持有动火作业证,未办理《动火作业许可申请》和审批时,不得进行动火作业。
作业现场要求:对动火作业使用的工具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工具完好,符合作业标准;对动火作业现场进行彻底排查,动火点周围或其下方的地面如有可燃物、空洞、窨井、地沟、水沟等,应进行检查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清理可燃物、设置围挡等,防止火花溅落引起火灾爆炸事故。对无法彻底清除可燃物进行有效隔离,并配备必要消防器材,防止着火事故扩大成灾。
作业过程要求:作业人员要遵章操作;监护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发现不良及时清除隐患;在高处进行动火作业时,对其下部不可移除的可燃物、孔洞、窨井、地沟、水封等风险因素实时监控,以防火花溅落引起火灾事故。
作业结束后及时清理现场:消除火灾风险后方可撤离。
遇节假日、公休日、夜间或其他特殊情况,动火作业应升级管理。动火作业属高风险作业,只有严格遵守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全面细致控制现场作业风险,才能确保作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