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施有效提问,打造深度思维的课堂?
如何实施有效提问,打造深度思维的课堂?
精细询问作为一种特殊的提问技能,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深度思维,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本文将详细介绍精细询问的定义、作用以及具体实施方法,帮助教师打造更加高效的课堂。
教学中,提问不仅是获取知识的手段,更是激发思考、深化理解和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精细询问作为一种特殊的提问技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精细询问策略对教与学的帮助
精细询问被定义为一种要求读者通过提问对明确陈述的事实进行解释的询问技能。它超越了简单的记忆和重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含义和逻辑。
不同于典型的教科书式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精细询问则更进一步,它关注的是“为什么”和“怎么样”。这种差异使得精细询问能够有效地促进基于文本的经验和任务的学习。它鼓励学生不仅仅接受信息,而是主动探索、质疑和分析,从而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得更远。
精细询问已被证明能够通过基于文本的经验或任务来促进学习,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普雷斯利(Pressley)等人在1987年的开创性工作开始,研究者们已经在不同的学生群体(例如年龄、残疾状况等)和不同的学习类型(例如陈述性学习、程序性学习和条件性学习等)中对精细询问进行了较为透彻的研究。然而,研究结果表明,精细询问对事实材料更有效。
精细询问的问题示例
- “这为什么是对的?”
- “为什么这说得通?”
- “为什么?”
- “为什么 是真实的,而 是不真实的?”
精细询问是对学习科学不同原理的综合运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例,问学生“为什么”通常能激发他们对某一特定话题的兴趣。围绕学生感兴趣的某一事物进行精细询问能够使他们产生动机。即便他们没有立刻对一个话题产生兴趣,深入探究学习背后的原因能够提高其主动性,从而激发动机。
再比如,下方表格包含了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事实性陈述,而右边一列是一个精细询问的问题。(其余空白的部分教师在阅读时可以思考并补充)
精细询问的设计与实施
实施准备
要想将该策略落实到课堂,以下几个必备技能可以起到促进的作用。
首先,我们必须确保学生有获取必要资源的途径。比如,如果学生无法立刻知道三角函数是不可逆的,他们有没有资源来找到答案?
其次,我们必须直接教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我们可以这样做:先给出不同的正例和反例,其次给出问题框架,接着给出问题题干,最后让他们自己提出“为什么”这一问题。
实施方法:拼图法
精细询问在小组合作场景中也是很有效的,其作用类似于在合作学习中实施自我检测。我们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练习精细询问的机会。让他们在问“这为什么是对的”“为什么这说得通”或仅仅问“为什么”的过程中得以培养提问能力和处理技能,我们可以借此机会为他们提供反馈和其他支架。
其中,“拼图法”(jigsaw)是精细询问的一种具体策略,实施过程如下所述。
从基本组开始
学生组成基本组。他们分别得到一篇文本的不同部分,并进行独立阅读。阶段一:专家组
学生组成专家组,讨论他们共同阅读的文本。阶段二:基本组
学生回到基本组,讨论阅读内容。阶段三:专家组
学生再次在专家组中,讨论各自收集的想法,包括他们负责阅读的部分如何与整篇文本融合。
此过程中,教师会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专家组。在专家组中,学生获取有关特定想法、概念或者主题的专业知识。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在回到基本组时,需要负责把他们在专家组中获取的那些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或条件性知识教给基本组的同学。
比如,教师可能会就导数的每项应用(即相关变化率、均值定理、临界点、绘图、极大值和极小值问题以及微分方程)建立专家组,也可能为每一种地图(即水深图、地质图、地形图、天气图和星图)建立专家组。如果学生正在探索不同写作体裁,教师也可以据此给学生分组。在世界地理课堂上,专家组可能会聚焦于一个国家地理情况的不同方面(例如自然地理、历史地理、人文地理)。此外,拼图法在体育教学中也是可行的,比如,中学生可以用拼图法来做提高心率的各种练习。
在规定时间结束后,学生再回到他们的基本组,将学到的内容教给其他成员。在教学结束时,学生最后一次回到专家组,反馈他们的经历,将自我解释和自我教学贯穿始终。
精细询问的实施细节
每当学生对一个问题做出回答时,我们就为精细询问定下基调(见下图)。如果一个学生回答“答案是2”,他是否需要对“答案是2”做出解释?这取决于师生在交流之前定下的基调。这个过程的第一部分从上课第一天就开始了。
比如,我们认识的一位老师在教室后面贴了一张写有字母“W-M-Y-S-T”的海报,海报大得在教室的另一头都能看到。这些字母代表着“你为什么会这么说?”(What Makes You Say That?)这一年中,她只要在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后用手指一指海报,学生就会立刻用学习经验或任务中的证据来佐证其回答。
这个过程的第二部分就是帮助学生在困惑时确定可用的工具和资源。在这里,教师需要思考什么工具可以支持学生“找出”原因,而不是等别人把答案告诉他们。比如说,我们可以拿五年级科学举一个例子:
在提出上述精细询问之后,我们需要反问自己:你的教室里有科学角吗?学生能用笔记本电脑查找答案吗?图书角里有关于混合物与溶液的书吗?
因为如果我们要使用精细询问这一策略,我们必须创造出一个能够支持该策略的学习环境。如果我们不允许学生离开他们的座位,去参观媒体中心,或者离开当前的学习过程或任务去寻找答案,可能实施该策略的意义会有所局限。
下面的表格是一份自检工具,方便教师在采用该策略备课时能够有更全面的准备。
像自我检测一样,精细询问也有赖于有效反馈。这要求我们做出示范,帮助学生确定从何处获取反馈,以及获取反馈后如何妥善处理。你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对于“为什么这是对的”“为什么这说得通”或者仅仅是“为什么”的问题,学生如何分享他们的答案?他们只是进行自我解释或者自我教学吗?学生会如何获取他人对其回答的反馈,以尽快消除误解?我们如何提供反馈,且不会打击学生进行精细询问的积极性?
最后,我们要让学生自然而然地问出“为什么”。我们希望他们从课堂上学到的不只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比起让他们阅读或者听有关蚯蚓的内容,我们更希望他们能问为什么蚯蚓在暴雨天时会钻出地表。为什么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 )会写《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为什么一条垂直线的斜率是不存在而不是无穷大?
事实证明,精细询问是一个很有效的学习策略。除了本项学习策略外,在《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从学习科学到高效教学》这本书中,还介绍了确立目标、自我评估等其他学习策略,旨在期望学生能使用有效的方法突破表层理解,在学习中学会“深潜”,而不是“浮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