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西游记》,孩子每天一问:取经途中,白龙马的角色是什么?
读《西游记》,孩子每天一问:取经途中,白龙马的角色是什么?
白龙马,他原本是西海龙王的第三个儿子,一把火把宫殿里最亮的珠子给烧了,犯了大事,就被罚到蛇盘山鹰愁涧那边受苦。为了弥补过错,他答应变成一匹白马,驮着唐僧去西天取经。
你想如果没有这匹白马,唐僧根本就走不到西天。但奇怪的是,在《西游记》里头,白龙马很少出手帮忙打怪兽。
按理说,他作为西海的玉龙三太子,本事可大了,跟孙悟空都能打上好一阵子呢。可奇怪的是,每次唐僧被妖怪抓走,白马也常被一起抓走。就算有时候唐僧一个人遇到危险,身边就只有白马,它也从不变成龙太子来保护唐僧。
在聊咱们今天要说的这事儿之前,咱们得先扯扯白龙马的故事背景。
《西游记》,它其实是根据唐朝时候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的真实故事改编的。那时候,玄奘法师也是骑马去的,不过骑的是一匹很有经验的老红马。
玄奘法师骑着这匹马走进了沙漠,结果喝水的时候不小心把水袋给弄翻了,一滴水都没剩下。他当时想回去取水,但又想起自己从长安出发时发的誓:“不走到印度,我绝不回头。”于是,他就硬着头皮继续往沙漠里走,走得嘴都干了,四天五夜都没喝上一口水,眼看就要渴死了。
那天晚上,玄奘法师做了个梦,梦见一个神仙催他赶紧赶路。他醒来后,那匹老红马突然像疯了一样跑起来,拉都拉不住。结果,老马带着玄奘法师跑到了一个有水的地方,人和马都捡回了一条命!
玄奘法师的命,可以说是被这匹老红马给救回来的。当然了,这可能不是什么神仙显灵,更可能是因为这匹老马对沙漠太熟了,知道哪里有水。这就是咱们常说的“老马识途”。
后来的《西游记》,从玄奘法师的故事里拿了不少素材来用。玄奘法师,他就是咱们后来知道的唐僧;还有那个高鼻梁、深眼窝、脸上长毛的胡人石磐陀,变来变去的,最后成了孙悟空的一个原型;那片沙漠,在书里就变成了“流沙河”;那个催玄奘法师上路的神仙,就变成了“深沙神”,后来又改名成了“沙和尚”;至于那匹救了玄奘法师的神奇老马,它就成了白龙马的前身。
有人可能会问:照这么说,《西游记》里唐僧骑的马应该是红马才对,怎么变成白马了呢?
这事儿,可能跟历史上另一匹和取经有关的马有关系。汉明帝那时候,派人去西域求佛法,佛经就是靠一匹白马驮回来的。为了纪念这事儿,明帝在洛阳建了个佛寺,叫“白马寺”,这是咱们中国汉地最早的佛寺。
《西游记》里的“白龙马”,它其实是把两匹马的故事合在一起了:一个是唐代玄奘法师骑的红马,另一个是汉代驮佛经的白马。
咱们再回到一开始的问题。按理说,白龙马也是唐僧的徒弟之一,为啥他看到唐僧遇到麻烦,却这么无动于衷呢?
其实答案就在《西游记》的第二十三回里,那时候唐僧已经收了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三个徒弟。猪八戒负责挑行李,但他老是抱怨累:
八戒说:“这么多行李,都让我一个人天天挑着走,你俩倒轻松!师父收你为徒,我却像是个长工!”孙悟空笑着说:“呆子,你在跟谁说呢?”八戒说:“当然是跟你说啊,大师兄。”孙悟空说:“你说错人了。我只管师父的安全,你和沙僧得负责行李和马匹。要是敢偷懒,看我不先给你一棍子!”八戒说:“哎呀,哥,别说打,打就是欺负人。我知道你性格高傲,你肯定不会挑。但师父骑的那匹马,又高又大,还只驮着师父一个人,让他分担点行李,也是咱们师兄弟的情谊嘛。”
孙悟空说:“你以为那是普通的马吗?它可不是。它是西海龙王的第三个儿子,叫龙马三太子。因为它纵火烧了宫殿里的明珠,被父亲告了忤逆,犯了天条。幸好观音菩萨救了它一命。它在鹰愁陡涧等师父等了好久,菩萨还亲自来,帮它退了鳞、去了角,摘了项下的珠子,才变成现在这匹马,愿意驮师父去西天取经。这都是他们各自的修行和功劳,你可别想着让它帮你分担行李。”
这段话挺有意思的,告诉我们师徒五人各有各的任务:
【师徒五人,各司其职,共赴西天取经路!】
🌟唐僧—— 取经路上的精神领袖!
- 任务:专心取经,心怀信仰。
- 成就:封为“旃檀功德佛”,荣耀加身!
🐉孙悟空—— 降妖除魔的超级英雄!
- 任务:保护唐僧,安全无忧。
- 成就:封为“斗战胜佛”,威名远扬!
🐷猪八戒—— 挑担前行的勤劳担当!
- 任务:管理行李,任劳任怨。
- 成就:封为“净坛使者”,享受供奉!
👨 🚀沙和尚—— 登山牵马的稳重助手!
- 任务:协助前行,默默奉献。
- 成就:封为“金身罗汉”,地位尊崇!
🐎白龙马—— 驮负圣僧的忠诚伙伴!
- 任务:驮唐僧西行,驮佛经东归。
- 成就:封为“八部天龙马”,荣耀永存!
【《西游记》师徒五人,齐心协力,共创传奇!】
说白了,如来佛祖给大伙儿分封的时候,说的都是他们各自的“功果”,就是他们主要负责的事儿。虽然在路上,大家可能也互相帮衬着做了点其他事,比如猪八戒也帮忙打过妖怪,孙悟空在猪八戒来之前也挑过担子,但这些都是临时搭把手,不是他们的主要任务。
要是把取经团队比作一个工作小组,那明确分工就是提高工作效率的第一步。除非遇到紧急情况需要互相支援,不然的话,大家还是得各守本分,别瞎掺和。
孙悟空就很懂这个道理。比如在平顶山的时候,他听了日值功曹的通风报信,知道前面妖怪厉害,就想让猪八戒去探探路。按理说,他作为大师兄,让师弟干点活还不是小菜一碟,但他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可是费了好大劲呢。
孙悟空先是装哭,这一招可灵了,猪八戒一看他“哭”着回来,心里就嘀咕:这妖怪肯定很厉害!于是他就嚷嚷着要分行李散伙,结果被唐僧一顿臭骂:
唐僧说:“你别瞎嚷嚷了,我先问问悟空到底咋回事。你怎么自己先哭上了?你这是想吓唬我吗?”
孙悟空说:“师父啊,刚才那个来报信的是日值功曹,他说前面的妖怪特别凶狠,这地方太难走了,山高路陡的,咱们要不改天再去吧。”
唐僧一听这话,心里就慌了,他拉着孙悟空的虎皮裙子说:“徒弟,咱们都已经走了大半的路了,你怎么能说这种泄气的话呢?”
孙悟空说:“我不是不尽心,但我就是怕妖怪太多,咱们力量不够,我一个人也独木难支。就算是块铁,放进炉子里也打不了几根钉子。”
唐僧说:“徒弟,你说得也有道理。一个人的确很难。兵法上都说了,人少不能打人多。但你别忘了,我这里还有八戒和沙僧呢,他们都是你的师弟,你可以随便指挥他们,让他们当你的帮手,咱们齐心协力,一定能扫清山路,带我过山,到时候大家都能修成正果。”
孙悟空故意装模作样地哭了一场,就是为了让唐僧说出那几句话。他擦干眼泪,对唐僧说:“师父,要想过这座山,得让猪八戒答应我两件事,这样才有三成的把握过去;如果不听我的,不帮我忙,那半分机会都没有。”
你看,这个取经团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工。孙悟空想让猪八戒帮忙做点分外的事情,那可得好好渲染一下前面的困难,绕了好大一个弯子,才让唐僧开口说:“我这还有八戒、沙僧呢,都是你的师弟,你可以随便安排他们。”这样,孙悟空才有了名正言顺地使唤猪八戒的权力。
至于白龙马,他的任务就是驮唐僧和经书,降妖除魔这种事儿,他可不负责。他唯一一次出手,还是在宝象国那次。
那时候,取经团队可真是到了危急关头:唐僧被黄袍怪变成了老虎,孙悟空因为三打白骨精的事儿被唐僧赶走了,沙和尚也被黄袍怪给抓住了,猪八戒更是不知道跑哪儿去了。整个团队眼看就要散架了,这时候,白龙马没办法了,只能自己出手,变成一个宫女去刺杀黄袍怪。虽然没成功,但好歹把猪八戒给感动了,让他去花果山把孙悟空给请了回来。
这次白龙马可不是想出风头,实在是没办法了。这事儿过后,他又默默地变回马,继续驮着唐僧赶路。
说起来,“分工明确”这四个字,听着简单,其实可重要了。在一个团队里,每个人都想说话,都想表达自己的意见。但如果大家不管自己的分工,乱说一气,那就像是一辆车,七八个人从四面八方拉它,最后这车一步也动不了。
一个家庭,就像是一个小团队,里面有父母和子女,自然也得有分工。
但有些父母呢,就是不明白这个理儿。他们老爱插手孩子的事儿,把本该孩子自己负责的事情都给揽过来了。
孩子正在外面玩得开心呢,他们就怕孩子饿着,追着屁股后面给孩子喂饭;天气稍微一凉,就怕孩子冻着,催着孩子赶紧加衣服;还老爱翻孩子的书包,生怕孩子不会自己收拾;就连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也得隔三差五地跑过去瞅瞅,生怕孩子贪玩不专心……
要是孩子表现出不乐意,这些父母还觉得挺委屈,觉得孩子真是不懂事,不明白“自我感动的认为这都是为了孩子好”。
甚至当孩子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些父母还是改不掉那种过度操心的毛病:他们老想着教孩子怎么跟同事打交道,怎么谈恋爱,甚至连孩子新房的装修、孙子孙女的教育都要插手。
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适应周围的环境,这就是他们该做的事,也是他们的“分工”。不管孩子多小,他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要是孩子没开口求帮忙,其他人最好别多管闲事。
孩子们都不笨,饿了知道要吃饭,冷了知道要加衣,这是人的天性。可能有时候玩得太开心忘了,但只要饿上几顿、冻上几回,他们自然就学会了。可要是父母老是在旁边盯着,反而会让孩子失去适应环境的能力。
这么做有两个坏处:一是孩子会叛逆,父母说啥都不听;二是孩子会太依赖家长,长到二三十岁还离不开爸妈。
咱们肯定都赞成乐于助人,也喜欢团队合作。但这一切,都得有个前提,那就是每个人都要知道自己的分工是啥。不管是一个公司、一个班级,还是一个家庭,最开始要做的事情,并不是急着去帮别人,而是要:
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清楚自己的职责范围。
说到这儿,我想问问大家,你们觉得自己在团队或者家庭里的分工明确吗?有没有什么事情是你一直想做,但却因为分工不明确而没能做成的呢?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经历和想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