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喜马拉雅旱獭:青藏高原特有大型地栖型啮齿动物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喜马拉雅旱獭:青藏高原特有大型地栖型啮齿动物

引用
1
来源
1.
https://baike.sogou.com/v6327999.htm#!#:~:text=%E3%80%90%E4%B9%A0%E6%80%A7%E3%80%91%E5%96%9C%E9%A9%AC%E6%8B%89%E9%9B%85,%E5%92%8C%E5%B0%8F%E5%9E%8B%E5%95%AE%E9%BD%BF%E5%8A%A8%E7%89%A9%E3%80%82

喜马拉雅旱獭,又称哈拉、雪猪,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大型地栖型啮齿动物。它们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其毛皮和身体各部位还具有药用价值。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种独特动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生态作用以及药用价值。

喜马拉雅旱獭(拉丁学名:Marmota himalayana,英文名:Himalay Marmost),又称哈拉(藏民称梭娃)、雪猪、雪里猫、土狗,松鼠科旱獭属啮齿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名录)无危物种

身长而肥大,尾短而梢端扁平,眼大耳小,四肢短而粗,颈短且粗;雌鼠有6对乳头。鼻端到两眼及耳根的毛色暗褐至黑色,成年后显为“黑(褐)三角”,腹面毛色为草黄色,与体背面和体侧面毛色差异不明显,尾端黑色。多栖息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的高山草原、灌丛和山边草地上。家族式群居,一般3到5只。主要取食禾本科、莎草科、豆科等植物,喜食带露珠的嫩草茎叶。一夫一妻制,1年繁殖1次,4月下旬为妊娠高峰期,妊娠期35天左右,产仔期在5到6月份,每胎2到9仔。中国分布最广的旱獭,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西藏、青海、新疆等地的草原上,国外分布于克什米尔、尼泊尔、不丹等国家。

喜马拉雅旱獭为优质毛皮兽,尾毛和针毛是制作高级画笔的上等原料,旱懒油和骨骼可入药;旱獭也是人类多种疾病的动物模型,为传播鼠疫、土拉伦菌病的重要媒介动物,啃食优质牧草

中文学名 喜马拉雅旱獭
拉丁学名 Marmota himalayana Hodgson
科 松鼠科
界 动物界
属 旱獭属
种 喜马拉雅旱獭
目 啮齿目
别称 哈拉、獭拉、雪猪
二名法 Marmota himalayana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哺乳动物纲
分布区域 西藏、甘肃以及印度、尼泊尔、锡金、克什米尔等地

形态特征

【学名】Marmota himalayanus
【英文名】Himalayana marmota
【藏名】(音译)齐哇
【别名】土拨鼠(《本草拾遗》),塔剌不花(《坎膳正要》),大旱獭、雪猪、哈拉,雪里猫、四川旱獭。
【分类】松鼠科Sciuridae,旱獭属
【形态】大型的地栖型啮齿动物。身体长大而肥壮,体长50—60厘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3.5—9千克。头部短而阔,粗壮结实,略呈方形。它的上唇开裂,上门齿微向前方突出。颈部又粗又短,耳朵短小,仅存皮褶。乳头有5对。尾短而稍扁平。四肢短而粗壮,前足4趾,趾端具发达的爪,适于掘土筑巢;后足有5趾。自鼻端经两眼眉间到两耳前方之间有一个近似于三角形的黑色毛区,称为“黑三角”,愈接近鼻端愈窄,色调愈黑。嘴的四周为黄白色、淡棕黄色或桔黄色。眼眶上有一条黑色的条纹,两颊到耳外侧基部呈淡黄褐色或浅棕黄色、明显有别于“黑三角”地带。耳壳呈深棕黄色或深黄色。身体的背部为深褐色、沙黄色,棕黄色或草黄色,毛基呈黑褐色,上段为草黄色或浅黄色,尖端黑色。背部至臀部的黑色毛尖多而显著,常形成不规则的黑色细斑纹。尾巴末端呈褐黑色。四肢的足背均为灰黄色。不过,每个个体之间毛色的变异也很大,即使在同一个地区、同一个家族中,不同个体之间的毛色深浅亦有所不同,幼体毛色多较成体灰黄或晴。此外,在自然界中还存在着一些体毛纯白的白化个体,以及体毛全黑的黑色个体,但数量比较稀少。

分布与生境

分布于我国的西藏、甘肃以及印度、尼泊尔、锡金、克什米尔等地。为青藏高原最常见也是体形最大的啮齿动物。

栖息于海拔2500——5200米之间的高山草甸草原、高山草原山地的阳坡、山助、斜坡、阶地、谷地、山麓平原等环境,它的数量不因草甸草原上不同的植被群落而发生显著的变化,主要受地形的影响,其中以山麓平原和山地阳坡下缘的密度为最大,其次在阶地、山坡和河谷沟豁的平滩上也较为常见。

它是高山草原的代表动物,不见于森林、荒漠与半荒漠等景观类型中,这是最一般的规律,不受各地海拔高度的影响。

习性

喜马拉雅旱獭主要以草本植物为食,喜欢吃带有露水珠的嫩草茎叶、嫩枝或草根,尤其是莎草科、禾本科和豆科植物的地上绿色的部分,偶尔也取食一些昆虫和小型啮齿动物。在农作区,它也常常偷食青稞、燕麦、油菜、洋芋等作物的禾苗、茎叶。早春,在青草尚未发芽时,则也可挖食草根。

由于天敌的种类较多,所以它的性情极为机警,视觉、听觉都很敏锐,每当遇有狼、熊、狐、猞猁、雕、鹰、艾鼬等天敌进入领地时,就直立起来发出尖锐的鸣叫。它属于白昼活动的动物,尤以早晨和黄昏最为活跃。早上出洞的时间随季节而异,一般依太阳照射到洞口来确定。每次出洞之前总是先探出头来四处张望,觉得安全后,先露出半个身子,扒在洞口晒晒太阳,然后发出鸣叫声。此时,临近的同类立即响应,一起鸣叫。此后不久,即开始取食,除非是遇有敌害外,则在这以后的一天内完全不再发声鸣叫。日落之前进入洞中休息,夜间不再出来活动。

喜马拉雅旱獭一年繁殖一次,出蛰后不久即进入繁殖期,开始交配,延续约1个月左右,个体活动极其频繁,经常串洞、追逐,以进行性活动为主,吃食时间很短,很少警戒,活动范围很大,其中尤以成年雄兽参与繁殖的个体的活动性最强。4月中旬即可发现怀孕的雌兽,怀孕期约为35天左右,每胎产1一9仔,而以4一6只为最多见。幼仔出生后,雌兽吃食时间与范围逐渐增加,为保护幼兽守望警诫增多,串洞和交往则显减少。6月底即可见到幼仔出洞活动,十分活跃,取食频繁。幼体与母兽一直生活至第2年的7月才分居出去,独立生活。3岁时达到性成熟。但每年参与繁殖的雌性个体,仅仅只占达性成熟雌性个体总数的50一60%。

生态

有人认为因其群栖,在适合环境内,有时密度很高,对牧场有一定的破坏作用,曾经进行过大量捕杀。它们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更进一步了解。

喜马拉雅旱獭又是鼠疫和一些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的主要宿主和传播者。

药用价值

骨(雪猪骨)治水肿;
肉(雪猪肉)祛寒;
胆与熊胆相配,敷治骨折,内服补骨;胆汁醒酒,治食物中毒、药物中毒,外敷治伤;
油脂(雪猪油)祛寒、消肿;
犬齿治骨折。

洞穴


旱獭的洞系属于家族型,每个家族由成年雌体、雄体和1、2龄的仔兽组成,同居于一个洞系中,幼体性成熟后则分居。每组家庭洞分为临时洞和栖居洞,栖居洞又分为冬洞和夏洞两种类型。冬洞结构复杂,有数个洞口,洞口前有土丘。洞口分为外洞口和内洞口,外洞口平均直径为38.10厘米,内洞口平均高18.35厘米,宽为19.85厘米。洞道呈大半圆形,自洞口向下倾斜,一般与地面呈45度以下的角度,入地深约0.5米以后,逐渐与地面平行 。其纵深随地层的结构与洞穴建造的年代而不同,平均1.5-3米。洞道长约7-8米。最长达12米。窝巢离地面深1.5-2.5米(少数达3.5米)。容积约为140X80X60厘米,内垫有很厚的干草。洞内温度较稳定,窝巢常年温度保持在0度以上,但不超过10度。

喜马拉雅旱獭简单,一般只有一个窝巢,容积较小,洞口较少。冬洞和夏洞均可作为繁殖和夜间休息的处所。临时洞构造更简单,洞道长不超过1-2米,有1-2个洞口,只有室而无窝巢。在冬洞与夏洞周围,这类洞穴较多,供采食时逃避敌害之用。亦可作为夏季中午的歇凉地。旱獭洞穴的识别。凡是有旱獭栖居的洞穴,洞口宽广结实,光滑油润,无草,出入践踏的足迹明显,有强烈的鼠臭味,入口处有新鲜的粪便,夏季有蝇出入;废弃洞陈旧而半塌陷,洞口生有杂草或被蛛丝所封;临时洞洞口较小,洞壁上的爪痕明显,出入处有足迹,有时亦有粪便。

交配

旱獭于出蛰(4月中、下旬)以后不久,即行交配,交配期延续1个多月。妊娠期为30-35天。6月中旬以后幼獭开始出洞。每年繁殖一次,每胎1-9仔,平均5.05只,以4、6只为最常见。旱獭2岁龄时开始达到性成熟。雌兽的妊娠率较低,仅有50%左右,而仔兽的死亡率又高,因而旱獭的年增长率不高,数量变动较小,正常情况下,其寿命可达8年以上。从227只旱獭统计中,幼体占26.43%。1-8龄的百分数分别为17.61、14.54、11.00、8.80、7.92、7.04、5.24和1.32。性比例为1.06(雌):1(雄)。旱獭于春季出蛰之后,由冬眠洞向四周分散,分洞居住。当年幼体出生后,一群聚中单独生活的个体也有迁出和迁入的现象。夏季由于气候炎热,食物丰富,或因原栖息地的密度过大,一部分个体也会被迫迁出,迁到山的上部或稀疏灌丛中。

换毛


喜马拉雅旱獭在山坡下部和山麓平原等地段的旱獭,由于人类的干扰(如大量捕杀)或自然死亡而出现弃洞时,栖息在周围环境条件较差的个体迁入补充。到秋后迁回到越冬地区去,准备合族冬眠。旱獭每年换毛一次。出蛰以后,毛色发灰,针毛毛尖磨损较为显著,青草出现不久,即5月中旬以后开始换毛,换毛先从背部开始,扩展到身体的两则和臀部,再延伸到头部、尾部和四肢。换毛开始时,毛先稀疏,到6月中旬以后开始大片脱落。随着旧毛的脱落,新毛先后生出。至8月上旬换毛结束,新毛全部长成。此时,毛被又显得毛绒平齐,光泽鲜润。旱獭的毛色随季节而有变化,春季较浅,略带黄色,商业上称为“黄獭子皮”。秋季略带青,称为“青獭子皮”。旱獭是典型的冬眠鼠类。

冬眠

8月份换毛已结束,冬毛长成;9月份之后,体内贮存了大量的脂肪,重量可达2.5公斤。9月中旬开始衔草构筑冬巢,至10月下旬开始进入蛰。冬眠时,常用土掺和粪尿紧紧塞住接近冬巢的内洞口。成体伏卧于巢内,仔体卧于其中;若只有成体,则互相以吻端插入尾下,颠倒相卧。一般雌雄亲兽与当年的仔体合族冬眠,亦有数群(多为上年度的仔体)冬眠在一个洞中的。只有病兽则单独冬眠,旱獭冬眠时,不食不动,进入麻痹熟睡状态,虽经针刺,甚至四肢轻度受伤也不惊醒。一直到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方才觉醒出蛰。其冬眠时间长达5至6个月之久。旱獭出蛰和入蛰的时间各地不一,随着高原上物候期的变化而有明显的差异。出蛰期大约在当地牧草返青前半个月左右;入蛰期则在草类大部分枯黄之后。一个地方的旱獭出蛰或入蛰时间,可持续半个月左右。

益兽

喜马拉雅旱獭具有药物价值,它的的骨、肉、肝、胆、心、汁、油脂可入药。捕杀取其胃与脂肪,将脂肪装入胃内风干可制成中药哈拉。能医治皮肤痈肿、龙病、妇女病、骨裂、肝病、中毒病、酒毒症等病症.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雪猪油为喜马拉雅旱獭体内的脂肪。捕杀取其胃与脂肪,将脂肪装入胃内风干即成。其外形似鸭蛋,外表黄色,内部多蜷缩成团,长约10~15cm,厚约1cm,质地柔软。以张大、厚实、色白黄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

旱獭体脂脂肪酸以油酸(oleic acid)、一、二、三不饱和C(16)及C(18)脂肪酸为主,其含量占总脂肪酸量的80%,尚含黄色脂色素(yellowlipochrome)等。脑含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因子(thyrotropin releasing factor)、单胺类、5- 羟色胺(serotonine)、去甲 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肾上腺素(epinephirine)、 多巴胺(dopamin)、 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 色胺酸羟化酶(tryptophanhydroxylase)。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