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络数据角度,探讨“黄芩”的5种强大应用!
从经络数据角度,探讨“黄芩”的5种强大应用!
黄芩是中医中常用的泻火类中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燥湿、泻大肠、清热利尿、止血安胎等功效,广泛应用于各种脏腑火热疾病的治疗。本文从经络数据的角度,结合古代医书和现代研究数据,深入探讨了黄芩的五种主要应用,为经络分析和中药养生爱好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黄芩是古代中医最常用的泻火类中药,主要功效包括清热泻火解毒、燥湿、泻大肠、清热利尿、止血安胎、治疗肝胆疾病等,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脏腑火热疾病的治疗。
黄芩的归经特点
黄芩属于苦寒性质的中药,药性偏寒凉,古代中医师对黄芩的归经看法分歧较大,涉及多个经络。常见的归经包括心经、肺经、肝经、胆经、大肠经及脾经、胃经,这表明黄芩可以治疗多种疾病。据统计,在古代所有中药方剂中,除了补益类中药外,古人最常使用的泻火中药就是黄芩,其次是黄连。
黄芩的应用分析
1. 泻肝胃火,治疗肝胆脾胃疾病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运用“小柴胡汤”来治疗“少阳病”,即肝胆功能失调相关的病症,该方剂中就含有黄芩。古书《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提到,黄芩是一种中空且呈黄色的草药,主要用于治疗大肠相关疾病,能够去除肠胃的炎症或火热疾病。《伤寒论》中提到,如果太阳病与少阳病同时出现并伴有腹泻,就使用“黄芩汤”。如果少阳病痊愈后,心下(胸骨下方)感到胀满但不痛,就用“泻心汤”,尤其是各种泻心汤都含有黄芩。
从大量现代人的经络数据中发现,现代人体质容易出现“肝经实证”。黄芩适合用于现代人普遍存在的肝火体质现象。当肝经实证时,胃经、胆经也常常连带出现实证。临床发现,黄芩与柴胡的组合在约800种中药方剂中都有应用,这种组合确实可以改善各种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性胰腺炎等疾病。
此外,“黄芩”与“白芍、赤芍”的组合有1435种中药方剂,“黄芩”与“枳实”的组合有716种中药方剂,这些都是从肝胆方向治疗的常见组合。黄芩泻火的功效除了改善肝病,还可以改善脾胃、肠道疾病。名医朱丹溪提出,黄芩能治疗腹部的火气,宋代名医成无己认为,黄芩味苦,通过心经来排除脾胃的热气。
古人认为黄芩可以清热泻火,具有解毒功效。因此,古人还会加上其他苦寒药一起使用,常用的如“黄芩”与“黄连”的组合有1121个中药方剂,“黄芩”与“栀子”的组合有861个中药方剂,“黄芩”与“黄柏”的组合有546个中药方剂,“黄芩”与“知母”的组合有445种中药方剂。
从4万多个古代中药方剂的成分中发现,古人最常使用“黄芩”加上通往脾胃的“甘草”这种组合,约有2263个中药方剂含有这种成分。
黄芩常用来治疗肝胆疾病
黄芩可以改善肝火、胆火与胃火
2. 改善脾胃痰湿
通常苦寒的中药都具备“燥湿”的功效。古书《本草经疏》解释,黄芩阴寒,能够治疗热性疾病。味道苦涩,有助于去除湿气,可以治疗黄疸、肠道疾病、腹泻等,都是由于湿热过盛所引起的疾病。《本草纲目》提到,黄芩能够清除肺部的火气,并调节脾脏的湿气。从大量的古代典籍来看,都明确指出黄芩可以治疗腹部湿热所造成的胃肠道疾病。
这如何用现代医学理解呢?延展上面的经络形态,通常肝经、胆经与胃经实证的人,脾经与膀胱经都是虚证,呈现所谓的“铁三角经络形态”。尤其是长期脾经+膀胱经虚证的人,体内很容易产生湿气。下面这张经络图,几乎可以代表体内有肝胆胃火,且脾胃湿热气的经络模型。
肝胆胃火,体内有脾湿现象的经络形态
从《神农本草经别录》的记载来看,黄芩能消除痰热,痰火若在胸中生成,会引发烦躁不安,在下腹部则可能导致剧烈疼痛。当胃中的湿热被清除后,胃部就会感到舒适,并且能正常消化食物。所以,古人还会加上其他祛痰湿中药一起使用,常用的如“黄芩”与“白术”的组合有665个中药方剂,“黄芩”与“陈皮”的组合有622个中药方剂,“黄芩”与“半夏”的组合有601个中药方剂。
3. 泻肺大肠火、泻下
寒凉性的药物通常会结合其他泻药,来达到泻大肠火的目的。例如:“黄芩”与“大黄”的组合有高达809种中药方剂。最有名的“三黄泻心汤”,就是由大黄、黄连、黄芩组成的,专门用来改善体内火热造成的口舌生疮、吐血或流鼻血、胸中烦躁发热、大便干硬、小便颜色深黄且排尿时有灼热感等症状。
若延展上面的经络形态,通常肝经、胆经与胃经实证的人,脾经与膀胱经都是虚证。肝经实证与大肠经具有脏腑别通对应关系,所以肝经实证时也会造成大肠经实证,连动三焦经实证,这就是典型的火气经络现象。当这种经络形态出现时(见下图),就更适合使用黄芩,因为黄芩善于清肺火,以及上焦之实热,连带清除大肠火。
黄芩适合铁三角经络化火的经络形态
有趣的是,由于黄芩经常被用来泻火气,古人也会担心强力泻下之后会伤到身体,通常会加上当归、人参这类中药。例如:“黄芩”与“当归”的组合就有高达1288个中药方剂,“黄芩”与“人参”的组合就有711个中药方剂。
4. 清热利尿、止血安胎
通常苦寒的中药都具备利尿、止血的功效,这是因为泌尿系统及子宫相关疾病,常常都是体内火气大所造成的。《滇南本草》中提出,黄芩能向上清热,减轻肺部的火气,向下则能清除膀胱中的火热。对于男性而言,它可以治疗各种泌尿系统疾病。对女性来说,能够缓解突然严重的月经出血(崩漏),能够调节经期并清除体内的火热,对于怀孕期间胎儿遭受火热影响而不安的情况,能够清除胎热,所以古人也用它来安胎。
很神奇的是,上面提到的铁三角经络化火的人,确实有可能在男性出现排尿障碍,在女性出现崩漏或是月经不规律。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许多人膀胱经都是虚证,这应该就是体内火气造成泌尿系统疾病的经络模型。因此古人还会结合其他中药,例如“黄芩”与“连翘”的组合约有616个中药方剂,“黄芩”与“生地黄”的组合约有858个中药方剂,“黄芩”与“川芎”的组合约有944个中药方剂。
5. 清热泻火、解毒
古人认为黄芩也具有“解毒”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黄芩含有黄芩苷、黄芩素、黄芩甙等活性成分,具有强效的抗菌、抗病毒和抗氧化作用。上面提到古人最常使用“黄芩”与“甘草”的组合,除了泻除体内的火气之外,这两味中药就是善于解毒。
由于古人非常喜欢使用黄芩,因此其组成功效还不仅仅局限于上述这些,以上提到的只是组成数量较多、较多人能够理解的功效,古人的用法确实变化多端。总结来说,从“黄芩”复杂的归经现象来看,单味中药就可以用来改善这种复杂的铁三角经络化火热现象,算是核心的中药。由于这个中药本身是寒性的,所以通常适合“热性体质”,或者是体内“寒热夹杂”的人,主要用来改善阳病、热病。
黄芩的注意事项及副作用
黄芩属于寒凉性质的中药,不适合体内有寒气的人长期服用。尤其是脾胃虚寒,导致食欲不振、大便稀薄、腹泻的人特别要谨慎服用,尤其是“寒性阳虚经络体质”的人要慎用。从大量现代人的经络数据来看,并不是每个人都是铁三角经络化火的,有一定比例的人是铁三角经络结合寒气,呈现所谓的“综合经络形态”。所以这时候体内寒热夹杂,因此古人就会有“黄芩”与“干姜”(151种方剂),“黄芩”与“附子”(94种方剂)这种组合,主要就是“泻心汤类”。
云端中医编辑组
注意:以上所有信息仅供学术研究使用,任何医疗行为必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