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信息爆炸时代,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特性?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信息爆炸时代,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特性?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227A01CFT00?media_id=&suid=&uid=1736075936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特性?本文通过类比AI大模型,深入探讨了人脑的工作机制,并提出了深度思考和实践内化的重要性。

一、人脑亦是大模型

从表象上来看,人脑何尝不是一种精妙复杂的“大模型”?

每个人就像是经过不同信息训练的,拥有独特模型参数的大模型。

面对外界输入时,我们结合系统提示词(人生信念、近期目标、远期追求),和多维度的上下文(瞬时情绪、环境场合、近期经历、长期知识经验),作出符合个人特性的概率响应。

这个“人类模型”并非一成不变。自降生之日起,我们便持续进行着“模型更新”:

  • 模型参数的积累与重构:通过持续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事、物,我们不断吸收外界信息,实践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储备、思维方法和行为模式,构成了独特的“模型参数”。
  • 系统提示词的动态调整:人的信念与追求会随着人生阶段变化而更新。如同不断进化的“系统提示词”,实时引导着我们的注意力分配和决策方向。
  • 上下文的实时整合:环境刺激、瞬时情绪、近期经历和被选择性召回的记忆,使得长期积累的知识与当下情境动态融合,让我们得以触发独特的思考和行为响应。

这三重更新机制,赋予我们独特且无限进化的智能基础。让我们不断更新自我、适应世界变化,并基于个人特质,创造性地作出人生选择与行动。

二、趋同的浅层输入与思维钝化

过量的浅层输入,正在使我们失去自己的独特创造力。

牛津大学出版社公布了 2024 年度词汇“brain rot”,直译为“脑腐”,特指过量摄入低质量信息,导致一个人的精神或智力状态逐渐恶化。

2024 年 10 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显示,中国居民每天平均上网时间已高达 5 小时 37 分钟。

根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 2024》,移动互联网用户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 435 分钟,其中短视频使用时长更是高达 151 分钟。

这看似是信息输入剧增的时代,每个人都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信息获取效率,实际上我们却被趋同的、无关的外界信息所裹挟。

它们看似丰富,却大多是经过算法筛选、刻意迎合大众消费需求的“短平快”消费品。

试想,推荐流中的“XXX 绝了”、“ 我要吹爆 XXX”,和你的短期目标/人生追求的有多大关联?

这些被快速消费的信息,又有多少被深入思考,转化为探索世界的有效决策?

人的一天 24 小时,除去生理活动,剩余时间大多被重复性工作和推荐算法带来的浅层输入占据。

它们如温水煮青蛙一般,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习惯于被动接收信息,失去了主动思考和实践内化的能力

甚至面对有价值的信息,我们往往也只是匆匆浏览,不做深入的思考转化,过量输入反而造成了信息负载。

长此以往,我们陷入在趋同的浅层输入和信息负载的恶性循环中,逐渐被训练为一个个雷同的低效模型,失去自我独特性和思考活力,退化为“地球 Online 的 NPC”。

三、人的局限性,正是人的独特性

不用追求接收所有看似有用的信息,人的局限性正是人的独特性所在。

贝叶斯思维的目标在于,“在不完整信息的情况下,作出更好的决策”。

它承认了我们大脑的局限性——人脑并非无所不能,不可能关注所有的输入,也无法避免认知偏差。

面对无限的外部信息,我们必须作出选择,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真正与我相关的事情上。这不仅是选择“不看什么”,更是选择“要思考什么”和“要做什么”。

人非“白纸”,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先验信念”——即我们过往的知识、经验、价值观和目标追求。

它们是否正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构成了我们理解世界的基础,影响着我们对新信息的选择和解读。

基于当下自我认知的 “短期目标” 和 “人生追求”,我们有意或无意地以先验信念驱动决策,以自身行动收集信息反馈,不断修正“系统提示”,更新我们的“模型参数”。

我们正是在这种不断地选择、迭代、修正中,定义着自己的目标和幸福追求,勾勒出独特的人生轨迹。

“没有大的追求,每天到点下班逗猫看剧”,也是一种个人选择。是否正确和收入、社会价值无关,而在于这个结论是否为自己有意识地验证所得。

同时,每个人的经历各不相同,我们也无法评价他人的选择,只能提供些许视角供其自由参考。

而正是这无数个体的独特选择交织在一起,编织成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图景。

当个体的选择在社会中相互碰撞,那些最具社会价值的选择便会被群体共识、放大,最终凝结为推动人类文明向前的力量。

四、以思考与实践,训练自身独特的参数

独特性需要通过深度思考与实践,才能被真正地训练出来。

语言作为人类的符号系统,让我们得以传递知识和经验。

但正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语言传递的始终是经过压缩的信息,是对原始体验的简化与抽象。

当我们通过文章、播客、视频获取他人经验时,其实接收的只是经过语言符号编码的“知识片段”。要让这些外部信息真正内化为我们的一部分,需要经历两个关键的转化:深度思考和实践内化。

深度思考,是将接收到的信息与先验信念进行深度处理的过程,而非简单的理解。 它包括:

  • 关联已有认知:思考它与我们已有认知的关联与冲突,找出差异与矛盾。
  • 评估信念影响:探索它对个人目标和价值观的影响,明确前进的方向。
  • 行动决策:将其转化为具体可行的决策方向,指导我们未来的行动。

而实践内化,则能提供无损的上下文情境体验,以“行”见“知”,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执行,更在于:

  • 获取原生体悟:不仅包含语言可表达的显性知识,更包含难以言传的潜性感知。
  • 即时的多维反馈:在行动中及时获得的立体反馈,能够让我们细致地微调方向。
  • 更新自我信念:成功带来自信、失败产生谨慎,在真实体验后方能树立坚定的自我信念。

正所谓“不碰南墙不回头”,“实践出真知”。

正是在这种完整的体验中,外界的信息才能真正地训练为我们的“模型参数”。

这不是简单的知识累积,而是通过亲身经历,将信息与个人特质、情感、目标相融合,最终完成独特的自我更新。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相同的信息输入,会在不同个体中产生迥异的理解与成长。

五、新的一年,愿你成为独一无二的大模型

我们并非要彻底摆脱内容消费,也无需苛求自己时刻保持深度思考与实践转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只是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能够有意识地选择、修正、迭代自己。

不妨尝试一些微小的改变:

  • 从选择开始:有意识地根据当下追求,筛选真正重要的信息输入。
  • 从思考深入:在刷到感兴趣的内容时,停下来多想三分钟。
  • 从行动出发:遇到触动内心的想法,尝试付诸一次行动。

愿你以先验信念为基石,以深度思考与实践内化为路径,在选择、思考与行动中,定义属于自己的幸福,探索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特人生轨迹。

愿你,在新的一年,成为那个独一无二的、不断进化的大模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