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包浆”现象全解析:形成原理、过程及其对泡茶的影响
紫砂壶“包浆”现象全解析:形成原理、过程及其对泡茶的影响
紫砂壶的“包浆”现象一直是茶文化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这种独特的光泽不仅体现了紫砂壶的材质特性,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紫砂壶包浆的形成原理、过程及其对泡茶效果的影响。
包浆,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光泽”,专指古物表面的一层光泽。器物经过长年久月之后,才会在表面上形成这样一层自然的光泽。可以说,包浆是在时间的磨石上,被岁月的流逝运动慢慢打磨出来的,那层微弱的光面异常含蓄,若不仔细观察则难以分辨包浆之为光泽,含蓄温润,幽幽的毫不张扬,予人一份淡淡的亲切,有如古之君子,谦谦和蔼,与其接触总能感觉到春风沐人,它符合一个儒者的学养。
如果是崭新的器物,表面就不会有“包浆”,而是最普通的光泽,一眼望去锋芒毕露,像一位文化生意人善于夸夸其谈炫耀于世,用一个古董行专有词汇来形容,称之为“贼光”。
紫砂壶包浆后对正常使用上有影响么?事实上,紫砂壶经过长时间使用之后,吸附性都会相对减弱,但这并不会影响紫砂壶的正常使用,对于紫砂壶泡茶的效果也不会有影响。
紫砂壶包浆的产生原理,大致可以归结于三个方面:与空气的密切接触,茶汤的长期泡养和玩壶者的日久摩挲。
紫砂壶的制作原料是紫砂泥,紫砂泥的主要成分之一就是氧化铁,长时间与空气接触,铁元素逐渐与空气中的化学成分发生氧化反应,而湿度可能加速这类反应,从而导致壶表面逐渐形成一层微妙的光泽。不同于瞬间的急变,这种变化是慢慢积累、逐渐产生的。
茶汤的长期泡养是紫砂壶包浆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紫砂壶被用于泡茶,并且与茶汤保持长时间的接触时,茶汤中的各种成分如茶碱、茶多酚等,会逐渐沉积在壶表面,或者与壶表发生化学反应,使得壶表面的光泽更为丰富而深邃。这同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包浆的。
玩壶者的日久摩挲也是紫砂壶包浆的一大影响因素。在使用紫砂壶的过程中,玩壶者的手会不断与壶表面接触,手的摩擦和触摸会逐渐对壶表面产生影响。这种日久摩挲促使壶表面的陶料发生微小的变化,使得光泽逐渐丰富。
紫砂壶包浆后,对茶水的吸附性会相对降低。因为包浆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氧化层,与紫砂壶本色的材质是不同,包浆层是不具备紫砂“双气孔”透气性的。所以紫砂壶包浆后,如果在壶的表面倒水,则会发现吸附性变差了。
实际上,这并不是紫砂壶本身的吸附性变差,而是表面的包浆导致水和紫砂壶本身的接触变弱了,所以无法很好的吸水。
紫砂壶使用时间长了,茶油中的一些微分子物质,一部分会通过气孔进入到紫砂壶的内部结构中,另一部分会渗透到表面形成包浆;而进入紫砂壶内部“气孔”结构的那一部分,从而对“气孔”结构造成一定的改变,从而影响其吸附性,导致吸水性降低。
虽然说紫砂壶包浆后会导致吸附性变差,但却不会对紫砂壶泡茶的效果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大家完全不用担心。
玩壶者的手温和油脂,以及手上的汗水,都会在壶表面留下微小的痕迹,使得包浆的形成更为自然和有机。紫砂壶表面的纹理也会受到手的摩挲而逐渐变得更加丰富,形成独特的纹理和光泽效果。
使用包浆后的紫砂壶泡茶通常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紫砂壶的包浆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的一层自然光泽,它是由茶叶中的油脂、水分等物质与壶体表面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包浆的形成是紫砂壶在漫长岁月中自然沉淀的产物,是时间、茶汤、玩壶者的共同塑造的艺术之作,难以通过人为手段迅速模仿,成为紫砂壶的一种珍贵的美学特质。这种包浆一方面让紫砂壶看上去更为古雅,带有岁月的沧桑感,在视觉上增添了器物的历史感,为紫砂壶赋予了独特的外观;另一方面,同时也被认为对茶汤的味道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使得紫砂壶在泡茶时更为具有独特的特质。
包浆后的紫砂壶使得泡茶口感更加醇厚、顺滑,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紫砂壶的保温性能,并且包浆的紫砂壶看上去也更有韵味。
一把包浆深厚的紫砂壶寄托了时间的沉淀和使用者的情感,不仅是一件实用的茶器,更是一份历史的见证和艺术的表达,在市场上备受青睐。在紫砂壶的包浆中,人们不仅仅看到了器物的变化,更感受到了历史的流转和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