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社会渗透理论:人际关系发展的深层解析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社会渗透理论:人际关系发展的深层解析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308/21/16295112_1148471695.shtml

社会渗透理论(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SPT)是理解人际关系发展的重要理论框架。该理论由欧文·奥尔特曼(Irvin Altman)和达尔马斯·泰勒(Dalmas Taylor)提出,系统阐释了人际关系发展的动态模型。通过探讨人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自我披露的层次,该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亲密关系建立过程的有力工具。

理论的提出

社会渗透理论(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由欧文·奥尔特曼(Irvin Altman)以及达尔马斯·泰勒(Dalmas Taylor)提出,该理论系统阐释了人际关系发展的动态模型,认为人际互动普遍遵循由表及里、由广至深的渗透规律,无论是恋爱关系、友谊、职场关系还是团体互动,其发展过程都会经历一个从浅层次的表面沟通到深层次的亲密沟通的过程[1]。

这一理论认为人际交往主要有两个维度:

  • 交往的广度:即交往或者交换的范围,主要体现在讨论主题的多样性上,比如涉及家庭、爱好、专业背景、教育经历以及喜欢的食物等不同话题。

  • 交往的深度:即亲密水平,例如,探讨与家庭问题或人生目标相关的情感体验,而不仅仅是非私密的事实。

社会渗透的“洋葱模型”

社会渗透一般通过自我披露来实现,自我表露被定义为“向他人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的行为”,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人际关系中的亲密感。一个有效的比喻是洋葱模型,人们通过人际互动“剥开”他人的表层个人信息以了解其核心。具体而言社会渗透理论描述了这样几个披露层次:

  • 表层(Superficial Layers):是向多数人开放的显性信息层,包含衣着风格、音乐品味、日常习惯等易于观察的表层特征。

  • 中间层(Middle Layers):涉及更深层的价值取向,如政治立场、社会态度、教育观念等需要一定互动才能感知的内容。

  • 内层(Inner Layers):涵盖个体精神世界的核心构成,包括人生信仰、深层恐惧、未公开的梦想与创伤,通常仅向亲密关系对象披露。

  • 核心层(Core Personality):存储着最隐秘的自我,例如童年阴影、性取向困惑、家庭矛盾等可能伴随终身的私密议题,往往需要深度互动才会显露。

自我表露通常伴随着隐私边界的管理,我们通过对不同的人表露不同层次的隐私信息,来调整与他人的关系。我们也会用和对方分享了多少信息,来确定关系的亲密程度。

人际关系发展的四个阶段

自我披露会随着人际关系的发展而经历多个阶段。社会渗透理论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定向阶段、试探性的感情交换阶段、感情交换阶段和稳定交换阶段[2]。

第一个阶段是定向阶段,此时人们在披露信息时会小心谨慎,只分享关于自己的表层信息[3]。在这个阶段,人们努力避免冲突或潜在的两极分化话题,例如政治观点,并以相对礼貌和可取的方式行事。

第二个阶段是试探性的感情交换阶段,讨论的话题的广度可能会有所增加,人们在最肤浅的信息之外分享细节,会出现更多的身体接触行为和感情表达,即我们和一般熟人的关系。

第三个阶段是感情交换阶段,此时人们可能会透露一些关于私人自我的信息或更私密的信息,互动变得越来越随意,人们可能会开玩笑或发表讽刺性的评论,这一阶段也可能是冲突的开始。

最后一个阶段是稳定交换阶段,人们相互披露自己最私密的信息,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诚实、亲密以及高度的自发性,人们会开放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行为,此时两人都能够比较准确地评价和预测对方的行为。

社会渗透与社会交换

社会交换理论指出关系是由一个人在关系中可能产生或获得的成本和收益决定的。在一段关系中,人们从分享中感受到的回报和代价会影响关系发展的速度。如果得到奖励,比如与伴侣的亲密感增强,那么伴侣会继续维持甚至增加自我表露。在人际交往中,奖励可以是多种形态,例如金钱、精神支持、情绪价值或是舒适的环境[4]。

图片来源于网络

社会渗透理论遵循的模式是“奖励与成本的比例越大,渗透过程就越快”[3]。人们试图预测可能的结果,并在奖励比成本的尺度上衡量每一种关系。当奖励显著高于成本时,双方会加速渗透进程,表现为更频繁的深层信息交换;反之,若过早暴露核心隐私却未获得预期反馈(成本>奖励),关系将停滞甚至退化。这种“风险-收益”的衡量机制揭示了亲密关系发展的非线性趋势——过度表露或过度保留均可能阻碍渗透

理论应用

社会渗透理论为理解人际关系与亲密关系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框架,通过逐步增加自我表露的深度和广度,人们可以更有效地建立亲密关系。

心理咨询中,社会渗透理论被用于指导治疗师与患者之间的互动。治疗师通过鼓励患者逐步表露内心感受和经历,帮助其建立信任并促进治疗效果

该理论还可以应用于计算机介导的互动,例如在线约会、虚拟团队、博客、聊天等。它可以解释在社交网站上建立的友谊和关系。

跨文化环境中,社会渗透理论强调耐心和敏感性的重要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表面话题开始交流,逐渐深入探讨文化价值观和信仰,从而弥合文化差异。

案例分享

How Strong are our Weak Ties? Examining the Usefulness of Facebook Friendship in Youths' Life from the 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5]

Saurabh Maheshwari, Tuheena Mukherjee

摘要:现有研究已经证实了 Facebook 友谊存在的优缺点,但是,很少有人将 Facebook 上的朋友与现实生活中的朋友进行比较。本研究遵循社会渗透理论,探讨了 Facebook 和面对面友谊形成的差异及其支持访问模式。对 253 名本科生进行了离线调查。结果表明,这两者的形成在人口统计学、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和兄弟姐妹方面差异很大。此外,研究发现,Facebook 好友在紧急情况和经济需要时被计算在内,但在情感支持方面不被认为有用。目前的研究表明,尽管 Facebook 友谊表现出友谊的少数特征,但它并不是友谊的延伸。从形成到结果,两种友谊都存在差异,但是,Facebook 朋友似乎也能够达到友谊的某种目的。

[1] Altman, I., & Taylor, D. (1973). Social penetr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New York, NY: Holt.

[2] Carpenter, A., & Greene, K. (2015). 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 In. https:///10.1002/9781118540190.wbeic160

[3] Taylor, D. A., & Altman, I. (1987). Communication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Social penetration processes. In M. E. Roloff & G. R. Miller (Eds.), Interpersonal processes: New direction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pp. 257–277). Thousand Oaks, CA: Sage.

[4]谭颖.社会渗透理论视角下人机交互亲密关系建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3. DOI:10.27316/d.cnki.gswyu.2023.000135.

[5]Maheshwari, S., & Mukherjee, T. (2020). How Strong are our Weak Ties? Examining the Usefulness of Facebook Friendship in Youths' Life from the 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 Social media and society, 9, 29-46.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